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互联网的第一年

从毕业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在这一年里,谈不上成功,更多的是学习和适应,打好基础。
1.职业选择
13年毕业那会,整个通信行业开始走下坡路,中兴巨亏大面积裁员,华为也将重点转向了终端和互联网。最后在互联网视频公司PPS和语音识别公司Nuance之间,我拥抱了前者。
互联网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开始,这让我感觉很兴奋,不幸的是,紧接着来的事就像是基因突变一样,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2.项目组解散
培训的第一个月,培训的老师说音频检索这个项目组已经解散了,尼玛,顿时有种受骗的感觉,招聘的时候那个面试官吹的多好多好,和盛大创新院正在合作,老板怎么怎么看重这一块,现在一切都结束了。难怪别人都说互联网分分秒秒都在变,这太他妈也快了吧。
3.公司收购
不到三个月,像小说一样,公司被百度收购,裁员风波人心惶惶,还好没有被裁,悲剧的是搞销售的同学们全部被裁。
最后,我被分配到了公司的核心组,音视频编解码组。我对编解码不大熟悉,就只知道些基本概念。想起那些压缩算法模块,我心里拔凉拔凉的,但是很快发现,在公司干活和在学校学习完全是两码事。
4.校园学习和工作
回想起来,在学校侧重基础理论学习和研究,提出一些新的idea,这跟大公司的研究院和研究所差不多,像这些基础性的研究,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数学知识去革新它,是个缓慢的过程。
而公司恰恰相反,特别是小公司,一切以盈利为目的,以产品为核心,都是短时间就要出效果,的确他们确实也没有那个能力进行长时间的消耗。特别是互联网公司,一般都没有太多核心的技术,大部分都是利用或者借鉴开源的代码和工具,进行快速开发,注重解决问题,不需要理解算法底层和细节,只要有相关的概念,能看懂英文资料,只要会用API,用好接口,就行了,相反,难得就在写逻辑,写框架,实现整个软件的设计。这和我们在学校里面学的那些细节算法,基本不是一码事。事实上,也没有那个必要,没有人自己花几年时间写h.264,这些事早有人做了,并且做得很好。

5.优势和差距
唯一的一点优势就是懂音频和语音算法底层,所以整个组的音频相关部分都交给了我。
对我来说,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在学校大部分时间都是用的matlab和C,都是面向过程式的思维,注重算法这块,基本停留在写函数接口这块。现在用C++开发,更注重逻辑,各种常见类和库都不熟练,更别说开源库,面向对象编程,多线程编程,设计模式了,所以注定这一年是苦逼的,夯实基础。相信勤能补拙,每天自觉加班3个小时补习应用开发的技能,剩下时间,就是看代码,熟悉开源库,提供接口,改bug。
6.专业领域高薪标准
在这一年里,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有一点就是互联网高薪的标准,通常情况下,某个产品碰到了技术性难题,这些难题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攻克的,所以他们就跑到到传统行业或者对手行业去挖人,给的当然是高薪,但是当产品做完或者产品没有带来明显的好处,这些人也就逐渐的边缘化,或者直接被开了。

7.收获

通过这一年的努力,个人的编码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现在基本上一般的算法都能自己重写。对于各种音频开源代码和类库,也可以快速直接借鉴或者抠出来,大大缩短了开发时间。自己也能独立的完成一些简单的应用,从UI层,逻辑层,底层都能走通一遍。

同时,项目组的工作氛围很好,在这里结识了很多同事,和他们在一起工作很舒服,很温暖,非常感谢各位亲爱的同事们无私的帮助和照顾。

8.出路
一年很快就这样过去了,每天的日子就是写些接口,调用接口,感觉很没意思,也很容易被别人替代。 互联网应用层开发更多需要的是万金油,写逻辑和框架的人才,这不太适合我。和那些计算机高手相比,未来写架构没有任何优势,我只能专注音频和语音专业方向。就这样,我义无反顾的结束了我第一份工作,开始了下一站的旅途。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