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飞原创】由人类学的观点想到

先讲一点抽象的理论。
 
一些现代人类学家认为生物进化不仅塑造了人的形态而且塑造了人们的行为。那些人类学家将这个角色归因于并非是对于人类行为的某种指示或规定而是一种使人难忘的强迫或限制――感觉的方式,思想以及那些在任何文化中都表现得极其自然的原型的情况。我们的意志上的薄弱和品德上的弱点――情绪和动机诸如愤怒、恐惧、贪婪、贪食(暴食)、喜悦、性欲和爱――可能是一个大杂烩,但它们至少分享着一个直接的性质:我们,正如我们所说的,在它们的掌控之中。并且因此它们给我们以限制感。
 
不幸的是,那些缺点中的部分――我们需要在它们中间不断地增长的安全感――目前已经是不利于适应的。然而在我们文化的细节覆盖下面,他们也被认为是在方向上与生物学相关的,并且因此如同我们的阑尾一样自然。为了懂得现在它们是如何地错误地引导我们,我们可能需要彻底地理解它们的最开始的起源。那样我们才开始抵制它们的压力。
 
是不是已经晕了?理论的高度可能有点遥不可及。下面我来解释一下。
 
我们意志上的薄弱和品德上的缺点,比如贪食,表面看上去只不过是一种性格上的弱点,它给我们以限制感,迫使我们不得不暴饮暴食。我们对此欲罢不能,尽管我们知道它是在误导我们。除非我们真正意识到它们最开始是如何形成的,否则我们很难征服这些性格上的弱点。想想我们的阑尾――一种退化器官,尽管我们已经不再需要它。阑尾是食草动物用于消化植物纤维的,因此食草动物阑尾都很发达,显然人类已经不再是只吃草的动物了。人的阑尾位于腹部的右下方,盲肠内侧,近端与盲肠相通,远端闭锁。由于阑尾腔细小,又是盲等。食物残渣和粪石等容易掉入腔内,堵塞管腔引起发炎。阑尾对人体的作用不大,故患阑尾炎后,可以将它切除。毋庸置疑,阑尾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再来想想贪食。在远古时代,食物极度缺乏,当有两个羊腿摆在我们某个祖先的面前。他吃了其中一个,他已经很饱了,甚至有点撑。但他还是不顾一切的吃下令一个,因为如果现在不吃,可能以后几天都没得吃。但是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高度发达,已经不存在这顿不吃可能以后几顿都没得吃的情况。不幸的是,贪食却作为一种生物形态被遗传了下来。其他任何性格上的弱点无不是如此。
 
生物学也告诉我们,人的形态可以在先天的基础上由环境进一步塑造。性格也是这样。但是为什么有句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你可以给自己的脸整容,但改变性格却很难。因为现代科技还没有达到能够足以重塑人类性格和道德的程度。现在来看一看在文化细节覆盖下,通常被认为是很正常的事情。假如,你走在街上,突然发现地面上有百元大钞,你能当作视而不见走过吗?通常路不拾遗只是在人们幻想中的世外桃源才会出现的情况。我不否认现实中拾金不昧的人的确是有。但如果绝大部分人都能做到拾金不昧,那么那些人的行为可能就不会受到如此的褒奖了。
 
中国古代本来就有人性本恶的论断。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我们不能否认孟子很伟大,但显然孟子很多理论都只从个人感性出发,缺乏实际论据的有力支持。孟子喜欢胡说八道是人所共知的。金庸先生就曾在《射雕英雄传》中假借黄蓉之口讥讽孟子――“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这首诗一句一句都是针对孟子之言的。《孟子》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寓言,说有一个齐国的乞丐,他有一妻一妾怎么怎么样,试问既然是一个乞丐,怎么可能有两个妻子呢?饭都吃不上家里还有两个妻子?孟子还讲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天天到邻居家去偷鸡,试问谁的邻居家能有那么多鸡,天天给你去偷?这都是不合理的。还有儒家都是推崇孟子、孔子周游天下,去说服那些政治家,贩卖自己的思想,黄蓉便讥讽孟子不去辅佐周王室,却向魏国齐国等诸侯国君兜售王道的行为。当时还有周天子啊,周天子还在啊,最高中央领导人还活着呢,你到各个省去游说什么呀?你这不是谋反吗?你这不是要颠覆国家秩序吗?
 
