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程序员的博客 开源机会还要等10年?

2006-01-21 15:35:56  来源 : 21 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刘涓涓 北京报道
 
Zoom.Quiet 是一名普通的程序员,不过,他更偏爱自己的另外一个身份――啄木鸟 /CPUG 成员,啄木鸟是国内一个著名的开源(开放式源代码)社区:中国 Python (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用户组。
 
“与为谋生而工作不太相同,运用同样的技术来帮助他人顺便促进自己心智的成长,实在是种享受。” Zoom.Quiet 乐在其中,以至于他更愿意以社区里惯用的“网络 ID ”来接受记者的采访。
 
王伟也正在为自己能够赢得同样的“骑士身份”而努力着。
 
刚刚结束的那个学期还没来得及让这个大一新生与同学们变得熟络,王伟便通过帮人修改简单的 Perl 程序赚取了他生平第一笔薪水,并深深地为这些非 Windows 世界的优雅技术而痴迷,“开始被批准认领一些开源项目的翻译工作,虽然只是最简单的部分,但这让我感觉自己正在从索取者慢慢转变为志愿者”。
 
Zoom.Quiet 和王伟其实算得上是开源技术迷,许多像他们这样的人,在网络上因为某种开源技术聚集起来,便形成通常所说的“开源社区”或者“开源组织”。
 
这些社区和组织大多数没有严谨的层级,基本是由少数几名协调者 ( 具有提交研究成果的权限)以及数百名成员组成。平时通过社区、邮件列表等形式沟通,对于组织内受到认可的研究项目,一般由成员根据专长分别认领任务,各自做好之后交给协调者去审核再提交。
 
“事实上,超过 80% 的开源软件项目都是这种‘松散’的开发模式。除了核心的开发人员,其他则都是偶尔看到、找到、用到这个软件而自愿提供帮助的人。”软件工程师、国内开源社区活跃者解彦博介绍。
 
开源新势力
 
“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一栋 100 层高的大楼与一栋 200 层高的大楼,哪一栋更能引起他的兴趣?”开源企业“锐业软服”总经理张�|武故意顿了下,接着自问自答地说,“当然是提供建筑图纸的那一栋了,开源的意义就在于此”。
 
这正是开源组织成员的基本特征――根据“图纸”重建技术秩序,同时更侧重于技术环节的分享与奉献。
 
这些略有怪异的理论形成了软件业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他们被视为重回技术根本的一种图腾――开放式合作、技术分享和成果最大应用――这些曾经在商业化进程中被忽视的精神正通过开源组织重新回到民众中间。
 
自林纳斯・托瓦兹( Linus Torvalds 1991 年创建 Linux 以来,开源思想就开始在软件界星火燎原,而近两年 Firefox (火狐狸)新势力崛起,更证明了这是一种可以在商业化社会中重回技术本原的路径。
 
对于商业用户,开源能大大减少开发周期,因为源代码开放,只需稍做修改就可以嵌入到产品中;同时由于开源软件大多是免费下载,可以降低成本,因为即便有些开源软件需要收费,价格也都比较低廉。
 
而对于开源软件的技术研究人员来说,他们的软件开发和应用都是基于“开放”和“共享”,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核心代码,他们可以将自己的“产品”提交给开源社区,按照“ GPL ”协议(“通用公共许可协议”),社区通过集体智慧,不断对软件进行修改和完善。
 
与微软等独立软件企业聘用工程师进行产品开发,并通过专业的市场营销团队进行销售的方式截然不同,开源避免了传统模式花费大量前期开发成本的弊端,也降低了用户的应用成本。
 
尽管一直有人因为该模式导致了开发者身份不确定而质疑软件的安全性,业界却始终不乏优秀并且拥有广泛影响力的软件出炉。
 
在操作系统领域中, Linux 在服务器市场就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 IBM 销售的薄片式服务器中大约有 75% 在运行 Linux 操作系统; Web 方面,全球有 50% 以上的 Web 服务器在使用开源的 Apache 系统;数据库方面,有针对互联网应用的轻量级数据库 MySQL ,也有针对大型应用的 PostgreSQL ,新浪的后端数据库就采用了开源的 MySQL 数据库软件。其他获得了广泛应用的还包括,如 GNU 的编辑软件 Emacs Linux 的图形处理界面 Xfree86 、排版软件 TeX 等。
 
