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存储:小身材容下大数据 上海相关研究通过验收


  8月13日消息:“数据大爆炸”正对大容量存储技术提出越来越迫切的需求,而在该领域,上海已取得重要进展。昨天,市科委重大项目“PB级海量存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正式通过专家验收,相关成果有望为“ 大数据 时代”提供核心基础设施。

  研究显示,未来10年,人类新产生的数据量将是现在的1000倍。要对这样大规模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首先必须想办法把数据存下来。



  昨天,在上海医联工程(市级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数据中心,记者看到了“PB级海量存储”项目的首个典型应用。那是一台冰箱大小的机柜,别看它不大,却能存储200T字节(1T字节等于1000G、或1万亿字节)的数据。课题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存储系统的核心部件完全基于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全市34家大型医院的CT、核磁共振等医学影像数据,大部分就存储在这里。在任何一家加入医联工程的医院,医生想要调阅某个病人曾做过的影像学检查报告,只要动一动鼠标,系统就能迅速从“图片海洋”中调阅到所需内容。这样,病人不必做重复检查,医生也能更好地作出诊断。



  实际上,这个机柜只是“PB级海量存储”项目的小试牛刀。据介绍,它最大的存储能力比现在大300倍,达64P字节(1P等于1000T),用于存储影像,完全能应对未来15年上海医疗的需求。根据上个月发布的《上海推进大数据研究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医疗被定义为推进大数据应用的重要领域。因此可以说,该项目已经开始以大数据的角度服务城市和民生。对于上海在海量存储方面的技术突破,著名存储技术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白英彩教授心情激动。他告诉记者,“PB级海量存储”项目目前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能极大促进云计算与大数据在国内的应用。



  白英彩表示,上海研发的该项目,其最大的技术亮点是采用了分布式、可扩展的系统结构。打个比方,如果把存储比成运输,那么通过增加硬盘来实现扩容,就相当于给火车头加载车厢。在上一代存储技术中,所有车厢(硬盘)都只是靠一个火车头(数据处理节点)来拉,因此,一旦接近火车头的动力极限,再增加硬盘就会变得徒劳。而这项新技术就像动车组那样,每节车厢都配置了动力,因此能将存储容量扩展到极高的水平,从而满足大数据应用的需求。



  昨天通过验收的项目是由上海圣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联合高校、应用单位等合作完成的,已申请专利10多项,发表论文30多篇。除了医疗,它还在石油、公安、视频等行业得到应用。以石油业为例,新油田的勘探主要靠人工制造小规模地震的方法分析地质状况。在潜在的油田上,大量分布的感应器将收集到海量的地震回波数据。以往,因为存储系统的处理能力不足,技术水平不高,搜集到数据必须费周折转给大型数据中心;而上海的海量存储技术能让勘探企业在现场直接对一手数据进行挖掘。



  上海市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杨根兴表示,海量存储有潜力成为上海计算机产业新的发展方向。基于目前的成果,他建议上海应针对国内各个行业的需求,尽早做好大力推广海量存储技术的准备。




你可能感兴趣的:(存储,需求,海量,工程,机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