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很大,但是实在是看不出有什么内核来,钱什么的只是表象,事实在于,公司没有拿出能够让客户信服的产品来
■曾听bea的人说,这个东西怎么看都是从属于j2ee世界中微乎其微的一小块技术,永远超不出weblog范围。
■“面向构件”只是一个推销的口号,不是一种技术。
■XX项目是在YY的基础上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功能,基本上还可以说YY还是YY,但是在我看来,YY在项目化,而不是之前的产品化。
■作为一家在企业级应用基础软件产品领域投入巨资自主创新的软件企业,值得所有人尊重,尤其是中国的it人的尊重,为什么中国的it公司一直做着最苦最累的事,发展却举步维艰?这应该是我们每个it人都应该反省的问题;
■用老技术蒙人,用老技术来骗人,说什么支持j2ee,系统做的很差,很封闭,完全没有扩展性。
这是笔者摘自网上几家做业务基础软件平台公司的员工的一些意见,看后深感震惊。在这些意见中,正面意见和建议少,反面意见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只是一个软件产品类型的发展方向问题,还是国内软件产业中在探寻新的出路时都会存在的共性问题呢?
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的理念是在近年来技术不断发展,对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进行痛定思通后深入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的开发模型,是被誉为使中国软件业能走出自已特色的软件道路之一的新理念和新模型。这个软件方向才刚起步,却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意见,而且还是来自正在这一领域的从业人员提出的。问题出来了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问题出现的原因,如果对基础软件平台发展方向的认识不清晰,对发展道路上的困难预见不到,而一味的盲目乐观和消极悲观,才是真正可怕的。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对基础软件平台应该如何认识进行重新审视。
在上述提的这些问题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业务基础软件平台方向对不对的问题
(2)是概念,还是能实现的东西,是新技术还是老技术的问题
(3)只是国外大公司的一个小技术问题,有没有必要做的问题
我们先把这些问题放一放,先从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的模型讨论起。
1、明确的方向、清晰的目标
非通用及复杂业务软件是指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提供业务功能的软件系统,如银行行业务系统、收费管理系统等,是根据用户的个性化要求而量身定作的,重点突出区别于其它单位的组织架构、工作职能和业务流程特色的应用系统。
业务基础软件平台是对业务基础软件的总称,其位置层次是界于应用软件和软件基础架构平台之间的,如报表子系统、界面子系统、权限子系统等。业务基础软件平台通过自己的支撑环境,将开发和运行复杂应用系统所需要的底层技术进行了彻底的封装。人们在进行应用系统的开发时,只需关注业务模型,无需关心技术平台与相关实现细节。正是由于“技术无关性”这样的变化,使管理与业务人员有能力参与应用系统的开发。
软件基础架构平台是对现有的各种开发框架,如J2EE、.NET等框架以及数据库服务器系统和应用服务器系统等的总称。是为上面的两个平台提供运行环境。
操作系统平台是指上述软件运行的操作系统的总称。现有的主流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Unix等。
这一模型提出的出衷是为了解决软件产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表现出来的是(1)软件项目的成功率非常低,(2)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用户对软件需求的个性化越来越强烈,需要适应市场做出不断的改变。用一句专业性的话总结软件产业的基本矛盾那就是:不断增长、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与落后的软件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为解决软件产业的基本矛盾,人们一直在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努力。概括起来,人们的努力有两个方向,一是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的方向,一是软件技术革新的方向。从诞生到现在,软件产业涌现了大量的技术革新。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向解决软件产业的基本矛盾迈进了一步。在所有的技术革新中,软件平台化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软件平台化的发展了50年,经历过3个阶段(详细资料可参见:管理软件的新生存法则-基础软件平台),业务基础平台软件的提出就是第三个阶段的重要标志,也就是上图的模型。
业务基础软件平台是一种技术创新,它使软件平台又多了一个层次,并将应用软件的业务逻辑和开发技术,使得应用软件的开发者可以仅关注应用的业务任务,而不必关注其技术的实现。这使管理与业务人员参与应用软件的开发成为可能。业务基础软件平台是指以业务导向和驱动的、可快速构建应用软件的软件平台。业务基础软件平台包括集成应用平台、开发体系两个部分。从技术角度分析,业务基础软件平台为复杂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并有与之相应的、方便易用的开发与维护管理工具。这个框架给出了一些复杂应用软件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实现方法,并且预置了很多供参考的软件模块。有了这样的准备,在业务基础软件平台之上开发管理软件就可以降低复杂性,省去很多基础性的研发工作,从而大大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效率。
从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的定义及解释来看,对要解决的问题定位是清晰的,想达到的目标也是明确的,会产生的效果也指出了,是不是解决问题的“银弹”,还是要看最终的效果。
2、更新理念、提高认识
新生事物的提出,有人会接受,也会有人反对,但不管你怎样,他都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所以最终还是要面对。
在从事IT的大多数人员,在遇到一个新模型、新概念的时候,往往会首先站在技术角度去理解,用什么技术实现的,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其实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理论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的目的是什么?意义何在?而不要一下就进入细节中,这样往往会一叶障目,瞎子摸象。在提升软件开发效率、保证项目开发的成功率我们确实做了很多工作,偿试过在管理上多下功能,也偿试过在技术上多下功夫。有提升但效果不明显。为什么在管理上下足了功夫、技术上也做了很多改进,还是有那么多不如意的?
