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具备以下几项基本功能:
计算机网络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按网络规模分类:
按拓扑结构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通常采用分层结构,每一层负责不同的任务:
协议是网络通信中的规则或约定,决定了网络中不同设备间的通信方式。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协议来实现层间通信。
计算机网络通常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应用包括:
《王道计算机网络》第二章通常会介绍 数据链路层和局域网 的相关内容,涉及网络数据的传输方式、局域网的结构、技术和协议等。以下是第二章的详细内容概览:
物理层是计算机网络中的第一层,位于OSI模型(开放系统互联模型)的最底层。它负责数据在物理媒介上的传输,涉及到信号的生成、传输和接收等内容。物理层与计算机网络中的硬件设备直接相关,主要关注如何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比特流。
比特传输:
物理层的最基本任务是传输比特流,即将数字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或光信号,通过物理介质(如电缆、光纤、无线信号等)传输数据。比特流在物理层的传输过程中不考虑数据的语法和语义,只关心如何正确无误地传送比特。
数据编码与解码:
物理层负责将数据以适合物理介质传输的格式进行编码。例如,在电缆上传输数据时,数据可以被编码为电压变化或光信号。在接收端,物理层再将这些信号解码成比特流。
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在某些情况下,物理层需要对信号进行调制,以便通过传输介质(如无线信道)有效传送。这涉及到对模拟信号的调制(例如,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进行无线传播)。在接收端,物理层负责解调信号,将其恢复为原始的数据比特流。
传输媒介:
物理层与传输媒介紧密相关,常见的物理传输媒介包括:
比特同步与时钟恢复:
物理层需要确保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时钟同步,保证比特流的正确传输。由于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噪声或延迟,物理层需要负责时钟恢复,以便准确解码比特流。
传输速率:
物理层还定义了数据传输的速率(即比特率)。比特率的大小决定了网络的传输能力。在现代通信中,通常采用高比特率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 物理层的协议和标准**
物理层涉及到不同的标准和协议,用于定义信号的电气特性、接口、传输介质等。常见的物理层标准和协议包括:
Ethernet(以太网):最广泛使用的局域网技术,定义了如何通过双绞线、同轴电缆等介质传输数据。
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Wi-Fi)的标准,定义了无线信号的传输方式和频段。
光纤通信:用于高带宽长距离传输,采用不同的光纤标准,如 Fiber Channel、SONET、Gigabit Ethernet over Fiber 等。
Bluetooth(蓝牙):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标准,适用于移动设备之间的连接。
物理层设备
物理层涉及到的设备通常是硬件设备,主要包括:
数据链路层是计算机网络中的第二层,它主要负责以下几个功能:
数据帧的封装与解封装:
物理地址的寻址:
错误检测与纠正:
流量控制:
访问控制:
局域网(LAN)是覆盖范围较小的网络,一般局限于一个建筑、办公室、学校或者家庭。局域网的特点包括:
以太网是最常见的局域网技术,它使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来控制设备间的通信。以太网的特点包括:
以太网采用 共享介质,多个设备通过相同的媒介进行通信。因此,在数据传输时,可能会发生设备之间的冲突,需要采用CSMA/CD协议来避免冲突或在冲突发生时重新传输。
交换机(Switch)是局域网中常用的设备,用于连接局域网内的设备并实现数据交换。交换机可以通过 MAC地址表 路由数据帧,将数据从源设备直接转发到目的设备,避免了传统集线器(Hub)的冲突问题。
工作原理:
网络接口卡(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是计算机和网络连接的硬件设备,允许计算机通过物理连接方式与局域网或其他网络进行通信。
NIC的作用:
除了以太网和交换机,局域网中还涉及到以下技术:
网络层位于数据链路层和传输层之间,主要负责以下几项功能:
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是网络层最重要的协议,它定义了数据包的结构和传输方式。IP协议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不关心数据包的内容。
IPv4地址:
IPv6地址:
IP地址根据不同的用途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子网划分是网络层中的一个重要操作,用于将一个大的网络划分为多个小的子网。子网划分有助于提高网络的效率、减少广播域的范围,并提高网络的管理性。
子网掩码:子网掩码是与IP地址一起使用的,它帮助设备确定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的划分。通过设置合适的子网掩码,网络管理员可以将一个网络分为多个小子网。
CIDR(无类域间路由):CIDR是一种新的IP地址表示方法,它使用斜杠后面跟数字的方式表示子网掩码(如192.168.1.0/24)。CIDR可以有效地提高IP地址的使用效率。
路由是指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选择。路由的任务是根据目标IP地址选择最佳路径,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