中国的开源机会
 
许多人相信,中国从来不缺少技术人员,缺少的是把技术转换为实物的机会和路径。
 
倪光南院士便认为,目前国产软件落后于国外近 20 年,国内软件企业在现有的水平上,很难独立研发一个成功的拥有复杂代码的软件(比如 Linux Photoshop ),但如果从 Linux 开放的源代码开始,通过减少开发周期,则能相对容易地研发出相较复杂的产品来,这是缩小与国外差距的捷径。
 
微软的 IE 浏览器曾是一款国际领先的软件,并通过和 Windows 捆绑销售垄断了浏览器市场。但近两年来, IE 受到了开源浏览器 Firefox 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冲击,虽然微软去年开始重新激活了 IE 项目组,但却已无法保持技术的绝对领先。
 
另外,传统的软件价值走向是由商业需求促成产品需求,产品需求促成程序生成;而开源软件则与之相反,是由供给拉动技术发展,因为“开放”、“自由”的参与,技术不断被主动更新。“那样带来的最直观好处就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由一两个大公司垄断大量技术。”张�|武评价。
 
而其商业逻辑在于,商业公司是不可能投钱去开发革新垄断产品,因为改进这些垄断产品的技术并不能产生新的利润。
 
这也是微软并不乐于主动更新 IE 的原因之一,作为微软的竞争对手, Google 除了其新上线的 GTalk 以外,其他全部程序都是在浏览器当中运行,如果浏览器应用技术获得普遍提高,恰恰等于提高了竞争对手的使用感受。因为之前微软的产品线基本上是桌面运行程序,而在目前宽带技术正呈爆炸式跃进的情况下,如果 IE 技术被更新,则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将被运用到互联网上。
 
在此情况下,显然,只有开源浏览器才会完全不必顾忌“商业价值曲线”,仍然纯粹地呈“技术驱动”态势来实现浏览器技术的破冰。
 
另一方面,在微软垄断之下,该浏览器技术必须免费才可能使习惯计算机免费预装 IE 的大众客户考虑试用,但即便 IBM 也无法在一个必须长期提供免费下载的软件上投大量资金,而只有开源才能承担此任。
 
据记者统计,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开源社区,单以 Linux 主题为例,就有如中国 Linux 公社、 Linux 伊甸园、 Linux 中坚站等,中国 Linux 的软件开发人员,已从很少的数量发展到超过 20 万人。
 
不具备真正技术力量?
 
开源社区成员的增加证明了开源在国内的生长力,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开源机会已经成熟。
 
A 记者通过邮件采访了多位中国开源组织的活跃成员,他们强调开源对中国是一种难得机会的同时,也对国内的技术环境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有的成员认为,现在软件已经发展到平台的竞争,不仅仅是一个操作系统,而是整个面向网络时代的一个平台,在此意义上说,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起点相对持平,开源软件竞争力将会逐渐增强。
 
但是,“当国内大多数计算机专业教育都局限在微软操作系统时,还谈什么开源?基本上就是微软的国家培训中心。” Mozcn 中国社区的活跃者 cathayan 对目前国内开源环境颇有微词,“政府在公务中大量采用微软格式的文档也缺乏开放精神,如中科院报项目的文档就是极其复杂的 Word 格式,而美国麻省已经决定全面采用 Open Document 格式了”。
 
“与国际上开源组织批量涌现的研发项目相比,国内还正处于‘传播自由精神’以及‘做一些极简单的汉化翻译工作’的阶段,还不具备真正的技术力量。”一位就职于 SUN 公司的软件工程师表示了谨慎的乐观,“不过,宽带时代的来临,以及‘自由’与‘共享’的宽带时代特征,会加速人们对具有相同理念的开源组织的理解”。
 
Zoom.Quiet 并未对产业环境发表意见,他只是在他的博客中为自己应该坚持的事情做了一个列表――
 
每日至少抽一刻钟解答列表中初学者的问题;
 
每周至少抽两个小时整理新学知识,发表体验 Blog/Wiki/Mail 分享出去;
 
每周至少抽四个小时来翻译自己喜欢的自由软件的文档;
 
每月至少抽八小时编程,推进自己的项目;
 
每年至少参加一次自由软件的活动,传播自由软件思想,发展一名自由人……
 
“倘若坚持十年,国产软件业必然将有新的发展。”在博客的最后,他这样写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程序员,开源,职场,博客,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