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seFS是一个具有容错性的网络分布式文件系统。它把数据分散存放在多个物理服务器上,而呈现给用户的则是一个统一的资源。扩展性是相当好的,而且有效提高存储的读写效率,尤其是在大型应用里。缺点就是得多花点银子,这个还是扎扎实实的硬实力。
系统组成:4个逻辑单元(感觉有点像LVS,就是多了个备份节点) * 这里一段设定,只是为了更好的来理解工作模型架构 这部分内容建议在 /etc/hosts 里设定。四部分完全可以在一台主机实现,不过这样就无法体现这个分布式系统的强大功能。这个系统的设计就是为了分。 ◆ 主服务 - hhh0 - 172.16.10.30 ◆ 备服务 - hhh1 - 172.16.20.20 ◆ 存储服务 - hhh2 - 172.16.30.10 存储服务 - hhh3 - 172.16.30.10 ...... 存储服务 - hhhn - 172.16.30.10 ◆ 客户端 - c1 - 10.10.10.20 客户端 - c2 - 10.10.10.21 ...... 客户端 - cn - 10.10.10.2n |
all of centos host. hhh0# : 主服务shell hhh1# : 备服务shell hhh2# : 存储服务shell c1# : 客户机shell # : 给分布系统内主机(主被服务,存储,客户机) |
# yum -y install fuse-devel
# useradd -s /sbin/nologin mfs
# ./configure --prefix=/usr/local/mfs --sysconfdir=/etc \
--with-default-user=mfs --with-default-group
c1# ./configure --prefix=/usr/local/mfs --sysconfdir=/etc --enable-mfsmount \
--with-default-user=mfs --with-default-group
# make && make install
# ls /etc/mfs/
# ls /usr/local/mfs/
hhh0# ls /etc/mfs* (主服务所需配置文件)
mfsmaster.cfg mfsexports.cfg
注释内容是该项目的默认设定。根据需要,做些许修改,内容含义很直观。配置文件从该目录的模板复制即可。
hhh0# cp /usr/local/mfs/var/mfs/metadata.mfs.empty /usr/local/mfs/var/mfs/metadata.mfs
启动主服务,要是忘记上面三个文件的生成,只要记住怎么启动。其实也是可以的,因为系统有提示。
hhh0# /usr/local/mfs/sbin/mfsmaster start
hhh0# netstat -nltpa
hhh0# ps -ef | grep mfs
* 配置方面很简单。里边的英文感觉一定很直观了。
下边开始备服务。
hhh1# cp /etc/mfs/mfsmetalogger.cfg.dist /etc/mfs/mfsmetalogger.cfg
hhh1# /usr/local/mfs/sbin/mfsmetalogger start
在配置文件指定主服务,就可启动(启动最低要求)。
hhh1# netstat -nltpa (查看连接情况)
hhh0# netstat -nltpa
存储服务。
两个配置文件;同样需要指定主服务地址。mfshdd.cfg 指定的内容建议是一个单独分区,最好是 RAID 设备。
hhh2# ls /etc/mfs
mfschunkserver.cfg mfshdd.cfg
hhh2# /usr/local/mfs/sbin/mfschunkserver start
客户端(centos)
c1# /usr/local/mfs/bin/mfsmount /mnt/mfs -H 172.16.10.30
c1# /usr/local/mfs/bin/mfsmount /mnt/mfs -H hhh0
c1# df -h (最后一行显示了最终需要实现的效果)
本文出自 “小崔的实验笔记” 博客,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