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大泡沫

人类的金融史,也是一部泡沫史。人类创造的所有金融工具的泡沫之中,黄金的历史最久----并已经永久性的破灭。但是,许多人还不愿意承认它已经破灭,仍屡屡为其招魂。
这两年的畅销书《货币战争》之类书籍,俨然把黄金这位前朝的"朱三太子",当成纸币时代"反清复明"的精神领袖了。金条、纸黄金投资如今蔚然成风,飞入寻常百姓家,"金本位"之说也偶见复活,令人产生时空错觉,像是走在当年上海滩的繁华租界,时常看见沿用"宣统二十年"老皇历的遗老遗少。因此,遂有此《黄金大泡沫》连载,以飨博友。
一、人类历史上最久的金融泡沫
黄金在金融史中的资历,和"元始天尊"的级别差不多。六千年前,古埃及人已经用金条作为货币,还规定了黄金与白银的官方汇率:10:1。与其相比,债券市场是800年前在意大利北部城邦中产生的;股票市场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东方贸易之中现身;保险则来自于七百年前的意大利海洋贸易,第一份保险基金是苏格兰长老教会的牧师在1744年(清乾隆九年)成立的;至于令世人如痴如醉、魂牵梦系的房地产市场,直到封建制度瓦解、平民资本主义兴起之后才出现。
黄金,化学符号Au,来源于Aurora,很多90后小孩喜欢的张韶涵,有首歌叫《Aurora》,Aurora和黎明女神、北极光有关。很多90后已经不熟悉的马克思,曾说过"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当年读大学时《货币银行学》老师的教诲之中,范卫锋只记住了这一句话,堪与会计学中的"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相比。意思是指,黄金被人类使用之初,并非货币;但货币所需要的那些特性,决定了黄金是货币的真命天子----直到1971年,尼克松宣布黄金走下神坛,跌落凡尘。
古人初初喜欢黄金时,爱的是它的光泽与实用。现在埃及还保存着一副4500年前的黄金齿桥,今天的人们仍然能用。当然,谁也不会戴着稀世文物咬牛排面包。当黄金成为货币之后,黄金已经异化,它已经不仅是"黄金"这种金属,而是代表着对物质、荣耀、性的交换权利。这种异化,如同乳房的功能从哺乳变为观赏、衣服的功能从遮寒变为包装、文字的功能从沟通变为宣传……
自从人类发现黄金以来,从地底下挖出的所有黄金几乎都留存于世,也就是说,黄金不是消耗品,它随着人类挖地球的进度缓慢增加。所有存世黄金的总重量是12.5万吨左右。据说,把全世界所有的黄金堆在一起,正好把埃菲尔铁塔的底部填满,实在不算多。所以,试想一下,如果像某些痴人所说,"金本位"复活,全人类的财富要用这么一堆金属来衡量,那将是一场多可笑的闹剧。
不过,黄金的储量,目前来看难有大的发现。这几天在新闻里看到,中国的黄金武警部队成立30年来,累计探获黄金资源/储量1800多吨。请注意,这仅仅是潜在的储量而已。人类的下一个大金矿,多半只能在南极或者太阳系另外几大行星中去发现了。
上帝・菩萨・国王都爱它――黄金从哪里来?
在《圣经》里,提到"黄金"的居然有400多处,看来上帝对它高度重视。当摩西在西奈山接受十诫时,上帝作出最高指示:"汝当覆之以黄金,内外包以纯金,四围镶上金边"。中国的菩萨也颇好此物。杭州灵隐寺的佛像,康熙雍正都曾御赐黄金,周总理也特批黄金96两给佛像贴金。当然,上帝和菩萨都是人类想象出来,他们爱黄金,无非是人类把己之所欲、施之于佛罢了。
黄金的来源,无非是两种:第一种,从地下挖出来,第二种,从别人那里拿过来。拿的方式又有几种:抢,也就是战争,这是豪夺;换,也就是贸易;骗,空手套白狼,四两拨千"金",这属于巧取。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500年前一言以蔽之:"Get gold,humanely if possible,but at all hazards-get gold."(获取黄金,尽量人性化地获取,但是,不惜一切手段)。乞讨和馈赠,从来不是黄金流转的主流。
如果追溯到源头,黄金还是归根到底挖出来的。发现美洲大陆之前,黄金大多产自非洲。古埃及人已经会用升降机入地采金,今天南非的矿井深度已达1万多英尺;古罗马人用水力冲挖法,此法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国淘金热中还在用。但是,无论非洲还是美洲,从来都不是积累黄金、挥霍黄金的主场。"昨日入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古今中外,同此一理。
看过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电影《血钻》的人,应该对于钻石的悲惨生产状况略有所知。范卫锋相信,黄金的生产条件不会比钻石好太多。
不过,孔子早就替文明人想好了办法,帮我们摆脱道德困境:"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疱厨也。"我们只看到富丽堂皇的珠宝商店,看不到黄金与钻石地狱般的产地,因此,淑女绅士可以一边炫耀成就与美丽,一边优雅地谈论慈善与艺术。
抢,是获得黄金的另一手段。《圣经》中摩西就从其他部落抢了不少,皮萨罗从印加帝国抢回西班牙、纳粹德国从犹大人家中掠得。除了抢以外,贸易和骗局也是主力手段。抢、贸、骗这三种手段,将贯穿《黄金大泡沫》连载的全文,此处先按下不表,先讲黄金是如何走上神坛的。
黄金如何走上神坛?货币到底是什么?
