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大二的时候开始接触JS,那个时候从图书馆借了N多的书籍,然后边看边用editplus写,然后遇到问题,各种DEBUG,在做项目的时候,各种兼容性问题,真是痛苦啊。由于项目需要尽快写完,所以就开始接触了jquery,还是从图书馆抱了几本书,然后下载了jquery源码,然后边看书籍边写代码,看了几章之后,觉得貌似不难,然后就从网上下载了jquery的文档,对照着文档,对其调用搞得算是比较清楚了。
现在看来,我觉得学习jquery反而使我走了弯路,用jquery是比较方便,也不用考虑兼容性问题了,而且调用非常简单优雅,但是,反而我对原生js感觉越来越陌生了,也导致了后面感觉完全离不开jquery了,想去写一个XXX组件,想了一下,思路有了,然后写的时候遇到各种问题,然后就又回到jquery了。
从去年暑假的时候,我决定离开jquery了,jquery是一把双刃剑,开发的时候是方便,但是,作为一个初学者,我觉得这是很不利的。
然后就开始下载JS的电子书,可能是自己比较浮躁吧,看书真心看不进去,我还是喜欢边看边写代码这种。写了一段时间,渐渐的觉得最开始的感觉慢慢回来了,当然,也遇到了N多的问题。
到寒假的时候,决定自己的毕设不使用现在成熟的JS库,反而自己来写一个不完善的库,这样学习的更多,当然,也比较费时间。
开始写的感觉真是痛苦啊,什么都不懂,所以就去看了看tangram的源码,为什么看tangram呢,其实原因比较搞笑,当时校招的时候我面试百度前端,被刷掉了,当时面试官让我看看它们百度使用的JS库tangram,我就想看看它们那个库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
写这个库,首先使用了命名空间,我比较喜欢toper,所以我首先定义了一个变量:
var tp = tp || {};这种方式也是借鉴了tangram的写法,采用对象字面量的形式。这样所有toper定义的方法都放在了tp这个私有空间内了,比如对DOM的操作就放在tp.dom中。
由于这个库完全是为毕设做的,所以这里面的很多文件都是为实现毕设的某些功能而写的。
我采用的结构是core+组件的方式,tp.core.js(压缩后为tp.core-min.js),而其他的组件每个组件一个文件,而组件之间可能存在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就通过AMD解决。
在没有写这个库之前,即使是我使用jquery,每一个JS文件我都是直接在HTML文件中使用script标签写进去的,而现在需要采用这种异步模块加载的方式,如果要使用非核心模块,那么需要:
tp.use(["tp.a","tp.b"],function(a,b) { })使用use方式,它会自动去下载tp.a.js和tp.b.js,下载完成之后,执行回调函数。
同样,在tp.a.js中,也不能使用普通的JS的写法了,而要使用:
define("tp.a",["tp.c","tp.d"],function(c,d) { tp.modules.add("tp.a",function() { }); });
define的第一个参数是该组件的名字(需要唯一,所以我还是按照命名空间的方式写的),第二个参数是这个组件所依赖的组件,第三个参数是回调函数,也就是当依赖的组件下载完成之后,回调执行,而tp.modules.add就可以将这个模块加载到整个库中,这样的话才能使用tp.use调用。
这种方式我在tangram中没有看到,我是看了淘宝的KISSY之后学习到的,也就是所谓的AMD(异步模块定义)。
暂时AMD的实现方式是通过setInterval,但是即将被重构。
我之前写了一篇日志来实现AMD,当然,效率低下,反正大家看看就行了http://my.oschina.net/mingtingling/blog/113815
然后就是事件了,事件是一个比较恼火的事情,东西比较多,我把它放在了tp.event这个空间中。
首先是添加和移除事件监听器,由于IE和非IE采用的方式不一样,IE采用attachEvent和detechEvent,非IE采用addEventListener和removeEventListener,而且IE只支持冒泡(从当前元素冒泡到根元素),而非IE支持冒泡和捕获(从根元素捕获到当前元素)。最开始我是这样做的:
tp.event.on = function(element,event,fn) { if (window.attachEvent) { //IE //第三个参数_realFn是为了修正this var realFn = function(e{fn.call(element,e);}; _realEventCallbackFns[fn] = realFn; element.attachEvent("on" + event,realFn); } else if (window.addEventListener) { element.addEventListener(event, fn,false); } else { element["on" + event] = fn; } };也就是在一个函数内部去判定是否是IE,然后相应的执行相应的函数,但是这样,如果添加的事件监听器很多,每次都if什么的,我个人感觉很不好,所以我后面添加了一个辅助函数:
var _listeners = {}, _addEventListener, _removeEventListener; if (window.attachEvent) { var _realEventCallbackFns = {}; _addEventListener = function(element,event,fn) { //第三个参数_realFn是为了修正this var realFn = function(e) {fn.call(element,e);}; _realEventCallbackFns[fn] = realFn; element.attachEvent("on" + event,realFn); }; _removeEventListener = function(element,event,fn) { element.detachEvent("on" + event,_realEventCallbackFns[fn]); }; } else if (window.addEventListener) { _addEventListener = function(element,event,fn,capture) { element.addEventListener(event, fn,capture); }; _removeEventListener = function (element,event,fn,capture) { element.removeEventListener(event,fn,capture); }; } else { _addEventListener = function(element,event,fn) { element["on" + event] = fn; }; _removeEventListener = function(element,event) { delete element["on" + event]; }; }这样,整个判定只需要执行一次,后面调用的时候只需要使用_addEventListener即可,当然,由于采用了闭包,tp.event命名空间之外是不可访问这几个函数的。
