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Jvm垃圾回收的总结

这是第一次写东西,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教,
这篇是对周志明老师的那本书有关Jvm垃圾收集器的总结
1.对象已死
    引用计数
    根搜索
    判断对象是否已死亡需要进行两次标记
 

 
2.垃圾收集算法
    标记-清除:标记需要回收的对象,然后进行清除,这个效率不高,也容易产生内存碎片
    复制算法:就是把内存分块(可以按不同的比例),两块儿中始终有一块儿为空,当一块儿满了之后,把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一块,死亡的对象进行清除,这个理念也就产生了HotPot的eden与survivor之分了(老年代一般都不用这个算法)
    标记-整理:让活着的对象向内存的一端移动,剩余死亡的对象清除
    分代收集算法:分为老年代与年轻代,这个算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分代理念,具体的收集还是需要以上三个或者是其他的算法
 
3.垃圾收集器:如果说收集算法是内存回收的方法论,那么垃圾收集器就是内存回收的具体实现
    其中sun公司的Hotspot主要又一下几种垃圾收集器
    年轻代:Serial   ParNew    ParallelScavenge 
    老年代:CMS(1,2,5)   Serial Old(MSC)(1,2,3,4)  ParallelOld(3)
    还有一个G1收集器,这个是最新的垃圾收集器
    这是各个收集器搭配示意图
    

 
 
    一下是各个收集器详细的介绍:
        Serial收集器是一个古老的单线程收集器,他在收集垃圾的时候会发生STW(Stop The World)现象,而且Serial/SerialOld使用的收集算法不同,前者使用的是复制算法,后者是标记整理算法,如下图所示


 
                    

 
他的优势就在于简单高效,没有线程交互的开销,只专注于垃圾回收,Serial收集器对于运行在Client模式下的虚拟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中如果在SerialOld在server模式下使用还有两个用途与ParallelScanvage配合使用,还可以做cms的预备方案,在Concurrent mode failure失败的时候使用。
        
        ParNew收集器是Serial收集器的多线程版本,除了使用多线程进行垃圾收集之外,其余行为包括Serial收集器可用的所以控制参数、收集算法、STW、对象分配规则,回收策略与Serial收集器都完全一样,示意图如下:


 
 
他是许多server模式下的首选的新生代收集器,除了Serial收集器他是一个能与CMS搭配的收集器(Parallel不能与CMS搭配使用),他在单cpu的情况下并不比serial收集器的性能好,甚至双核的情况下页不比serial性能要好,但是随着cpu增加的情况下还是有优势的
 
        ParallelScanvage是一个新生代收集器,也是使用并行的多线程收集器,看上去都和ParNew都一样,但是他还有他的特别之处,
他与其他的关注点不一样,cms关注的是最少停顿时间,而他关注的是最大吞吐量(运行代码时间(系统运行时间)/垃圾收集时间+运行代码时间),停顿时间短是使用哪种交互场景,有良好的相应速度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最大吞吐量是可以高效的利用cpu,最短的完成任务,尽快的完成任务,主要是应用到后台应用,而不需要太多的交互任务。他可以是用参数精确的控制吞吐量,他也被称为吞吐量优先收集器,他有一个参数UserAdativeSizePolicy,他可以控制GC自适应调整,不需要指定新生代大小,已经eden与survivor的比例,这种策略称为GC自适应调整策略,这也是与ParNew的区别之一
 
        ParallelOld收集器的产生主要是为了与ParallelScanvage配合使用,后者原来只能与Serialold使用,而前者出现后才是后者成为名副其实的吞吐量优先的收集器,在注重吞吐量与cpu敏感的场合,可优先使用ParallelOld与ParallelScanvage组合
 
        CMS收集器是已获取停顿时间最短的为目标收集器,他特别适合那种重视相应速度,希望停顿时间最短,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如互联网应用。全拼是 Concurrent Mark Sweep,该收集器使用的是标记-清除算法,他的工作过程主要有以下几步:
        初始标记(STW)
        并发标记
        重新标记(STW)
        并发清除
        初始标记与重新标记仍然会STW,初始标记只是标记GC ROOTS能标记到的对象,速度很快,重新标记为了修正并发标记的时间,因用户用户程序继续运作,而导致标记发生变化的那一部分进行标记(不是太理解),这个阶段比初始标记要长一些,但是远比并发标记要短。如下图所示


 
CMS并发收集,低停顿。但是他还有一些缺点:
    对CPU比较敏感,当CPU少于4个的时候,性能会下降很多,这是根据他的计算公式来决定的。
    无法收集浮动的垃圾,因为在并发清除的工程中,用户的程序仍然在进行,而收集器没有对这时候产生的垃圾进行标记,所以就产生了浮动的垃圾,因此CMS无法像其他收集器一样等老年代满了之后再运行,当内存达到一定比例的时候就会运行,默认的情况下达到68%的时候就会启动CMS,当应用的老年代的垃圾增长速度较慢,可以适当的挑高这个参数。当在运行的过程中,剩余的内存大小无法满足用户运行,就会发生Concurrent mode failure,这时候虚拟机就会启动预备方案Serial old来进行收集,这样停顿时间就会增大,当那个比例设置的较大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由于CMS使用的是标记-清除算法,这种算法会产生大量的碎片,因此当内存无法为一个大的对象分配合理的内存,就会触发FULLGC,因此可以使用一个参数,当FULLGC过后,就会进行碎片整理,也可以设置另一个参数在经过多少次FullGC后进行碎片整理。
 
        G1收集器使用了标记-整理的算法,他不会产生碎片,而且可以精确的控制停顿时间,他能让使用者指定在M毫秒内,消耗垃圾时间不会大于N秒,这机会是实时Java(RTSJ)收集器的特征。G1收集器基本上是在不牺牲吞吐量的情况下完成低停顿的内存回收。这是由于G1极力避免全代的垃圾回收,只是回收部分区域。他将老年代与年轻代分为各种不同的区域,而且大小是独立固定的,并且跟踪区域中的垃圾堆积度,后台维护一个优先列表,每次根据运行的垃圾收集时间,来优先收集垃圾最多的区域,这就是G1的由来(Garbage First),这种区域划分以及划分优先级,可以保证G1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高的收集效率。
 
 
 
 
 
 
 
 
 
 
 
 
 
 

 

你可能感兴趣的:(垃圾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