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传闻称Facebook在测试一款类似Snapchat的独立应用程序。今天,这款名叫Poke的图片社交应用正式发布了。
作为一款在年轻群体中火箭般窜红的社交应用,Snapchat的高速增长给移动社交带来了新的变化,特别是Snapchat以年轻人为主的核心用户群与Facebook高度重合,Facebook推出Poke可以看做对目前还只有几千万用户的Snapchat的一次阻击,防止Snapchat过多地侵蚀属于它的社交领地。
据TechCrunch的报道,Facebook曾试图收购Snapchat,但遭到了Snapchat团队的拒绝。于是Facebook产品总监Blake Ross带领一队人马开始了开发,扎克伯格也亲自对这个项目提供帮助。最终,他们只利用了12天时间就开发完,并赶在圣诞节苹果app store停止新应用审核前完成了上架。
Poke 与SnapChat 功能相同 用户体验差别细微
Poke与Snapchat的核心功能都是:你向好友发送的图片会在限定的时间内销毁。虽然核心功能一样,但是还有几点细微的差别。
首先,根据Facebook的用户协议,用户删除的内容还会保存一段时间;而Snapchat上的内容在用户进行删除操作时就已经在服务器上销毁
其次,获取好友的方式不同:Poke用户能够直接导入Facebook好友关系,而Snapchat则需要在App内利用Facebook用户名或绑定的手机号进行搜索才能添加
最终,两个应用的一些细微差别:Poke可以发送纯文本,Snapchat上的涂鸦颜色种类更丰富,以及设定的时间选项有差异。
Snapchat 成长速度惊人
Snapchat是2011年9月由2个斯坦福学生共同创建的照片分享应用,仅仅用了一年时间,目前已经长期占据App Store图片&视频排行榜前五的位置,日均图片分享超过200万张,总数已达10亿张。如果与当前图片分享巨头Instagram相比,Snapchat每天分享图片的数量超过Instagram每天上传的照片。有趣的是,Snapchat最近刚刚获得800万美元投资,来自Instagram的Matt Cohler、Benchmark等,估值为5000万美元。
然而到底是什么支撑Snapchat的高速增长?正是Snapchat推出的一项核心功能:它赋予了你照片1到10秒的生命期。当用户使用Snapchat向好友发布照片后,过了限定的时间(1到10秒)照片将自动删除。正是这项功能,击中了用户的心理。刚开始,大多数用户使用这款应用去发布一些暧昧照片,比如当你作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时,急于想跟好友分享,但又不想让让这个证据被好友掌握,而使用Snapchat则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当好友点开照片,在设定的时间内图片将自动销毁。
那么它的成功在哪刺激到了Facebook,以至于已拥有一款图片分享应用Instagram,还需要做一款类似Snapchat的应用?
Facebook 在移动端的策略
在今年的TechCrunch Disrupt大会上,Zuckerberg在接受TC创始人Michael Arrington的采访时就表示,
“我们正在完成将世界连接起来的使命,而我们在移动端的成果将决定这项使命的最终完成情况”。
Zuckerberg认为移动端是一切,移动端的未来和收入将远远超越PC端。
也就是说,Facebook重心已经会放在移动端——Mobile First。作为一家社交属性的科技公司,Facebook在移动端的一系列举措都是围绕社交,如更新Messenger App,允许用户通过手机号和名字注册账号,而不再仅限于Facebook账号,意在把Messenger App打造成WhatsApp,成为人们首选的通讯软件。同样在移动图片应用方面,Facebook用10亿美金把Instagram从Twitter手中抢走也是为了巩固其在社交方面的地盘,要知道当时Twitter报价为5亿多美金。
Snapchat 的出现让人们看到图片社交的新玩法,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其中,并且用户的黏性极强,在只有几千万用户的情况下,每日图片的分享数量达到200万,超过Instagram每日用户上传图片的数量。相信这些数据能够让Facebook预见到,如果Snapchat继续这么增长下去,必将影响到Instagram用户的增长以及用户的活跃度,甚至会影响到Facebook自己由图片分享带来的流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一款与Snapchat类似的应用,并且将Facebook的关系链加入其中,对还只有几千万用户Snapchat来说算得上一次狙击。
对于Facebook推出Poke的举措,Snapchat首席执行官 Evan Spiegel 今天也作了简单而又直接的回应, “Welcome,Facebook.Seriously”。——1981年苹果在华尔街日报上刊登广告的第一句正是“Welcome,IBM.Serious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