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沉没的“诺亚方舟”与奶酪原理

永不沉没的“诺亚方舟”与奶酪原理
  在安全管理方面有个著名的原理,叫做“奶酪原理”,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描述的:叠放在一起的若干片奶酪,光线很难穿透,但每一片奶酪上都有若干个洞,代表每一个作业环节所可能产生的误失或技术上存在的短板,当失误发生或技术短板暴露时,光线即可穿过该片奶酪,如果这道光线与第二片奶酪洞孔的位置正好吻合,光线就穿过第二片奶酪,当许多片的奶酪的洞刚好形成串连关系时,光线就会完全穿过,也就是代表着发生了安全事故或质量事故。
  很多事故灾难的发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奶酪原理进行了或多或少的诠释,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惨剧,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1909年3月31日,泰坦尼克号开始建造于北爱尔兰的最大城市贝尔法斯特的哈南德•沃尔夫造船厂。1911年5月31日船体下水。1912年4月10日开始了它的处女航。1912年4月14日,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泰坦尼克号与冰山发生了死亡之吻,而后沉没了,一千五百多条生命消失于滚滚波涛之中,从而造成二十世纪最惨重的灾难之一。  
  可以尝试用奶酪原理浅思一下,“泰坦尼克号”这个大奶酪上的洞,是如何被事故的光线逐个穿破的:
  第一片奶酪上的洞:技术水平短板。泰坦尼克号没有声纳系统,不能对目标海域进行扫描和对障碍物进行准确的定位,所以在预警方面存在技术上的短板。
  第二片奶酪上的洞:设备、工具和环境方面的短板。泰坦尼克号为头等舱定制了镀金的楼梯把手和印度的手工编织地毯,却没有给�t望员配备望远镜?!即便是配备了望远镜,在夜晚条件下,光线较暗,�t望系统作业受到较大制约,预警效果也会不佳。
  第三片奶酪上的洞:应急管理短板及由此暴露出的技术水平上的短板。大副默多克下令,让船减速,左满舵。这样船的侧身就正好撞到冰山,侧身与坚固的船头相比,显得非常脆弱。事后证明“减速,左满舵”这一应急措施,是愚蠢的举动。当时最好的选择,要么是加速的同时左满舵,冒一些风险;要么是减速的同时用坚固的船头去撞冰山,相比船的侧身要好得多;此外,当时的炼钢技术不十分成熟(炼出的钢铁在现代的标准根本不能造船),泰坦尼克号上所使用的钢板含有许多化学杂质硫化锌,加上长期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钢板更加脆弱。
  第四片奶酪上的洞:船体结构设计短板。泰坦尼克号的“九大舱”是互通的,一旦其中的一个船舱进水就会贯通船体的九个舱位,这是船体设计自身的短板。它的沉没也促进了后来对船体设计的改革,那就是把巨大的、互通式的船舱,改成了多个彼此不相通的小格子。在发生撞船甚至炮击后,船体会被打出一个洞,这个洞会进水,可进入船体的水会被隔断在这个进了水的小小的格子里,而不会危及船整体的安全。
  第五片奶酪上的洞:风险管理中应急设备的短板。泰坦尼克号在当时是最先进、最豪华的巨轮,被称为永不沉没的诺亚方舟,所以当时没有人会想到这艘永不沉没的巨轮会发生事故,因此根本没有配备足够的救生设备,所以,在发生沉船时有很多人跟本就没有机会逃生。此外,当时的法规在救生设备的要求上也存在缺陷,因此,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后,海上安全法规对救生设备有了新的要求:配备的救生艇必须能容纳下船上的所有人员。
  奶酪原理在实际工作中无处不在,每个业务流程都有若干个关键环节串联起来组成的,即上一个环节的输出就是下一个环节的输入,上一个环节为下一个还击提供合格的输入,下一个环节为上一个环节的输出进行质量把关,如果每两个环节的接口能够做到万无一失,这个流程的质量和安全就有了保证,最终才能生成合格的产品或服务。如果每个环节都存在一个短板,即上一个环节提供的输出存在问题,而下一个环节的把关不严,结果可想而知,过程的质量得不到控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
  用墨菲定律做个结束,墨菲定律这样描述: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换一种说法,可以这样讲:所有的短板只要有可能同时出现,那它们就一定会同时出现。所以,深刻领会奶酪原理带给我们的启发,不要盲目相信上一个环节提供的输出是“必然的合格”,而是要不折不扣的对其进行把关。
                               (作者  郭学鹏)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安全,风险管理,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