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笔记

一、数字推理(加减乘除幂的先后运算)
(一)等差数列
(二)等比数列
(三)平方数列
1、完全平方数列
2、一个数的平方是第二个数
一个数的平方加减一个数等于第二个数
3、隐含完全平方数列
1)通过加减一个常数归成完全平方数列:0,3,8,15,24,( )
前一个数加1分别得到1,4,9,16,25,分别为1,2,3,4,5的平方,答案35
2)相隔加减,得到一个平方数列:
例:65,35,17,( ),1
解析:不难感觉到隐含一个平方数列。进一步思考发现规律是:65等于8的平方加1,35等于6的平方减1,17等于4的平方加1,所以下一个数应该是2的平方减1等于3,答案是D。
(四)立方数列
例3:-2,-8,0,64,( )。(2006年考题)
解析:Fn=(n-3)×n3 因此最后一项因该为(5-3)×53=250 选D
例5:1,32,81,64,25,( ),1。(2006年考题)
解析:逐项拆解容易发现 1,25,34,43,52,?,1。则答案已经很明显了6的1次幂,即6
(五)加法数列
数列中前两个数的和等于后面第三个数:Fn+2=Fn+1+Fn
(六)减法数列
前两个数的差等于后面第三个数:Fn+2=Fn+1-Fn
(七)乘法数列
两数相乘的积呈现规律:等差,等比,平方等数列
例题2:3/2, 2/3, 3/4,1/3,3/8 ( ) (99年海关考题)
解析:3/2×2/3=1 2/3×3/4=1/2 3/4×1/3=1/4 1/3×3/8=1/8 3/8×?=1/16
(八)除法数列
(九)质数数列
(十)循环数列
1、二级数列
这里所谓的二级数列是指数列中前后两个数的和、差、积或商构成一个我们熟悉的某种数列形式。
例18:0,2,10,30,( )。(2007年考题)
解析: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为:2,8,20,再求一次差为:6,12 ,自然可以推出后一项应该为:18 答案应该是A:30+(20+18)=68。
2、双重隔项数列
两个数列相互间隔而排列成一个数列。
例1: 34 36 35 35 ( ) 34 37 ( ) (2002年考题)
解析:奇数项数列为递增:34,35,36,37偶数项数列为递减:36,35,34,33因而答案应该是:A。
3、分数数列
数列中数字都是分数形式,一般这种数列分子与分母会呈现一定的规律出现。
例1:2/3,1/2,2/5,1/3,2/7,( )(2003年考题)
解析:分母是等差数列:3,4,5,6,7分子都是2,因而答案应该是A。

4.多项关系数列
数列中相邻几项(一般是二项或三项)之间有简单的函数关系。
例3:1,1,3,7,17,41,( )。(2005年考题)
解析:相邻三项之间的关系为:Fn+2=2Fn+1+Fn答案应该是B:41×2+7=99。


二、定义判断:对象的本质属性是指决定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
在考试中,应试者在没有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必须从给出的各种专业定义中进行认真的理解和把握,仔细研究对定义的解释说明,“弄清楚各个句子之间是限制修饰关系还是选择关系”,前者是从逐步递进的关系不断缩小概念的外延,使内涵更加集中,而后者,则需要从两个以上的方面进行选择,符合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正确的,对每一个内涵的解释都应把握住本质和关键。
社会从众倾向是指当群体规范被成员接受以后就会成为控制和影响群体成员的手段,使成员在知觉,判断,信念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情况中没有社会从众倾向的是:( )
A.小李因工作进度慢而被同事们责难,他只好利用业余时间加班赶上
B.学生小李认为张老师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了,但一想老师就是老师,他表面上还是接受了
C.春节长假前,小王准备假期旅游,但看到同事们都打算回家团聚也决定先回家团聚
D.刘先生在旅游时看到有几个游客自觉地收集垃圾保护环境,心里很赞赏,但自己却不好意思做
解析 社会从众倾向的定义关键词有三个:被成员接受,受到控制和影响,在知觉、判断、信念和行为上表现与多数人一致。给出的四个选项,选项A因进度慢被责难而业余时间加班属于从众行为,选项B小李从张老师的期望值中想到了老师们的期望而接受,属于从众行为,选项C小王看到同事回家也先回家团聚属于典型的从众行为,只有选项D中刘先生接受了游客的影响而且在知觉上也认识到了,但是没有采取一致的行为,所以不属于社会从众行为。

言语理解与表达
正确把握材料中句群的关系。从2004年开始,这种类型的试题主要是考察应试者对句群的理解。在给出的一段话中,有对某事件的叙述,有反映作者思想的论说,有的说明某一科学事实,前后的几句话之间,表现的是一种关系,如递进关系,条件关系、转折关系、说明关系、总分关系,解释关系等,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是掌握句子文意的主要基础,理解整个句群的含义,从上下文的语境中进行推断,这样才会选择正确。