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荀子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此外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深刻的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尽管荀子没学过进化论,但他的许多理论已经与现在西方很多人类学研究成果不谋而合。实在令人叹服。关于人性本恶说,很多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儿童才是暴力倾向最为严重的群体。人类从开始呼吸第一口气时,就具有感觉愤怒的能力,一个4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表达他的愤怒。等孩子长到两岁的时候,以发脾气为表现形式的暴力行动达到顶峰。到3岁的时候,他们的暴力行为反而开始下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从3岁开始,在整个的一生中,人的暴力程度呈下降之势。只有大约5%的人在青年时代仍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暴力性格。加拿大著名的暴力行为研究专家特里姆布雷最近公开了他的最新研究结果: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青少年通常是最容易诉诸暴力和犯罪的一个群体,但人类的暴力倾向通常是在蹒跚学步的幼儿时期达到顶峰的。幸运的是,两岁大的幼儿尚不能给人类造成太大的危害,但如果你不及早帮助他们控制愤怒情绪,等到他们长大成人,即使想帮他们,恐怕为时已晚。蒙特利尔大学的研究员理查德特里姆布雷是当今世界暴力行为研究的最重要的学者之一。特里姆布雷的数千个研究课题为他的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除了极少数的情况下,暴力行为与人生经历没有多大关系。这只是我们为生存而进行的进化斗争的残余,以及需要我们用时间,通过刻苦学习才能掌握的一种力量。好像根据某种理想的计划,人类在他们最弱的时候,处境往往最险恶。连特里姆布雷本人也对这种结论感到吃惊,他说:我感觉我的世界观与别人的完全不同。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一个经常抢其他孩子玩具的儿童与一个你当场抓住偷你家电视机而且又反过来与你争斗的盗贼没有任何区别。特里姆布雷博士说:这其实是同一种行为。只不过与你争斗的盗贼是个粗壮的暴徒罢了。特里姆布雷表示:自然之母真是太神奇了:你最坏的时候,恰恰是你最小的时候,你可以用20年来培养自己的性格,学习与社会共存的能力。
 
讲一个我个人的经历。有一次坐火车。一位奶奶和年幼的孙女住在我的旁边。闲来无事,奶奶开始给孙女讲故事――《渔父和金鱼的故事》――相信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过。奶奶的语气慈爱而生动,孙女也听得入神。故事讲完之后,奶奶还特别加了一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太贪心,一定要知足。”孙女似懂非懂地看着奶奶。然后奶奶拿出了一个糖罐子,大约是个大肚细口状。“如果只让你抓一次,你准备抓多少糖上来呀?”奶奶问。“我抓一大把!”孙女迫不及待地说。奶奶不仅哈哈笑道:“你要是抓一大把,那你的小手就出不来了!不是告诉你做人不能太贪心了嘛。”……当时只是觉得这个奶奶很是会教育孩子,现在想起来觉得这件事似乎也印证了我上面的论断。
 
再回到我前面所提到的人性意志上的薄弱和品德上的缺点。为什么生活中,每当人们遇到选择时就会为难,因为人们不懂得放弃,人们总有很多东西放不下,这就是欲望或者贪婪。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正如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要取得成功需要经得起诱惑。世间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诱惑在我们欲罢不能性格弱点所提供的温床上滋生。似乎只有传说中的圣人才能超脱一切俗物的束缚。正是如此,即使你明知道你的目标是要考上一所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或是出国留学深造,但当一个微不足道的既得利益摆在眼前的时候,你便开始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我可以兼顾。我告诉你,不可能,除非你想把每项工作都做得平庸。在世界顶级名校麻省理工学院(MIT)中广为流传着一个三S原则即学习(Study)、睡觉(Sleep)和社会活动(Social Activities)在这三个S里面正常的MIT人只能完成其中2个,如果你能完成3个,那么你就是超人(Superman)。请注意,我说的是正常的MIT人而非正常人。MIT聚集了全世界最顶尖的人才,显然你远远不是。如果你正乐此不疲的将精力均匀地分散到若干地方,那很不幸你正在为局部性的虚幻成就感而付出沉重代价。因为你的环境缺乏竞争力,如果把你放在大环境下,从一个学院升级到整个学校,再上升到国内的名牌大学……那你将自惭形秽到无地自容。换句话说你只不过是只可怜的井底之蛙。退一步讲,就在你的那个狭小的学院。你是不是样样都是第一?样样都是最好?不是!那你还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你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是前几名,前几名,但我要告诉你,除了最好的,其他都一样。正是你所谓的前几前几在不断地麻醉你,让你举足不前不思进取,除非这样的平庸就是你所求。
 
“为了懂得现在它们是如何地错误地引导我们,我们可能需要彻底地理解它们的最开始的起源。那样我们才开始抵制它们的压力。”对于一切人性弱点的克服都首先要正确地审视它们,否则,无论是名利欲、贪睡、性欲还是懒惰都将永远缠绕你,然后毁掉你,而且让你再把所有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并不停地怨天尤人。事实上很少有人考试失败会责怪自己平时太贪玩,而是会说考试题太难不适合自己,或者安慰自己说,反正及格了或者我又不是倒数第一。如此,你永远可以向后看,地球上有很多人,做全世界的倒数第一的概率是几十亿分之一,如同你一周之内连续被雷劈了6次都没死一样。所以你永远不可能是倒数第一,总有人比你差。于是你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断拯救自己然后如同从来不曾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一样地消失。这就是你永远逃脱不了的命运。
 
综上最后我概括为如下两点:
要成为你性格的主人,而非被性格上的弱点所征服。
永远不要为偶有所得沾沾自喜,并勇敢地舍弃一些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感想,程序,休闲,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