不是线程安全的,当多用户同时请求一个服务时,容器会给每一个请求分配一个线程,这时多个线程会并发执行该请求对应的业务逻辑(成员方法),如果该处理逻辑中有对该单列状态的修改(体现为该单例的成员属性),则必须考虑线程同步问题。
Spring框架并没有对单例bean进行任何多线程的封装处理。关于单例bean的线程安全和并发问题需要开发者自行去搞定。比如:我们通常在项目中使用的Spring bean都是不可可变的状态(比如Service类和DAO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Spring的单例bean是线程安全的。如果bean有多种状态的话(比如 View Model对象),就需要自行保证线程安全。最浅显的解决办法就是将多态bean的作用由“singleton"变更为prototype"。
aop是面向切面编程,在spring中用于将那些与业务无关,但却对多个对象产生影响的公共行为和逻辑,抽取公共模块复用,降低合,一般比如可以做为公共日志保存,事务处理等。
使用:我们当时在后台管理系统中,就是使用aop来记录了系统的操作日志。
主要思路是这样的:使用aop中的环绕通知+切点表达式,这个表达式就是要找到要记录日志的方法,然后通过环绕通知的参数获取请求方法的参数,比如类信息、方法信息、注解、请求方式等,获取到这些参数以后,保存到数据库。
(1)JDK动态代理(基于接口):通过反射来接收被代理的类,并且要求被代理的类必须实现一个接口。JDK动态代理的核心是InvocationHandler接口和Proxy类。Porxy类基于getProxy()和传递的参数创建动态代理类。InvokationHandler接口重写invoke()方法,可以在代理对象调用方法时进行拦截并添加切面逻辑。
(2)GCLIB动态代理(基于类): CGLIB是一个代码生成的类库,可以在运行时动态的生成某个类的子类(通过修改字节码来实现代理)。CGLIB是通过继承的方式做的动态代理,因此如果某个类被标记为final,那么它是无法使用CGLIB做动态代理的。当我们需要强制使用CGLIB来实现AOP的时候,需要配置spring.aop.proxy-target-class=true或@EnableAspectJAutoProxy(proxyTargetClass = true)
(3)区别:JDK动态代理要比CGLib代理执行速度快,这是因为JDK动态代理是基于接口的代理,利用了JVM的内置代理支持,直接调用目标方法,因此效率较高。而CGLIB代理需要通过生成子类的方式,并通过继承目标类来进行代理,会涉及更多的操作,导致性能稍低。但是在某些特定场景下,CGLIB代理可能更适用,尤其是对于没有实现接口的类的代理。
spring实现的事务本质就是aop完成,对方法前后进行拦截,在执行方法之前开启事务,在执行完目标方法之后根据执行情况提交或者回滚事务。事务是逻辑上的一组操作,要么都执行要么都不执行。Spring事务管理提供了编程式事务管理和声明式事务管理两种方式。
(1)编程式事务管理:使用TransactionTemplate或TransactionManager进行手动管理事务。通过TransactionTemplate的execute()方法或TransactionManager的getTransaction()方法,可以手动开启、提交或回滚事务。这种方式较为灵活,但代码比较冗长,一般不常用。
(2)声明式事务管理:通过使用@Transactional注解进行配置,实现事务的声明式管理。在需要事务管理的方法上添加@Transactional注解,Spring会通过AOP代理的方式拦截方法执行,并根据注解的属性信息决定是否开启、提交或回滚事务。@Transactional注解可以指定事务的传播规则、隔离级别、超时等属性。
核心的类是TransactionInterceptor和PlatformTransactionManager。Transaction Interceptor负责拦截方法执行,并根据事务注解进行事务的管理,判断是否需要提交或回滚事务。PlatformTransactionManager是Spring提供的事务管理接口,定义了事务的提交和回滚的具体实现。
@Transactional注解常用的配置参数包括事务的传播规则(propagation)、隔离级别(isolation,默认为READ_COMMITTED)、超时时间(timeout)、只读标志(readOnly,默认为false)和回滚异常类型(rollbackFor)。通过配置这些参数灵活地控制事务的行为。
IOC:即控制反转(依赖注入):IOC的底层原理是xml配置文件解析+工厂模式+反射。将对象交给容器管理,只需要在spring配置文件里配置相应的bean,以及设置相关的属性,让spring容器来生成类的实例对象以及管理对象,将被依赖对象赋值给调用者的成员变量,相当于为调用者注入了它依赖的实例。这样就不需要自己在类中new对象,而是通过反射来注入。
三种注入方式:构造器注入、setter方法注入、接口注入。
1)构造函数注入:通过构造函数向对象注入依赖的其他对象。在对象的构造函数中声明依赖的参数,Spring容器在创建对象的时候,会自动解析并传入所需的依赖对象。
2)Setter方法注入:通过Setter方法向对象注入依赖的其他对象。在对象中定义Setter方法,并在配置文件或使用注解的方式中指定依赖的对象,Spring容器在创建对象后,会调用Setter方法并传入所需的依赖对象
3)接口注入:通过接口向对象注入依赖的其他对象。对象实现一个特定的接口,接口中定义注入依赖的方法。Spring容器在创建对象后,调用接口方法并传入所需的依赖对象。
大概流程是:首先会通过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叫做BeanDefnition获取bean的定义信息,这里面就封装了bean的所有信息,比如类的全路径,是否是延迟加载,是否是单例等等这些信息,在创建bean的时候,
循环依赖:循环依赖其实就是循环引用,也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bean互相持有对方,最终形成闭环。比如A依赖于B,B依赖于A
循环依赖在spring中是允许存在,spring框架依据三级缓存已经解决了大部分的循环依赖
1)一级缓存:单例池,缓存已经经历了完整的生命周期,已经初始化完成的bean对象
2)二级缓存:缓存早期的bean对象(生命周期还没走完)
3)三级缓存:缓存的是0bjectFactory,表示对象工厂,用来创建某个对象的
在Spring Boot项日中的引导类上有一个注解@SpringBootApplication,这个注解是对三个注解进行了封装,分别是:
@SpringBootConfiguration
@EnableAutoConfiguration
@ComponentScan
其中 @EnableAutoconfiguration 是实现自动化配置的核心注解,
该注解通过 @Import 注解导入对应的配置选择器。关键的是内部就是读取了该项目和该项目引用的]ar包的的classpath路径下META-INF/spring.factories文件中的所配置的类的全类名。在这些配置类中所定义的Bean会根据条件注解所指定的条件来决定是否需要将其导入到Spring容器中。
一般条件判断会有像 @conditional0nclass 这样的注解,判断是否有对应的class文件,如果有则加载该类,把这个配置类的所有的Bean放入spring容器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