在走上神坛之前,黄金有啥用?除了做假牙等少量实际用途以外,黄金的最大用处,曾经是珠宝。从所罗门的金殿到君士坦丁堡的教堂、从印度新娘的金饰到中国婴儿脚上的金镯,黄金一直是珠宝界的大哥。究竟是因为它的光泽使它成为珠宝,还是因为它后来的货币价值?此事已经难以考据,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黄金的珠宝功能如今已经日益逊色,退居次席。
前阵子香港《信报》的毕老林专栏里提到,据世界黄金协会的第二季《gold investment digest》统计,2008年全球的投资需求首次取代了珠宝需求,成为黄金的第一大需求。这事具有里程碑价值,这几年来,黄金粉丝们不停忽悠,金甲虫队伍大大扩容了。当然,和房地产、邮票、矿石等等任何事物一样,一旦投资(投机?)需求超过实际需求本身,也就意味着它的价格已经走向泡沫之旅。
黄金能成为人类货币的共主,并不是因为哪个皇帝的圣旨。黄金是在市场上各种货币的竞争之中杀出一条血路的。它的竞争者包罗万象:贝壳、盐、牛羊、布匹、奴隶、胡椒粉、烟草、石头……看看其他竞争对手,相信博友们不难理解,为何黄金能脱颖而出成为真命天子。所谓真命天子,当然是因为它黄金天赋异禀,成为古代货币的不二之选。但是,关键的关键在于,这个该死的货币到底是什么呢?
石币之岛:人类货币的肚脐眼
弗里德曼的《货币的祸害》、彼得・伯恩斯坦的《黄金简史》等几本书中,都讲到了"石币之岛"的故事。在范卫锋看来,这个石币之岛,恰似人类货币史的肚脐眼,又名神阙穴,连结着远古与现在,隐隐透露着将来的走向。
20世纪初,有个人类学家在一个岛上观察,发现当地人的货币是一种石轮。石轮产自几百英里外的一个岛上,冒险渡海运来。石轮价值依尺寸大小而定,日常买卖,可以用小石轮;大宗交易,就用大石轮。不要觉得荒谬,想一想,黄金真的与这些石轮有什么本质区别吗?无非也是一种当地人少见的物质罢了。
因为石轮很重,为省人力,交易买卖之时,大石轮索性原地不动。荒谬吗?未必。我们今天银行转账,无非也是修改服务器中的某些电子符号,这与岛上先民在石轮上画个圈异曲同工。前不久刚刚去世的彼得・伯恩斯坦(他的去世真是巨大的遗憾),当年在美联储工作时曾去过金库。他回忆道,当法国向英国支付1亿美元的黄金时,无非只是一名美联储的警卫,开着一台移动车,将黄金从代表法国的柜子里,移动到代表英国的柜子里。我想,岛上先民见到这种做法,估计是会心一笑。
更有趣的是,这个岛上最有"钱"家族的一块大石轮,其实早在一次渡海风暴中沉入海底。但是,岛民们都相信这块巨石的存在,并且这块巨石仍然在岛上的货币体系中,正常流通。这种信念与我们今天的信念相近:虽然手上这张红通通的百元人民币,其实并不代表任何黄金、白银、铜铁锡,但是,我相信在未来某个时刻,可以用它所代表的那份社会财富的份额,去交换各种商品。
一百年前,德国殖民者接管了这个岛,发现岛上的居民不肯修路,基础建设迟迟无法推进。他们想了一个绝招,派人在全岛最大的一块巨石上,画上了一个巨大的十字架,象征着德国政府已经"没收"岛上最大的一笔财富。于是,岛上居民顿时感到自己一贫如洗,开始卖命地修路。完工之后,德国人抹去了那个黑十字架,巨轮重归岛民所有,财富和幸福重归岛民。这件古老的游戏,今天有了新名词:税收、公共财政、公共服务。
(连载中,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黄金大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