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和“大数据”谁更可怕?

  美东时间14日晨N etflix电视台放出网络热剧《纸牌屋》第二季全部13集,让翘首以盼的剧迷欣喜若狂。适逢美国东海岸遭遇暴风雪,一大波美国人被困屋内,此剧开播算得上是“天时地利人和”。在中国,“美剧迷”们也能在第一时间欣赏到中文字幕版《纸牌屋》第二季,有抢先首发的视频网站甚至打出“情人节什么的不过也罢”的广告语。而据此前媒体的报道,奥巴马都是该剧粉丝。有中美政治家的加持,令大洋两岸《纸牌屋》收视热度升高。


  《纸牌屋》讲述一位老谋深算的美国国会议员,在争权夺利的华盛顿政治圈如何施展权术,步步上升的故事。该剧最大的特点在于,与以往电视剧的制作流程不同,这是一部“网络剧”。简而言之,不仅传播渠道是互联网观看,这部剧从诞生之初就是一部根据“大数据”,即互联网观众欣赏口味来设计的产品。


  具体来说,不仅导演、演员、剧本都是按互联网点击量而进行筛选的结果,用户何时何地何种设备上观看,何时暂停、倒退、快进,如何评分搜索,喜欢什么音量、画面色彩甚至场景,也都是计算分析的结果。


  因而,与其说《纸牌屋》大热是因为该剧再现了美国政治的“真实面目”,满足了观众对于权力斗争的想象,或者,“政治就是电视上那个样子”,不如说:《纸牌屋》这类电视剧按照一般观众的娱乐口味,把“政治”设计成了屏幕上你想看到的那个样子。这个对你的“夜生活”了如指掌的“数据怪人”,如史派西扮演的政客一样,步步把你诱进陷阱;在夸张、煽情、悬疑的情节设置与场面造景背后,这个陷阱就是付费观看与高收视率。


  据说主演史派西曾向担任过美国众议院多数党党鞭的霍耶求教,但霍耶看完戏后的评价是:“老百姓本来就对政治有不公平的负面看法,而《纸牌屋》以虚假、邪恶来描绘政治,这太过分了。”与以往相比,网络剧对观众口味的揣摩更精准,为迎合主要观众群(在美国这部剧的主要对象是中年男性观众),编剧不惜虚假再现。比如剧中把华盛顿一名女记者描绘成为成名靠肉体博上位的人,但现实中华盛顿新闻圈绝不是那个样子——— 不仅女记者数量极少,而像海伦·托马斯这样的大牌女性记者驻扎白宫50年,名声重于生命。以“迎合”为主轴的娱乐消费,与政治的本来面目可能已相去甚远。


  政治除了权术与斗争,也有诸如个人抱负、责任感和良知一类的东西。否则无法解释,五年前作为华盛顿局外人,从政经历尚浅的奥巴马如何得以入主白宫。国内一些清宫戏备受批评,但作为美国“清宫戏”,《纸牌屋》绝不乏戏说成分。


  过去有说法叫“读史明智”,在快餐文化裹挟下,今人大多是读戏说历史明智,看电视剧明智。知识的求得已不是靠穷经皓首、逐字披览的观照对比,而是沙发上轻轻一按的遥控视界。请相信我,奥巴马说爱看这部电视,并不是暗示说,华盛顿政治就是这个样子、这部剧为他吐了一口恶气,而是告诉大家,自己有能力介入流行,跟民众有共同话题,如此,不过是美国版的官员扫大街,政治家的亲民秀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电视剧,华盛顿,奥巴马,纸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