业务基础软件平台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给出了答案的。从字面上有信息,业务、基础、平台这是三个关键字,它给出了内涵,而且将外延进行了限定。对于基础的认识,我们要从变和不变两个方面来理解,基础就是不变的、核心的,是不可动摇的。我们一般在接到软件项目时,目标都集中在如何更快、更好的完成该项目,其初衷和愿望都没有错,而有没有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项目中哪些是基础的,不变的,下一个项目是可以用到的。几乎没有。业务基础软件平台模型的提出,就是要转变这一认识,使你在开发软件项目时,将业务系统的开发不是直接建在软件基础架构平台上,而是建在业务基础软件平台上,促使你在更多的一个层面上去思考。
我们在软件项目的实际开发过程中都开发过很多公共包,用于我们在业务功能开发时使用,这些其实就是业务基础软件平台最简单的最普素的思想。所以从实质来看,不存在新老技术之争,而是将原来公用的这部分进行下沉到业务基础软件平台这层。这一层次的新增就会使我们原有的开发认识要有所改变。
3、社会的需要、时代的使命
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的层次模型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解决了一直困绕着软件产业的基本矛盾的新方法。
据中国软件行业调查协会显示,2005年中国软件产业销售额是2700亿,其中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占其中的70%,即1890亿,其中国产部分软件占这一销售额的40%即756亿,而其它均为国外软件的销售额1234亿。上述这组数据说明中国企业对信息化需求非常旺盛,有一个庞大的市场,但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我们占的份额非常少,少得可怜。
而在这756亿中掘金的中国软件企业中,有多少是赚到钱了的呢?也不多,也就是说这756亿是没有利润的,大家都知道没有利润企业如何发展壮大,我们现在就象一个种地的庄家汉,辛辛苦苦在地里忙碌一年,收成也只能是解决一下吃饭问题。在中国有很多软件企业都有这样的感慨,做软件项目是死,不做软件项目也是死,能活一天是一天;而最终用户也不买帐,将软件开发费一压再压,认为开发商是赚钱的,对开发出的软件也是怨声载道。
这就怪了,一方面是市场需求旺盛、企业对信息化的要求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中国软件企业步履蹒跚,默默的忍受着伤痛。每年几千亿的投入,钱让谁赚了,可能也只有外国软件企业能告诉我们了。
面对存在的问题,有人悲观失望,但也有有眼光、有勇气的企业和IT人站出来,正视这些问题,来着手解决这些问题。目前从事业务基础软件平台开发的企业就是这样的,他们深刻认识到,他们所做的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他们是在为中国软件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出路。他们是勇者,他们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是不忍心看到社会巨大的成本浪费,也不干心,为什么别人吃肉,我们只有喝汤的份。他们敢于扛起这面旗帜,杀出一条路来。他们不是孤独的舞者,全社会都在期待着他们。
而那些目前工作在做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的员工,你们应该为在这样的企业感到骄傲,你们和企业一起担起了这样的使命。你们很多都来自其它的IT公司,你们都曾有过做软件项目是死,不做软件项目也是死的这种感受,也都曾有过面对失败的软件项目,再分析原因的时候经常会给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业务需求不变化,这个软件项目就肯定能做下来”。你们也有过辛辛苦苦加班加点做软件,到头来企业赚不上钱,自已还拿不到加班工资的情况。IT是虚热,还是实实在在的热,我不同意是虚热,是实实在在的热,旺盛的社会需求,每年30%的增长率说明了这个问题,而是我们没有深刻的反思这些问题,没有正视这些问题。谁在赚钱,外国人把钱赚去了,在变和不变的问题域中,他们选择了不变的部分,而留给我们的是变的,是最难做的部分,大头他们赚去了,而我们只能挣些辛苦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替外国人打了工,把自已卖了还替别人数钱,为什么业务这块他们不做,说实在话他们做不了,但又造成一种业务软件很简单,没有什么价值。这是何其的用心险恶啊!
而且我们现在面对的这些问题,不是外国人给你搞你几个软件,我们然后轻轻松松就可以把这个问题解决,中国人的问题,还得中国人来解决,你们正在做的事,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IT人员在网上发表这些意见的时候,是否忘了你身上所肩负的使命,或是你根本不愿意背负这样的使命呢?
