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板容量和交换容量

背板容量和交换容量
背板带宽
  线卡插槽和背板之间的接口带宽是衡量万兆以太网设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为万兆以太网设计的交换机/路由器,线卡插槽的背板接口带宽至少需要10Gbps,比较理想的设备是能具备不少于40Gbps(双向)的接口带宽以支持单线卡4个万兆以太网接口的密度。同时,被选购的设备应当满足在未来线卡端口密度增加时,交换机只需替换线卡而无需替换系统背板的要求。当线卡上用户端口的总带宽超过了与背板之间的带宽时,称之为“过载”使用,此时用户端口将不可能达到线速。
交换容量
  交换容量是指系统中用户接口之间交换数据的最大能力,用户数据的交换是由交换矩阵实现的。传统的总线式交换方式容量有限,不再被万兆以太网交换机所采用,取而代之的是矩阵式交换,这也是中高端千兆以太网交换机的主要交换形式。在无阻塞交换结构中,交换容量=交换矩阵与线卡之间的带宽×线卡插槽数。
  交换机中的交换芯片是核心交换功能部件,通常提供比系统实际交换容量更大的交换能力。由于控制处理卡(或冗余配置时)通常会占用部分交换芯片的接口用于处理路由和管理等信息,系统实际数据交换容量将小于交换芯片的总容量。例如,一台交换芯片总容量为640Gbps(80Gbps*8)的设备,实际可用的线卡插槽为7个,可提供的线卡为单线卡2端口万兆以太网接口。那么该系统的实际可利用交换容量是40Gbps×7=280Gbps;未来可利用的(提供单线卡4端口万兆以太网接口时)最大交换容量为80Gbps×7=560Gbps。
  在选择万兆以太网交换机时,系统的实际交换容量、最大可利用交换容量和交换芯片总容量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标。用户在选择产品时一定要清楚地理解实际交换容量和最大可利用交换容量才是选择交换机最重要的指标,前者是实际可得到的处理能力,后者与未来扩展能力密切相关。
  当交换容量小于系统最大端口配置时的总带宽时,就有可能出现交换阻塞。在选择核心交换机或支持对时延敏感的应用时,一定要选择无阻塞交换矩阵结构的交换机。


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上去。
但是,我们如何去考察一个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否够用呢?显然,通过估算的方法是没有用的,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1、)所有端口容量X端口数量之和的2倍应该小于背板带宽,可实现全双工无阻塞交换,证明交换机具有发挥最大数据交换性能的条件。
2、)满配置吞吐量(Mpps)=满配置GE端口数×1.488Mpps其中1个千兆端口在包长为64字节时的理论吞吐量为1.488Mpps。例如,一台最多可以提供64个千兆端口的交换机,其满配置吞吐量应达到 64×1.488Mpps = 95.2Mpps,才能够确保在所有端口均线速工作时,提供无阻塞的包交换。如果一台交换机最多能够提供176个千兆端口,而宣称的吞吐量为不到261.8Mpps(176 x 1.488Mpps = 261.8),那么用户有理由认为该交换机采用的是有阻塞的结构设计。一般是两者都满足的交换机才是合格的交换机。


比如:
2950G-48
背板=2×1000×2+48×100×2(Mbps)=13.6(Gbps)
相当于13.6/2=6.8个千兆口
吞吐量=6.8×1.488=10.1184Mpps

4506
背板64G
满配置千兆口
4306×5+2(引擎)=32
吞吐量=32×1.488=47.616

一般是两者都满足的交换机才是合格的交换机。

背板相对大,吞吐量相对小的交换机,除了保留了升级扩展的能力外就是软件效率或专用芯片电路设计有问题;背板相对小。吞吐量相对大的交换机,整体性能比较高。不过背板带宽是可以相信厂家的宣传的,可吞吐量是无法相信厂家的宣传的,因为后者是个设计值,测试 很困难的并且意义不是很大。 (这句话好像说反了)

交换机的背版速率一般是:Mbps,指的是第二层,
对于三层以上的交换才采用Mpps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休闲,交换容量,背板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