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编辑器做的太垃圾了 , 把word笔记放在了附件里面
ClassLoader主要作用 : 将.class后缀的字节码文件从硬盘上装载到内存中 ;
Java虚拟机与程序的生命周期 :
当我们执行一个java程序的时候 , 会启动一个JVM进程 , 当程序执行完之后 , JVM进程就消亡了 ;
在如下情况下JVM将结束声明周期 :
Java程序对类的使用方式有 主动使用 和 被动使用 ;
所有的JVM实现 , 必须在每个类或者接口 , 被java程序 “首次主动使用” 时才初始化他们 ;
主动使用 :
除了上面6种主动使用之外 , 其它的情况均为被动使用 , 其它情况都不会执行第三步初始化 ;
所有的类对应的Class对象都是唯一的一个 , 这个类是由JVM进行创建的 , 并且只有JVM才会创建Class对象 ;
类加载的最终产品是位于堆区中的Class对象 , Class对象封装了类在方法区内的数据结构 , 并且向Java程序员提供了访问方法区内的数据结构的接口(反射用的接口) ;
从本地系统中直接加载 : 编译好的.class字节码文件直接从硬盘中加载 ;
通过网络下载.class文件 : 将class字节码文件放在网络空间中 , 使用URLClassLoader来加载在网络上的.class字节码文件 , 使用默认的父亲委托机制加载字节码文件 ;
从zip , jar 等压缩文件中加载字节码文件 : 在开发的时候 , 导入jar包 , 就是这种方式 ;
从专有的数据库中提取字节码文件 ;
将java源文件动态编译为字节码文件 ;
l Java虚拟机自带的类加载器 :
-根类加载器 ( Bootstrap ) : 是C++写的 , 程序员无法再java代码中获取这个类 , 如果使用getClassLoader()方法获取到的是一个null值 ;
package jvm;
public class ClassLoader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java.lang包下的类使用的是跟类加载器进行加载的 Class clazz = Class.forName("java.lang.String"); System.out.println(clazz.getClassLoader()); //自定义的类使用的是应用类加载器(系统加载器) Class clazz2 = Class.forName("jvm.C"); System.out.println(clazz2.getClassLoader()); } } class C{}
执行结果 :
null
sun.misc.Launcher$AppClassLoader@1372a1a
-扩展类加载器 ( Extension ) : Java编写 ;
-系统类加载器(应用加载器) ( System ) : Java编写 ;
用户自定义的类加载器 :
-自定义的类加载器都是java.lang.ClassLoader子类 ;
-用户可以定制类的加载方式
String类是由根类加载器进行加载的 , 我们可以调用Class对象的
关于代理中创建对象的类加载器 : 创建代理对象的时候 , 动态创建一个类 , 然后使用指定的类加载器将这个类加载到内存中 , 然后用加载到内存中的类生成代理对象 ;
创建代理对象的方法 : newProxyInstance(ClassLoader loader , Class [] Interfaces , InvocationHandler h )
loader 是定义的代理类的类加载器 , 中间的接口数组是代理类的要实现的接口列表 , h 是指派方法调用的调用处理程序 ;
类加载器并不需要在某个类被 “首次主动使用” 时再加载它 :
-预加载机制 : JVM规范允许类加载器在预料某个类将要被使用的时就预先加载它 ;
-报错时机 : 如果在预加载的过程中遇到了字节码文件缺失或者存在错误的情况 , 类加载器会在程序首次主动使用(上面提到的六种情况)该类的时候报错(LinkageError错误) ;
-不报错时机 : 如果这个错误的字节码文件所对应的类一直没有被使用 , 那么类加载器就不会报告错误 , 即便有错误也不会报错 ;
LinkageError : 这个错误是Error的子类 , 程序不能处理这些错误 , 这些错误都是由虚拟机来处理 , 这个错误表示出错的是子类 , 在一定程序上依赖于另一个类 , 在编译了前面一个类的时候 , 与后面所依赖的类出现了不兼容的情况 ;
例如 : 我们使用了jdk 1.6 在编译一个程序 , 但是运行环境是jre1.5的 , 就会出现LinkageError错误 ;
类被加载之后 , 就进入链接阶段 ; 链接 : 将已读入内存的二进制数据合并到虚拟机的运行时环境中去 ;
链接顾名思义就是讲类与类之间进行关联 , 例如我们在类A中调用了类B , 在链接过程中 , 就将A与B进行链接 , 将面向对象语言转化为面向过程语言 ;
类文件的结构检查 : 确保类文件遵从java类文件的固定格式 , 开始类的描述 , 声明 , 方法调用格式等 ;
语义检查 : 确保类本身符合java语言的语法规定 , 比如final类型的类没有子类 , final类型的方法没有被覆盖 , 在eclipse中这种错误编译的时候不能通过 , 但是通过其他的方法可以生成错误的字节码文件 , 这里就是检测恶意生成的字节码文件 ;
字节码验证 : 确保字节码流可以被JVM安全的执行 , 字节码流代表java方法(包括静态方法和实例方法) , 它是由被称作操作码的单字节指令组成的序列 , 每一个操作码后面跟着一个或多个操作数 , 字节码验证步骤会检查每个操作码是否合法 , 即是否有着合法的操作数 ;
下面是指令码组成的序列 , 类似于微指令 :
// Compiled from ByteToCharCp1122.java (version 1.5 : 49.0, super bit) public class sun.io.ByteToCharCp1122 extends sun.io.ByteToCharSingleByte { // Field descriptor #17 Lsun/nio/cs/ext/IBM1122; private static final sun.nio.cs.ext.IBM1122 nioCoder; // Method descriptor #18 ()Ljava/lang/String; // Stack: 1, Locals: 1 public java.lang.String getCharacterEncoding(); 0 ldc <String "Cp1122"> [1] 2 areturn Line numbers: [pc: 0, line: 25] // Method descriptor #2 ()V // Stack: 2, Locals: 1 public