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易管理,是指合乎《易经》所揭示道理的管理。目的在使现代化的管理,在中国人的组织中行之有效,然后再通过全球化,以求管理的世界大同。
姑且不论大易管理是否能世界大同,但从中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的。
拥抱变化是敏捷方法中提倡的重要信念,敏捷就是一套管理理论加上实践方法。业界有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接受了敏捷。
在大易管理和敏捷两个领域我都还是新手一个,只是偶然的机会同时接触到了。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些相互佐证和影响的地方,在此给大家分享一下:
曾经有朋友说道:“现在的软件发展还属于初级的阶段,尤其是中国的软件企业,很多都是重复的劳动。什么时候能将软件做的像汽车上的零件一样,那时候我们的软件业就可以高速发展了”。
同意他说的关于软件需要积累的看法,但软件模块是否真的能做到最后向汽车等传统工业上的零件一样,到时候按需组装就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呢?
我们来看一下汽车的生产过程:钢材、橡胶等原材料通过一系列的机械加工,最终生成一辆汽车。其中工序复杂也是不可小觑的。注意几点,首先原材料都是稳定的因素,不可能说今天生产汽车用的是钢材,明天就改用面粉了;其次生产过程是稳定的,除非出现大型的汽车制造业技术变革,否则生产过程是恒定不变的;再次客户的需求同样是稳定的。
反观软件开发的过程:原材料绝大部分是程序员的智力,通过各式各样的软件过程,最终提交给客户一个可运行的软件。也要注意几点,首先原材料是人的智力,极不稳定;其次在软件开发中流行着这么一句话“计划不如变化快”,这让很多严格按照预见性计划来开发的团队吃了不少苦头;再次客户的需求可以说是程序员心中永远的痛,需求变化比快餐还来得迅速。
说了这么多,这里只想说明软件开发和传统工业的不同。不同之处就在于变化。
值得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同时也就出现了许许多多应对变化的方法学和实践。其中XP就是其中比较代表性的一个。
今年流行了不少好书,像是《代码大全》第二版,《解析极限编程》第二版。都是第二版,倒是看到了欣欣向荣的气派。《解析极限编程》第二版的出现,本身也是拥抱变化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XP中包含了5个价值观:沟通、简单、反馈、勇气和尊重。这里简单说明一下,不能算作诠释,只是为大家在这里引用一番,到后面好有个对照。
沟通对于创造团队意识和高效合作意识是很重要的。什么都可以变,但团队是不能变的,这里并非指的是团队成员,而是指的这个团队的意识、精神。而一个团队的整体意识必定建立在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上。整体意识不变才能保证迎接外界的变化。
简单的价值观是对大家智力的极大挑战,一个简单的系统带来了低成本的维护、更少的包袱。只有在简单的系统上才能轻装上阵,快速响应。
反馈是一个不断收集信息,自动调整的过程,和外界保持紧密联系,一个开放式的团队更加能够拥抱变化。
人们对未知事物的第一感觉大都是恐惧,勇气是面对未知的最好方法。软件开发正好是这样一个充满了未知可能性的工程。不怕犯错,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在教训中改变自己。
最后,很高兴现在能在XP中看到了尊重这个字眼。说明大家已经意识到了对人性的重要性。或许当我们真正再次深入研究人性的时候,也就是科技发展的再一次突破了。
《易纬·乾凿度》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郑玄解释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所谓变易,是指易流通适变,不可固执。但变化之中又有不变,那便是道,是普遍的发展规律。
大易管理的定性,称为“经权之道”。经指有所不变,权即有所变,站在有所不变的立场来有所变,便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最高管理智慧。——《大易管理 第一章》
上面简单说明了一下XP中价值观都是以变为手段、以不变为核心这样一个理念。
“沟通”中的“通”在我们汉语中是一个很好的词。通顺的意思就是能通则顺,团队中的交流能够畅通是良好团队的一个重要表现。
“简单”就是“易”,易经本来就有易简的意思。古人以六十四卦表达了天地万物,圣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在这简单的卦象之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不可不谓简单原则的最高体现啊。
中国人讲究一个“悟”字。怎么悟?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肯定悟不出来。易中包括象、数、理三个部分。我们要运用易经除了将易理之外还需要对象和数进行分析取证,来不断修正我们的判断。象指的是现象,数指的是具体的数据。放在软件中来说明,就是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做具体的判断,所以需要一个反馈的过程。
“勇气”中体现的就是一个勇于改变的过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达则成。两点正好就是相符吻合的了。
通常我们说管理就是“管人理事”,在大易管理中认为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管事理人”。主要区别在于“不重管人,不可不理人”。这就是XP中的“尊重”的价值观。
这篇文章抛砖引玉,粗略地谈了一些。
看看中国的历史就知道,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受到新的思想、事物的冲击。但中国的文明仍然能够继续。可以说中国是稳定性最强的民族。
敏捷是个好东西,从我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就看是欣赏它了。怎样能将敏捷为我所用,就是我想写blog的主要原因。
由于思维方式、文化的差异,敏捷思想并不是能直接拿到中国来用的。需要分析现在我们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不能单纯的为了好的东西丧失了自我。有的部分好,拿来用就可以了,同时要对那些大师们心存感激;有的部分在中国用不了,我们分析一下,到底是敏捷本身的问题,还是由于文化不兼容导致的。
这些问题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解决,期望区区在下能为中国软件行业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Trackback: http://tb.blog.csdn.net/TrackBack.aspx?PostId=102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