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数据拨开小微企业的融资迷雾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小微企业在增长和就业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仅仅今年以来,国务院就分别在4月、5月、7月和9月召开相关常务会议,要求对小微企业发展给予相应支持。


  然而,之前国内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却更多体现为商业银行的孤军奋战,不但缺乏企业信用大数据进行有效支撑,而且财税投入也相当有限。


  相比而言,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小微企业贷款领域积累了更多经验,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一方面,财税政策发挥了杠杆支点作用。例如,在德意志银行向新创立的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同时,联邦政府还支付了部分贷款利息并提供担保。又如,美国成立了小企业管理局(SBA),规定了政府部门在小企业的采购比例,并责成没有达标者提交辩解书和整改措施。另一方面,西方市场经济体已经普遍迈入征信国家行列,对于精准判定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十分关键。以1841年成立的邓白氏公司为例,作为世界上最著名、历史最悠久的信用管理公司,其收集的数据来自全球214个国家、95种语言或方言、181种货币单位。为了确保商业信息精确、完整、及时,其数据每日更新高达150万次之多。即便如此,西方市场经济体所拥有的信用数据与更为庞大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相比,仍然相形见绌,以致虽有更多财税优惠作为补充,其小微企业也未完全走出融资困境。


  通过国际对比可以发现,解决国内小微企业融资难不应孤立要求商业银行单方改进。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信用状况不透明,以致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决策之时常常如坠迷雾。但西方征信体系发展却给我们不少启示,即如果信用数据足够庞大,也许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就会得到更好解决。显而易见,这一判断也在为国内大量金融实践所证实。以某民营银行为例,通过将数字化的“硬”信息和社会化的“软”信息进行有机结合,其摸索出一套以“三品三表”(人品、产品、押品;水表、电表、海关报表)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技术,比较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难题。而在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充分运用,信贷活动已逐步智能化和扁平化,从而使以小微企业为代表的传统弱势融资方与优质融资方一样,能够享受更充分的金融服务。


  基于上述认识以及小微企业之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有必要加大财税对大数据集成企业的支持力度。显而易见,面对整个社会的庞大需求,仅凭金融管理部门积累的征信数据单打独斗,只会杯水车薪,必须借力财税优惠,尽快形成大数据集成企业燎原发展之势。目前来看,大数据集成企业主要包括两类:一类只是小微企业信用数据的生产者,为了体现政策扶持力度,甚至可以考虑对其实施终身免税;另一类既是小微企业信用数据的生产者,同时也是信用数据的具体运用者,就像阿里小贷、陆金所以及一些商业银行等等,为了强化政策扶持,针对这些企业提供的小微企业贷款,可以考虑降低其营业税税率,比如从5%降低到2%-3%。


  当然,在吹散小微企业信用迷雾时,如果我们能像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一样,结合小微企业自身特点,拿出更多财税资金扶持小微企业贷款活动,相信一定会撬动数额更大、笔数更多的银行资金。这些期望的财税支持可能包括,对小微企业贷款给予适当贴息、组建政策性信用担保公司等等。如此,我国才能更加有力地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尽早跨入发达国家阵列。

 

 

用大数据拨开小微企业的融资迷雾



你可能感兴趣的:(财税,信用,企业信用,小微,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