路由器是网络层的关键设备,它通过路由表来决定数据包的转发路径。路由表存储了到达不同网络的路径信息,每当路由器收到数据包时,它会查找路由表,确定数据包的下一跳。
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
RIP(路由信息协议):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使用跳数来表示路径的优先级,最大跳数为15跳。
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协议,它通过交换链路状态信息来计算最短路径。OSPF适用于大型网络。
BGP(边界网关协议):用于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协议,BGP主要用于互联网中不同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是一种技术,用于解决IPv4地址资源的紧张问题。NAT可以将一个公网IP地址映射到多个私有IP地址,从而实现多个设备共享一个公网IP地址上网。常见的NAT类型包括: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是一个辅助协议,主要用于传递控制信息和错误报告。常见的ICMP消息包括:
传输层位于网络层和应用层之间,主要负责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其核心功能包括:
传输层的两个主要协议是 TCP 和 UDP。
TCP(传输控制协议):
连接导向协议:TC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在数据传输之前,发送方和接收方需要先建立一个连接,数据传输结束后再断开连接。
可靠性保证:TCP通过序列号、确认应答、重传机制、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手段,确保数据能够可靠地传输。即使在网络出现丢包或错误的情况下,TCP也会重新传输丢失的数据。
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
三次握手过程:
四次挥手过程:
流量控制:通过 滑动窗口协议 控制数据流量,避免发送方过快地发送数据,导致接收方无法处理。
拥塞控制:通过 慢启动、拥塞避免、快速重传和快速恢复 等机制,控制网络中的数据流量,防止网络出现拥塞。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特性 | TCP | UDP |
---|---|---|
连接性 | 面向连接 | 无连接 |
可靠性 | 提供可靠传输,重传机制 | 不保证可靠传输,可能丢包 |
数据顺序 | 确保数据按顺序到达 | 不保证数据顺序 |
流量控制 | 提供流量控制 | 无流量控制 |
拥塞控制 | 提供拥塞控制 | 无拥塞控制 |
开销 | 较高,建立连接、维护连接等 | 较低,没有连接建立和管理的开销 |
典型应用 | 文件传输(FTP)、网页浏览(HTTP) | 实时通信(VoIP)、视频流、DNS |
TCP通过 拥塞控制 来避免网络出现过度负荷,常见的拥塞控制算法包括:
应用层是计算机网络中最接近用户的层,负责提供各种网络应用服务。它直接与用户的需求和操作交互,处理具体的应用协议、数据格式和用户输入输出。
应用层的主要功能包括:
应用层协议是应用程序间通信的规则和约定,定义了通信的结构、语法和语义。常见的应用层协议包括: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FTP(文件传输协议):
DNS(域名系统):
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https://www.example.com/index.html?search=network
,其中:
https
是协议,www.example.com
是域名,/index.html
是资源路径,?search=network
是查询字符串。HTTP请求报文:由请求行、请求头、空行和请求体组成。
HTTP响应报文:由响应行、响应头、空行和响应体组成。
网络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硬件和软件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攻击、损坏或篡改的过程。网络安全的目标是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身份验证。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包括:
网络攻击是指恶意行为者利用网络漏洞、攻击技术或社会工程学手段,试图破坏或窃取数据。常见的网络攻击类型包括:
拒绝服务攻击(DoS):
中间人攻击(Man-in-the-Middle, MITM):
钓鱼攻击(Phishing):
SQL注入(SQL Injection):
跨站脚本攻击(XSS):
恶意软件(Malware):
为了保护网络免受攻击,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防护技术,常见的技术包括:
防火墙(Firewall):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
虚拟专用网络(VPN):
数据加密:
数字签名与公钥基础设施(PKI):
在计算机网络中,安全协议用于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身份验证和不可否认性。常见的安全协议包括:
SSL/TLS:
IPSec:
SSH:
S/MIME:
Kerberos:
网络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包括管理和策略方面的内容。良好的安全策略可以帮助组织减少网络安全漏洞,并提高防护能力。
学习网络安全的同时,了解一些经典的攻击案例也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网络安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