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服装信息化面前的三座大山

服装行业作为中国具有世界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其领先地位得益于国内极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随着近年来中国物价的不断上涨,当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逐渐丧失的时候,我们应该要考虑在管理模式和信息化应用方面如何创新,但往往由于国内服装企业普遍在认识、人才、技术等方面存在瓶颈,导致服装业界对信息化的探讨和推广一直不够深入。
  认识之山
  服装企业实施信息化并不是单纯的软件应用,它涉及企业管理架构的调整、业务流程的重组。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的是一个整体企业运作模块,它蕴涵先进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流程和敏捷的IT技术,它将引导企业进入标准化的管理运作模式。因此,服装企业要有效实施信息化,作为供应商就应先从对象企业的管理结构入手,了解它的管理层次是怎样设置的,有什么功能部门,有多少分公司或加盟商,接着要了解企业的物流结构,如检查每一环节的合理性及其所需要的信息流等。只有从这些根本的管理架构入手,改变其不合理性,信息化才顺利而有效地贯彻实施。
  但实际上,大多数服装企业老总们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这些老总总是简单地认为信息化只是一种购买软件的行为,而没有从商业意识、企业战略上去考虑问题。所以服装企业在选择信息化系统时,往往注重的是价格是否便宜,功能是否全面,而没有思考最关键的问题,比如如何与自身业务相结合,符合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等。
  行业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往往把ERP项目比作“一把手”工程。也就是说,信息化项目不仅仅是一个IT问题,而必须站在战略决策的高度。所以,对于即将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服装企业来说,首先必须做好自身企业的战略规划,只有对自身发展战略明确了,才知道什么样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符合自己的发展需求。如果企业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是一种可怕的短视,信息化项目最终遭遇失败或者没实际效果也就不足为怪。
  人才之山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往往需要复合型的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求精通信息技术,还要精通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知识。很多服装企业的IT部门的人员,要么纯粹只是精通信息技术,要么就是对业务流程了解而欠缺信息技术,这往往造成企业业务需求与信息化系统无法完全一致,一旦企业开始信息化系统上线,接下来IT部门就会经常接到各种各样的系统需求问题,IT部门疲于奔命也难以解决问题,业务人员对系统信心不足,最终导致系统可有可无了。
  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与中国目前的高校教育体系有一定关系,但更多还是企业自身的人才培养问题。比如,很多服装企业在还没有开展信息化项目之前,往往不会注重IT部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这时IT部门员工的角色就相当于网络管理员。开展了信息化项目后,把IT部门也仅仅当做一个技术后勤部门的角色看待,没有充分参与到企业业务流程设计中去,企业业务流程设计与信息系统脱节,信息化项目自然也就实现价值了。
  技术之山
  对服装管理软件厂商来说,生产过程管理一直是一个禁区。原因就在于服装工厂款式、工序十分繁杂多变,所涉及到的颜色、尺码等二维信息,更使得管理难上加难。如果信息技术无法收集得到实时的生产数据,生产车间的信息化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直到今天,绝大部分服装企业,还在沿用几十年前发明的“飞仔”来管理生产进度、计件工资等。结合传统“飞仔”方法的管理软件,亦只是机械的把手工抄写数据变成电脑录入数据,其实并无实质的进步。比如,传统的“飞仔”计件工资的缺点很多,生产进度无法快而精准的汇报出来,计算人工工资亦花费时间,更严重的是,有些工人为了多拿一点工资,会刻意储下“飞仔”,待加班日才拿出来,这无形中令工厂多付了加班工资,同时生产无法及时汇报。另外,工人往往为了赶进度,多完成任务,往往忽视了加工质量,传统的“飞仔”无法准确知道哪一个工序是哪名工人处理的,由此造成很大麻烦。
  RFID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速度。国外的一些厂家对高价位的服装标签应用了RFID技术,对服装供应链的所有要素,利用RFID支持从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源标签、自动收货、基于RFID的分类系统、补货和库存管理以及销售点分析。
  在生产过程管理方面,利用RFID技术,令服装工厂能将实时收集生产数据成为现实,从而实时的了解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隐患、存在的问题等,也可实时的统计人员工资,减少工资核算的漏洞,彻底淘汰传统的“飞仔”管理方式。
  总之,“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服装企业只有了解了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最大的三个瓶颈问题,并着手去寻找解决方法,信息化建设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本文出自 “独立CIO――陈永平” 博客,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信息化,休闲,服装软件,服装管理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