那这样,tp.event.on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tp.event.on = function(element,event,fn) { _addEventListener(element,event,fn,false); };而且这样还有一个好处,之前的方式只能采用冒泡方式,但现在,可以使用捕获,当然,只能非IE才能使用,这样在后面使用事件代理一些非冒泡的事件的时候非常有用,比如blur和focus事件。
除了事件监听器,还需要事件事件的添加,删除等,也就是add,fire,remove等,这里就不说了。
在使用事件代理的时候,我们经常要获取到事件的目标元素,而IE和非IE又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单独写一个函数:
tp.event.getTarget = function(event) { return event.target || event.srcElement; };常用的功能当然还是阻止事件冒泡以及阻止默认事件的发生,很遗憾,IE和非IE处理方式还是不一样的,比如阻止冒泡IE采用的是cancelBubble,而其他浏览器采用的是stopPropagation,所以还是需要写:
tp.event.preventDefault = function(event) { if(event.preventDefault) { event.preventDefault(); } else { event.returnValue = false; } }; tp.event.stopPropagation = function(event) { if(event.stopPropagation) { event.stopPropagation(); } else { event.cancelBubble = true; } };事件这一块儿实际上我做了N多东西,但是由于讲不完,所以暂时不说了。
注意一下啊,由于JS变量作用域没有block,所以请不要使用下面这种:
var arr = new Array(); if(xxx) { for(var i = 0,len = arr.length ; i < len; i++) { } } else { for(var i = 0,len = arr.length ; i < len; i++) { } }这样使用变量i已经被重复定义了,所以需要把变量i定义在if之前,即:
var arr = new Array(), i;
事件之后,当然就是DOM了,感觉每个库在这个上面都做了很多工作。
首先是ready的判定,关于这个可以看我另外一篇日志:http://my.oschina.net/mingtingling/blog/110282
这里我主要讲一下tp.dom.query,也就是查询怎么做的,首先看看常用的查询有:#aa,.aa,input。
#aa这种比较简单,因为JS提供了API,也就是document.getElementById;input这种也比较好搞,因为JS有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但是.aa这种方式就比较纠结了,因为JS没有提供API,幸好,在一些浏览器中还是提供了API: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而那些没有提供这个API的就比较悲剧了,只能遍历所有节点,也就是使用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
我这儿写了一个辅助函数:
var _getElementsByClassName = null; if(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 { _getElementsByClassName = function(str) { var fetchedEles = 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str), eles = []; for(var i = 0, len = fetchedEles.length; i < len; i++) { eles.push(fetchedEles[i]); } return eles; }; } else { _getElementsByClassName = function(str,openClassScan) { var eles = [], allElement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 i; if(openClassScan) { for (i = 0; i< allElements.length; i++ ) { if (tp.dom.containClass(allElements[i],str)) { eles.push(allElements[i]); } } } else { for (i = 0; i< allElements.length; i++ ) { if (str === allElements[i].className) { eles.push(allElements[i]); } } } return eles; }; }我这儿写了一个openClassScan参数,解释一下,这个参数是为了解决类似于<div class = "a b"></div>这种,因为如果要支持通过API查询如class:a,那么需要每个节点都判定是否contain这个class,比较费时间,而我认为很多时候不需要,所以默认我关闭了。
