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26 14:10:46
现代物流已成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在现代物流中,信息已成为提高营运效率、降低成本、增进客户服务质量的核心因素。在信息平台上,信息流的处理和利用水平决定整个物流过程的运作水平。信息平台的建设,一方面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核心和关键,另一方面,通过建设信息平台又极大地推动着现代物流向前发展。
进入21世纪,在由生产、流通、消费组成的经济社会中,流通界(由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4部分组成)将起到愈来愈大的作用,特别是物流产业的发展有可能代替商流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因为没有比物流更能消除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时间与空间障碍的了。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自由流动,跨国、跨地域、跨行业的物流日趋繁忙,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电子商务向物流领域大规模渗透,信息化成了现代物流的核心。信息化的外延和支撑是信息平台,其应具备数据交换功能、信息发布服务功能、会员服务功能、在线交易功能、智能配送功能。内涵包括信息技术、信息流、信息传输、信息集成库等,也包括诸如询价单、报价单、付款通知单、转账通知单等,还包括交易方的支付能力、支付信鉴等。其中,各种单证在信息中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没有信息网络支撑,无法实现单证的有效确认、传递、审办、复核等流程,就无法形成现代物流产业。因此,建设信息平台,不仅对完善现代物流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发展跨行业、跨区域、跨国度的现代物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的战略目标是围绕从生产要素到消费者之间时间和空间上的需求,能够处理从制造、运输、装卸、包装、仓储、加工、拆并、配送等各个环节中产生的各种信息,使信息能够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快速准确传递到现代物流供应链上所有相关的企业、物流公司、政府部门及客户或代理公司。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和设计要紧密结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10-20年的发展战略。
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原则是:适度超前、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可操作性强。因为物流流程信息平台规模大、使用周期长,所以物流信息平台的设计必须要具有前瞻性,同时又要使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建设现代物流信息平台还不可忽视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信息平台战略规划起点要高,不宜反复修改,避免投资损失,更不能朝三暮四,人云亦云。二是信息平台规划要力争纳入本市或本区域城市总体战略规划,要适应本市或本区域战略发展要求。三是建设信息平台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可盲目,不能好高骛远,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根据信息平台应具备的五类功能,即数据交换功能、信息发布服务功能、会员服务功能、在线交易功能、智能配送功能,按照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建设近期功能(数据交换功能、信息发布服务功能、会员服务功能、在线交易功能)项目,再建设远期功能(智能配送、GPS货物跟踪等功能)项目。这些项目涉及现代物流宽带网络系统、物流业务信息系统、现代物流中心内部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及商务信息系统。
数据交换功能板块:信息平台核心功能,指电子单证的翻译、转换和通信,包括网上报关、报检、许可证申请、结算、缴税、退税、客户与商家的业务往来等与信息平台连接的用户间的信息交换。在这个板块,所有需要传递数据的单位都与信息平台相连,要传递的单证信息先传递到信息平台,再由信息平台根据电子数据中的接收方转发到相应单位,接收单位将收到的电子单证信息经转换后送到内部系统处理。
信息发布服务功能板块:包括水、陆、航空、多式联运价格体系、新闻和公告、电子政务指南、货源程序和运力、航班航期、空车配载、铁路车次、适箱货源、政策法规等。在这个板块应建立内部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组建局域网并通过DDN或拨号方式与信息中心联网,同时在物业服务现场端,配备工作站,实行计算机全程管理,及时发布、搜集、下载有关信息。
会员服务功能板块:主要包括会员单证管理、会员的货物状态和位置跟踪、交易跟踪、交易统计、会员资信评估等内容。在这个板块中要建设接口系统,接入合作伙伴信息、客户信息系统及业务管理系统,实行订单管理,物流查询及物流信息反馈。
在线交易功能板块:交易系统为供方和需方提供一个虚拟交易市场,三方可发布和查询供需信息,对感兴趣的信息可进一步洽谈。在这个板块,要建立商务信息系统。以电子数据处理、互联网络、数据交换和资金汇总技术为基础,集信息交流、商谈、订货、发货、运输、报关、保险、商检、动植检和银行结算为一体,加速业务开展,并规范整个商贸业务的发生、发展和结算过程。
智能配送功能板块:一是建设GPS货物跟踪系统。用户能随时随地通过电话或互联网查询自己货物的状态和位置,并可动态提供最佳路线。二是建设与结算支付相关的金融、保险、税务、进行系统,以真正实现一体化的网上交易。三是EDI及互联网系统。EDI专线方式业务费用很大,大部分中小企业无力承担,但如果将EDI的应用移植到互联网上,则会大幅度降低费用。因此,通过互联网也能获得EDI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