例文1、(2005年考试试题一)
我们的一些科普文章常常激不起公众的兴趣,原因之一便是枯燥。要把科普文章写得“郁郁乎文哉”,就需要作家的笔。科学的飞速发展,为文学写作提供了一座富矿。相信有眼光的文学家一旦领略科学题材的广阔富饶,便会陶醉在它的无限风光中乐而忘返。
这段文字谈论的是( )。
A.科普文章对作家的依赖 B.科学和文学的互相激励作用
C.科学和文学互相依赖的关系 D.科学发展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解析 题意要求是概括出整个句群的含义,从第一句谈的是科普文章即文学不能令公众产生兴趣,第二句是谈作家写作科普文章要有文采,第三句谈科学为文学提供了基础,最后一句谈文学家只要深入到科学题材,就能引起公众的兴趣。所以主要是围绕科学与文学的关系而谈的,二者是相互依赖的,正确答案为C。

判断推理之图形推理(把握住“特征”联想相关维度属性)
在观察中主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图形中笔画的增减;旋转的方向;移动的位置;图形之间是否存在叠加或分离;在外形上是否相似一致等。
1、图形的数量呈现一定的变化。这种数量变化是笔化数目或者相同,或者存在着简单的规律性,如递增关系,递减关系,表现形式有英文字母的笔化,汉字的笔化,有的还表现为偏旁或声调相似或递进关系。
2、图形的方向、角度和重心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规律表现为第一组图形中后面一个是第一个图形在向着某个角度旋转而形成的,第三个图形是第二个图形向某个角度旋转后形成的,由此可以推出变化的规律并推断出符合要求的选项;或者是给出的几个图形各不相同,但是图形的重心变化有规律,由此可以推出正确的选项。
3、图形中存在相同之处。在第一组图形中,每一个图形是不同的,但在每一个图形中,都包含着相同的部分,那么在第二组给出的两个或三个图形中,也包含着相同的部分,需要在四个备选项中选择出共有的部分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4、图形存在加减变化。第一组图形中,第三个图是前两个的相加,或者第三个是第一个图形减去第二个剩下的部分,按着这种规律,寻找合适的选项是容易判断的。
5、图形的顺序发生了变化。这种类型的试题在考试中是比较多的,考生应多加强练习。第一组中包含几个不同的图形,但包含着一些相同的因素,在第二组图形中,找出与第一个图形相似的规律。这种图形变化还包括图形中有些部分在排列中顺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图形,有相对或相反的规律,在第二组中也需要找出这种规律。
6、图形中阴影存在着移动或虚实的变化。在图形推理试题中,经常含有阴影的图形,而且阴影或虚实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判断时,应尽快找到两组图形之间的相似形,需要注意的是必须看清出阴影的变化顺序和前后两组的相似形。虚实的变化有的存在着图形的重叠和对称。
7、折纸盒图形 从2004年开始,在图形推理中,增加了一类新题型,即给出一个平面的图形,按着适当的折叠方式折成一个立体的形状图 ,选出符合要求的立体图形,该类型的试题主要考察空间思维能力,以体现思维的想象力。
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呈现这样的特点:一是试题的备选答案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即各个选项几乎都是有道理的,但有道理并不等于与这段陈述直接相关。正确的答案应与陈述直接有关,即从陈述中直接推出。二是试题中所给陈述内容的确定性。有的陈述合乎常理,有的不太合乎常理。但应试者必须明确,这段陈述在这次试题中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常见的逻辑错误:1、偷换概念;2、因果倒置;3、以偏概全;4、两不可;5、自相矛盾;6、循环论证;7、同语反复;8、循环定义;9、转移论题
类比推理:
全同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全部相重合。如“中国最长的河流”与“长江”就是全同关系。
真包含于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相重合。如“老师”与“大学老师”就是真包含于关系。
真包含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相重合,如“人”与“男人”之间就是真包含关系。
交叉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相重合,如“大学生”与“青年”之间就是交叉关系。
全异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上没有任何重合部分,如“老人”与“少年”之间就是全异关系。

统计资料中常用术语:
“番数”和“倍数”混淆,番数=基数×2 。
“增长”和“增加”混淆,“增加”一词所表示的是绝对数,“增长”一词所表示的是相对数,是报告期数字减去基期数再与基期数相比较(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
“百分数”与“百分点”混淆,表示构成的变动幅度不宜用百分数而应用百分点。

统计图表:
1.读资料时,最好带着题中的问题去读,注意摘取与试题有关的重要信息。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对资料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减少答题时重复看资料的时间。
2.适当采用"排除法"解决问题。资料分析题的备选答案,通常有一两项是迷惑性不强或极易排除的,往往通过图表或文字反映出的定性结论就可以排除;在进行计算时,往往通过比较数值大小.位数等可排除迷惑选项。
3.注意统计图表中的统计单位。

本文出自 “sai” 博客,谢绝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