4、中国的软件、中国的特色
中国的业务管理软件拿到国外行不行?外国的业务管理软件拿到中国能不能用?我们的答案是不行的。如果可行的话,我想以国外发达的软件生产环境,早就快速生出来并迅速占领中国的软件市场。那我们现在这么多做管理软件的企业就可以关门大吉了。
我们说业务数据的形成、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模式的成熟都是由人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形成的过程是受到很多思想和文化作用的。所以业务是什么?是文化,是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对于这一业务的理解决和认识也只有长期生长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的才能有深刻理解的。所以业务基础软件平台从制作时,就要充分深刻关注到文化这点,制作出来就具备了鲜明的特色的。
所以对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的悲观论,认为是外国某个软件的一小部分是错识的。外国人要做业务基础软件平台,首先要对你的文化来了解,才能深刻领会,我想他不会去做,也做不来,在这一点我们自已要清楚,对自已文化的了解,对于我们这些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IT人,我们从来不缺乏对自已文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使外国人来做,我相信我们也会比他做的更好。做业务基础软件平台,我们会走出特色、走出别人没法和你竞争的一条路。
5、坚定地走自已的路
软件科技发达的国家,当然是以美国为首的控制着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技术走出了一条路、印度人做软件外包也走出了一条路,那么我们选择一条什么路走呢?现在不是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路可以走,而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还有什么路可以走。面临中国软件需求旺盛,不断成长,但项目失败多,软件企业做不大,不赢利,用户不满意的局面,我们首先应该选择一条打破这个局面的一条路,在市场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在外国基础软件做主导的局面下,通过软件企业自身的层次划分,有做软件个性化实施,有做业务基础软件研发的,通过产业分工,形成新的产业链,通过产业链条上的分工合作,提高开发效率,实现在总额不变的情况下来实现赢利,实现项目成功多、用户满意、软件企业赢利的共同局面。谁来破局呢?从事业务基础软件平台开发商已经走出了第一步,而最终成就共赢局面是这个产业链上相关的中国软件企业。
业务基础软件平台供应商最终想实现的一供应链条模型,其目标是要使这棵树上的枝叶更加的繁茂。要形成这样的一种关系,需要客户、软件开发商、业务基础软件平台供应商共同努力,在达成某种一致时才能形成。在这个模型中最关键的部分是业务基础软件平台供应商,他不仅要去推动,而且要非常清楚,各个层上的节点需要什么,担心什么?
面对的困难
行业客户是软件系统的最终使用者,其出发点是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解决业务中信息流迅速流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产品质量、降低消耗。站在客户角度他更关注的是业务目标,其次才是技术手段。在做行业客户时,他们将是否熟悉业务作为考查软件开发商的一个关键指标。“你们对我们的业务真的熟吗?”“那我们的业务基础是什么?由哪几部分组成”“你们两家合作真的会实现1+1>2吗?”,所以作为业务基础软件平台开发商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业客户提出的业务基础和开发模式的质疑。
软件开发商是软件项目的承担者,是将用户的业务需求转化成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建设者。他的目的是在保证用户目标实现的前提前下,怎样最大程度的实现利润?“采用你的业务基础软件平台能保证项目成功吗?开发周期能降低吗?能实现利润吗?”“我的开发人员使用这个平台时,学习曲线会很复杂吗?”“我的市场价值在哪里?我的核心技术如何体现?”“我的开发人员的工作强度可以降低吗?”,所以作为业务基础软件平台开发商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来自软件开发商的担忧。
业务基础软件平台开发商是整个这个模型中的关键点,面对这个模型中另外两个层面提出的问题将怎样面对呢?对于业务,要将业务中的不变成份提练出来,这需要对业务的各种形态有非常清楚的了解。对于技术,一定要在能满足适应业务各种变化的前提条件下,充分考虑技术的实用性、先进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于开发商的软件开发人员要能让他们迅速掌握并熟练应用。同时还要心须面对,企业生存和发展问题、同行的相互竞争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的开发模型是解决软件产业基础矛盾的一把钥匙,但要拿到这把钥匙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关键先生存