PS:使用了原生的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的肯定不受这个影响的。
我把每一个查询如:tp.dom.query("#aa input")分为两种,一种为简单查询(也就是如查询:#aaa),另外一种是复杂查询,每个复杂查询都是由很多简单查询构成的,比如#aaa input,就可以切成:#aaa和input。
所以,在每个查询的最开始,需要将传递的查询格式化,比如#aa >input这种格式化为:#aa > input,多个空格变为1个空格,>两边必须有一个空格等。
之后写一个辅助函数,判定是否是复杂查询,如果是,那么切开查询字符串,切成数组。
我认为:#aa input这种实际上就是通过document.getElementById查询之后然后查询它的子孙节点中的所有满足tagName为input的元素;而#aaa > input这种就是查询它的孩子节点中是否有这种满足条件的元素。现在整个流程比较简单了,对于一个复杂查询,首先进行一个简单查询,然后按照查询的结果集合,进行一次遍历,对每个节点查询它的孩子节点或子孙节点,将所有满足条件的放入到另外一个数组,如果该数组为空,那么直接返回空数组,否则,继续进行下一次查询(依旧查询孩子节点或子孙节点)。
我认为,就这样一个功能比较简单的query就够了,不必要实现类似于jquery里面的如此复杂的查询,如果要使用它,其实也很简单,因为jquery的查询引擎sizzle已经开源,完全可以将它加入到这个库,而现在toper也是这么做的,要调用sizzle就使用:
tp.use("tp.dom.sizzle",function(sizzle) {});感觉JS的兼容性真心很头疼啊,就比如在DOM这一块儿,为了兼容,我都做了很长时间。当然,DOM这一块儿肯定不止这么一点内容,暂时也不写了。
除了DOM,对变量类型的判定和浏览器的检测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类型判定,由于JS是弱类型语言,而有时候是需要判定它的类型的,当然也可以使用typeof 去判定,暂时我是这么做的:
tp.type = tp.type || {}; tp.type.isArray = function(ele) { return "[object Array]" === 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ele); }; tp.type.isFunction = function(ele) { return "[object Function]" === 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ele); }; tp.type.isObject = function(ele) { return ("function" === typeof ele) || !!(ele && "object" === typeof ele); }; tp.type.isString = function(ele) { return "[object String]" === 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ele); }; tp.type.isNumber = function(ele) { return "[object Number]" === 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ele) && isFinite(ele); }; tp.type.isBoolean = function(ele) { return "boolean" === typeof ele; }; tp.type.isElement = function(ele) { return ele && ele.nodeType == 1; }; tp.type.isUndefined = function(ele) { return "undefined" === typeof ele; };
我看了一下,不同的库的判定方式不一样,我这儿使用的是tangram的判定方式。
然后就是浏览器判定,我是这么写的:
(function() { var ua = navigator.userAgent; tp.browser.isIe = ua.hasString("MSIE") && !ua.hasString("Opera"); tp.browser.isFirefox = ua.hasString("Firefox"); tp.browser.isChrome = ua.hasString("Chrome"); tp.browser.isWebKit = ua.hasString("WebKit"); tp.browser.isGecko = ua.hasString("Gecko") && !ua.hasString("like Gecko"); tp.browser.isOpera = ua.hasString("Opera"); tp.browser.isSafari = ua.hasString("Safari") && !ua.hasString('Chrome'); tp.browser.isStrict = ("CSS1Compat" === document.compatMode); })();当然,还有浏览器版本的判定,暂时就不贴出来了。这里基本思路就是判定navigator.useAgent返回的字符串中,每个浏览器里面的这个字符串是不一样的,当然,这个过程比较恶心,而且有可能后面某一个浏览器会改变它的userAgent,导致整个判定失效,比如IE,听别人说后面新IE要把userAgent搞成firefox,真心搞不懂,这是要逆天吗?
除了这种判定方式,还可以通过判定是否有某一个函数或某一个变量来判定,这种判定方式我忘记叫什么名字了,反正之前这种叫浏览器嗅探。
除了代码之外,工具也很重要,另一篇日志介绍JS工具的:http://my.oschina.net/mingtingling/blog/113295
对动画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看看我的最近学习JS的感悟-2,关于动画的http://my.oschina.net/mingtingling/blog/127296。
好吧,貌似又超时了,先就这样吧,感觉每次写这种日志都会耗费不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