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复习总结前一阵子的网络笔记。
一、网络发展的历史
1、第一阶段(面向终端的通信网,计算机是网络的控制中心)
1946年第一台数字计算机的产生;
1954年收发器终端的产生;
60年代,由多重线路控制器参与组成的网络,被称为第一代计算机网络。
2、第二阶段(以资源子网为中心)
1964年Baran提出了存储转发(暂存,查找转发表,转发到相应的端口)的概念;
1966年David提出了分组的概念;
1969年计算机分组交换网ARPANET投入运行。
3、第三阶段(TCP/IP结构和OSI体系结构)
1977年OSI参考模型提出,标志着计算机网络进入到第三阶段。
4、第四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由于局域网技术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智能网络,整个网络就像一个对用户透明的大的计算机系统,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
二、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数据的通信
三、协议
为了使数据可以从源地址传送到目的地址,网络上所有的设备需要“讲”相同的语言 。而网络通信中“语言”规范的一组规则就是协议。
数据通信协议决定了数据的格式和传输的一组规则或者一组惯例。
协议分层的意义:网络通信的过程很复杂,为了降低网络设计的复杂性,将协议进行了分层设计;用户服务层的模块设计可相对独立于设计于具体的通信线路和通信硬件接口的差别;而通信服务层的模块设计又可相对独立于具体用户应用要求的不同。
四、服务与服务访问点
1、服务:是网络设计中各层向相邻上层提供的一组操作。
2、服务访问点(SAP):上层协议实体与下层协议实体之间的逻辑接口。
比如说:数据链路层的SAP是帧
3、服务类型
1、 面向连接的服务
事先需建立连接,事中需携带目的地址,事后需断开连接,保证数据传输可口行。
四个过程:请求(Request)、指示(Indication)、响应(Response)、确认(Confirm)
2、 无连接服务
事先不需建立连接(直接发送数据),事中不需携带目的地址,不保证数据传输可口行。
五、OSI七层框架及各层数据单元
由下至上顺序:
物理层(比特)、数据链路层(帧)、网络层(报文)、传输层(TPDU)、会话层(SPDU)、表示层(PPDU)、应用层(APDU)。
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水平层之间使用相同的协议。
物理层 功能:设备之间的比特流的传输、物理接口、电气特性等。
数据链路层 功能:成帧、MAC地址访问媒介、检测错误及修正
网络层 功能:提供逻辑地址、选路
传输层 功能:可靠与不可靠的传输、传输前的错误检测、流控
会话层 功能:对应用会话的管理、同步
表示层 功能:数据的表现形式、特定功能的实现(加密)。
应用层 功能:用户接口
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
用户A应用层 ------>用户B应用层
用户A 应用层--->物理层 一层层封装,加头部
用户B 物理层--->应用层 一层层解封装,去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