选择走什么样的路已经很清楚,能达到什么效果也明确了,最终的目标也定义了,那么怎样走出这第一步,在这条路上如何解决生存问题呢?开发基础软件平台的开发商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解决不好,那就成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那么再好的目标,再远大的理想都只能成为泡影。业务基础软件平台上,在业务这两个字上要下功夫,是能找到解决生存和理想之间的矛盾的方法,那就是将业务收窄,定位在收费业务上,那么业务基础软件平台就变成收费业务基础软件平台。因为在任何企业里收费业务都是其主要的业务之一,是愿意投入钱去做的。这就是我所说有从客户、软件开发商、业务基础软件平台开发商能达成一致的地方,一方面大家都重视,另一方面都能取得好的回报。作为基础软件平台开发商就可以在解决生存的前提条件下,去实现自已的远大理想了。
信念要坚定
业务基础软件平台在中国就象一棵小苗刚刚破土而出,在成长的过程中还会经历无数的风吹雨打,但我们深知它能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作为从事这个行业的软件IT人员,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的一员,都应该在IT整体浮躁的情况下,坚定信念,将悲观论、失望论通通抛在一边,要充分认识到任何一条前进的道路上都没有平坦大道,不要被眼前暂时的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吓倒。坚定信念,相信未来一定会成功。
6、IT老兵的一些想法
中国的软件产业概念提出到被最终确定,也是近年来的才逐步明确的,最早中国第一家软件公司何时成立的,我不太确定,从我88年开始使用WPS1.0、CCED、NCDOC这些国产软件开始再往前5年算起的话,那应就是83年。假定是83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过了23年,在这23年多少风雨已成往事、如果那时播下的树种,现在应该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这些大树也应该形成一片森林了,但现在放眼望去,有多少那时播下的种子现如今长成参天大树的呢?又岂敢奢望那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木没有树成几棵,人到是倒了一大片,23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软件人才,现在再从事软件的前几代人员还有多少。
“要象搞汽车产业一样将我市的软件产业发展上去“,这是某市在今年软件产业规划上出台的一个政策,这说明政府很重视,也有决心搞,但怎么搞,我们还要拭目以待。现在的软件企业是数量多、规模小,有人形容中国的软件企业都是一个一个大大小小的作坊,其实是作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些作坊在作的不是造零件,而是在造汽车,几个人可以造一辆,几十个人也可以造一辆,能不能上路咱不管,有人买;能不能开得成,没关系,也许别人把他放在家里供着也不一定。真要将软件产业当汽车产业来搞,先把上路车的标准定出来,上路车的标准定出来后,还要定什么样的企业能造车,如果真这样那小软件企业还不得死一大批,这肯定又不行。我看还是将这些大大小小作坊分分工,有造零件的,也有造整车的,也许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但这些大大小小的软件企业能不能接受呢?IT人员中的人才太多,哪家造零件,哪家造整车,造什么零件,还有许许多多问题要处理。当然我们要首肯的是,该市的这个政府制定的政策对软件企业还有有帮助的,因为每年该市要财政拨款一个多亿,用于发展该市的软件产业,当然该市的软件企业肯定会受惠的。
二十年过去了,中国软件产业是发展了,但问题很多,而且形势是越来越严峻。同时从事软件产业的人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行业风气也非常的严峻,以我本人为例,作为从事这个行业的老兵自觉惭愧,一是:软件企业换了几家,有自身原因,也有企业倒了不得以而为之,总是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二是:周围全是年轻人,在这个行业有个潜规则,老软件工作者不吃香,似乎不做个什么总,就是一种失败,积累这么多年的软件经验,要被逼着放弃。有一句话说:软件人员如野鸡,是靠吃青春饭的。很多软件企业对软件开发人员以35岁为限,以上的统统被排斥在门外,这不能不说是选择从事软件行业人员的一种悲哀。这种悲牙科是个人的悲哀,还是产业的悲哀呢?所以我认为,除了软件产业的问题要面对,如何树立行业风气、提高从员人员的思想认识水平,也是一个不容忽的问题。
从事IT行业的人很累,从事软件开发的更累,这本身是不正常的,那么如何解决呢?业务基础软件平台是一种新的软件类型,从提出这个模型有一个初衷就是要形成一个软件产业链,这和政府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吻合的。通过层次的划分,职能的有效分解,形成有效的产业链,使我们工作不再变得可怕,并且企业也能良效运作,这正是解决长期积累在我们这个产业和从业人员身上沉得担子的一个方法。可以说产业链的形成,对个人有利、对企业有利、对政府有利、对社会有利的一件好事。
林林总总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征对一些在业务基础软件平台开发公司从业人员对产品、对公司的意见表达了自已的一些观点。现在从事这些软件开发的IT人员真的遇到了好时机,你们正处在软件产业链重新打造的开始阶段,政府也非常重视,软件市场需求非常旺,而且你们还非常年轻,所以应抓住当前这一非常好的机遇。当然面对前进道路中肯定会存在一些曲折,发表一些观点无可厚非,但不能抱怨和悲观,因为抱怨和悲观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期待通过你们的努力,打破目前中国软件产业的存在的困局,为中国的软件产业发展做出自已的贡献。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的。
Trackback: http://tb.blog.csdn.net/TrackBack.aspx?PostId=150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