ByteToCharCp1122(); 0 aload_0 [this] 1 invokespecial sun.io.ByteToCharSingleByte() [25] 4 aload_0 [this] 5 getstatic sun.io.ByteToCharCp1122.nioCoder : sun.nio.cs.ext.IBM1122 [23] 8 invokevirtual sun.nio.cs.ext.IBM1122.getDecoderSingleByteMappings() : java.lang.String [27] 11 putfield sun.io.ByteToCharSingleByte.byteToCharTable : java.lang.String [24] 14 return Line numbers: [pc: 0, line: 28] [pc: 4, line: 29] [pc: 14, line: 30] // Method descriptor #2 ()V // Stack: 2, Locals: 0 static {}; 0 new sun.nio.cs.ext.IBM1122 [15] 3 dup 4 invokespecial sun.nio.cs.ext.IBM1122() [26] 7 putstatic sun.io.ByteToCharCp1122.nioCoder : sun.nio.cs.ext.IBM1122 [23] 10 return Line numbers: [pc: 0, line: 22] }
l 二进制兼容性的验证 : 确保相互引用的类之间协调一致的 ; 例如在A类的a()方法中调用B类的b()方法 , JVM在验证A类的时候 , 会验证B类的b()方法 , 加入b()方法不存在 , 或者版本不兼容(A,B两类使用不同的JDK版本编译) , 会抛出NoSuchMethodError错误 ;
在准备阶段 , JVM为类的静态变量分配内存空间 , 并设置默认的初始值 . 例如下面的Sample类 , 在准备阶段 , 为int类型的静态变量分配4个字节 , 并赋予初始值 0 ; 为long 类型的静态变量 b , 分配8个字节 , 并赋予初始值 0 ;
PS : 在java中基本类型变量占用的空间是一定的 , java运行在JVM上的 , 在C中 , 就要根据平台变化而变化了 ;
public class Sample {
private static int a = 1 ; private static long b ; static { b = 2 ; } }
在解析阶段 , JVM 会把类的二进制数据中的符号引用替换为直接引用 , 例如在A类中的a()方法引用B类中的b()方法 ;
在A类的二进制数据中包含了一个对B类的b()方法的符号引用 , 这个符号引用由b()方法的全名和相关的描述符组成 , 在Java解析阶段 , 就会把这个符号引用替换为指针 , 这个指针就是C语言中的指针了 , 该指针指向B类的b()方法在方法区中的内存位置 , 这个指针就是直接引用 ;
在初始化阶段 , Java虚拟机执行类的初始化操作 , 为类的静态变量赋予初始值 , 在程序中 , 静态变量初始化有两种途径 :
直接在声明处进行初始化 , 例如下面的Sample中的 变量a ;
在静态代码块中进行初始化 , 例如下面的Sample中的变量b ;
public class Sample { private static int a = 1 ; private static long b ; static { b = 2 ; } }
public class PrepareOrIni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ingleton singleton = Singleton.getInstance(); System.out.println(singleton.count1); System.out.println(singleton.count2); } } class Singleton{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singleton = new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int count1 ; public static int count2 = 0 ; private Singleton(){ count1 ++ ; count2 ++ ;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return singleton ; } }
执行结果 : 1 0
分析 : 这段代码与类的链接中的准备阶段 和 初始化阶段 有关系 , 准备阶段是给静态的字段赋予默认值 , 初始化阶段给静态变量赋予正确的值 , 即用户的值 ;
在主函数中 , 调用了类的静态方法 , 相当于主动使用 , 这里调用了类的静态方法 ;
之后进行连接的准备操作 , 给类中的静态变量赋予初值 , singleton值为null , count1 与 count2 值为0 ;
执行初始化操作 , 给类中的静态变量赋予正确的值 , 给singleton变量赋予正确的值 , 调用构造方法 , 此时count1 与 count2执行自增操作 , 两者都变成1 , 然后执行count1的赋予正确值操作 , 这里用户没有赋值操作 , count2 用户进行了 赋值为0的操作 , 0将原来的1覆盖掉了 , 因此结果为 1 , 0 ;
public class PrepareOrIni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ingleton singleton = Singleton.getInstance(); System.out.println(singleton.count1); System.out.println(singleton.count2); } } class Singleton{ public static int count1 ; public static int count2 = 0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singleton = new Singleton() ; private Singleton(){ count1 ++ ; count2 ++ ;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return singleton ; } }
执行结果 : 1 1
在准备阶段count1 和 count2 都赋值为0 , 然后在初始化阶段 , 全部赋值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