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远见:SaaS的目的和服务策略

11月18日,作为国内主要的信息化运营商,中企动力在北京高调召开了“十年一步携手超越――中企动力新十年战略发布会”。探讨“新十年”总是不会忘记过去的十年,回顾过去十年总会有很多的经验和领悟。那么作为刚刚赢得了“中国软件产业脊梁企业”大奖的行业龙头,中企动力在这十年服务于企业信息化的历程当中,有什么样的理念和探索值得我们去认真寻求启示呢?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分析过,SaaS的概念是新的,但SaaS的模式却不象它的概念那么新;与如今争先恐后在自己身上打上SaaS标签的众多IT企业不同,中企动力是先于概念多年而行的实践派SaaS企业。SaaS的理念本来就是以服务为中心重新塑造软件;而中企动力之所以能够先于概念这么长时间,进行SaaS模式实践,应该说源于其打造服务性业务的企业发展观和以直属分支形式面向企业客户的本地化策略。
 
SaaS对企业客户越来越突出的服务性需求的满足,与通常所说的信息化有所同有所不同。中企动力在这个环节的做法是:建立服务性业务,以企业客户“从销售到服务”的转型需求为需求,以外包的形式满足这种需求。
我们都知道,金融危机的全球化使得中国此前蓬勃的出口产业受到严重打击,也牵连中国制造业涉及的千千万中小企业。在中国目前强大的“拉动内需”呼声之下,越来越多的制造商都在积极拓展服务性产品和增值业务,因为这样做能够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有时候提供服务甚至于比提供产品利润更高,服务也不再是为了卖掉产品而不得不做的讨厌的附加工作。我们所熟知的IT巨头IBM,就是最早认识到这一点,才剥离了历史悠久的PC制造业务,转型为最大的IT服务企业。
无论国内国外,一些传统的制造巨头很长时间没有利润增长;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IBM、惠普等向服务性业务转型的巨头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企业利润和股东价值上都有不俗的表现。其诀窍说起来很简单:“服务”于客户,而不是“销售”于客户。但是,从众多的企业案例来看,就连技术背景深厚、善于创新思维的诺基亚,其致力于“向互联网服务转型”的工作也会收获糟糕的财报,何况技术功底浅薄、缺乏信息化专业能力的中小企业。诺基亚的尝试充分说明这个转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从销售到服务”的转型既是一条必经的道路,也是一条充满挑战、荆棘密布的道路。
因此,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而言,首先认识到“从销售到服务”转型的必要性,然后将这种需求和建设外包出去,外包给对这个转型过程富有经验的IT服务商,就是一个明智的做法。其实,这个需求恰恰就是SaaS的存在理由和存在价值,也是中企动力在服务于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经济观察报》日前发表观察家文章《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文章说,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都不能直接变成产品和竞争优势,“大幅度降低经济体制的运行成本,是中国经济奇迹的秘诀所在”;文章还引用著名经济学家阿罗的理论指出,组织成本和运行成本才是理解经济增长的关键。在我看来,这个道理不光对于一国经济体或者一个时代的经济过程,而且很显然也适用于一个企业长远的发展观和发展思路。企业信息化在中国已经深入耕耘了很多年,当中企动力将SaaS模式植入企业信息化流程之后,这个依靠大幅度降低运行成本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得以充分落实。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SaaS有一个重要的服务策略是本地化。有人会质疑,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和远程服务不是更具有效率么?恰恰相反,这个理论只在书本上成立,前不久倍受责难的SAP就是明证。SaaS虽然是以外包为手段,但脱离了企业实际的“标准化”SaaS实际上相当于洋快餐,能吃饱却吃不好,而且长期吃下去肯定不健康。中企动力建立在数十家直属分支机构基础上的企业服务实现了本地化的SaaS流程,这样的流程才有能力扎根于企业实际,实现个性化的企业服务,用类似的比喻就是“随配合菜”、“丰俭由人”。
 
国内著名经济学者张维迎教授认为,“企业要成功,企业家要赚钱的唯一办法,就是为别人创造价值”。SaaS一词是舶来品,但SaaS的模式是对建立在服务外包、本地化和转型三个主题词基础上的企业IT策略的一个恰当概括。抛弃贴标签式的产品宣传,超越僵化的传统信息化思维方式,SaaS才能够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瞬雨

肤浅的思想者,困惑的观察家,技术经济的自由评论人
 
特约评论员:《环球时报》《中国文化报》
专栏:《当代经理人》《互联网天地》《新财经》
特约撰稿:《传媒》《软件工程师》《投资与合作》《中国计算机报》《通信产业报》等
体验城市(MirrorCity.net)技术总裁,美信(Merrinfo.com)合伙人、技术总监

 

你可能感兴趣的:(服务,saas,外包,金融危机,中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