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课程今年授课和考试方式有很大的变化。
授课方面的改革总结了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特别是吸收《构建之法》的一些实践,采用混合式教学法,融入了微课、翻转课堂、游戏化,提倡老师做教练,学生做中学,从而做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从灌输到指导,在师生互动过程的迭代中实现教学相长、教研相长、学研相长。
考核方式改革的目的是通过过程性考核,促进同学们平时投入学习,保证平时的学习质量,避免突击考试的应试性学习。通过博客以及奖励、排行榜等游戏化方法促进同学们主动学习,改进学习方法;通过重点知识反复考核、灵活应用,培养同学们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加大实践,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通过提高项目,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整体上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课程提倡老师当教练的理念,采用混合式教学法,利用微课,翻转课堂,MOOC的技术;每周提前公布学习任务,通过QQ群、答疑论坛等方式提供工作日24小时内回复的答疑辅导;上课先考核学习内容,然后针对共性问题讲解,深化,并再次对重点内容考核。
为避免抄袭等问题,课程学习笔记、作业、实验报告等通过博客方式公开,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对作弊学生进行“立此存照”。抄袭的笔记、作业、实验报告成绩归零,对出现三次以上作弊行为的以课程考试作弊论处。
翻转课堂随堂考试共12次,每次考试总分考试卷面成绩20分-30分,实际成绩除以4-6进行规格化,满分计5分,共计60分;不论什么原因缺考的都不提供补考机会,但可以做最多两次最多十分的附加题,附加题目一般为实践类题目。对要求的学习内容及时学习,按时提交学习笔记的不扣分,不及时学习、不按时发布学习笔记的扣1分,超过三分之一不交的取消考试资格。
五次实验每次实验3分共计15分;两人一组,每组共6分,组成员根据贡献协商分配,两个人必须不一致。其中每人实验过程和问答2分,实验报告及问题解决方案1分;同一组的每个人都要能重现实验过程和结果,不能完整正确重现的实验成绩最多得2分,对实验过程一无所知、不能正确回答老师提出问题的得0分。实验成绩每人总计不超过15分。
知识深化类和实践类题目25分;每节课学习提供深入学习题目,每道题目根据难度分为1级、2级、3级难度,每道题目可以由一个同学独立完成,或者一个小组(两名同学)合作完成,合作完成的二人成绩要有不同,并且必须要有答辩。个人难度1级、2级、3级的正确完成分别得1分,2分,3分;知识深化类考虑平衡,每节学习内容单个学生最多不能超过5分。课上、课下的实践类题目,每次3分、实践类题目要有答辩过程;知识深化类和实践类题目每人总计不超过25分。
需要答辩的,同一问题一次通过给满分,第二次通过给一半分,最多两次答辩机会。
附加分:附加题、研究性题目,本学期信息安全学科竞赛、扇贝打卡等有最多10分的加分,为生病等原因请假不能全部参加考核的同学一个补救机会。固定项目:课代表加两分;研究性项目3-5分;本学期的信息安全类学科竞赛1-5分;优秀作业每次加1分。
为了锻炼同学们的毅力,我的课程上都有个背单词加分的项目,仅仅5分的平时成绩就可以让同学们一学期不停的背单词,想想把100分拆成20份给会是什么样的状况?扇贝背单词中有个DKY背单词小组,加入这个小组,坚持背单词不被踢出就有加分,这是这个学期的情况。
课上每周考一次,为了方便考试,我特别申请在电教三大教室上课。每次上课同学们都按下图的位置坐好,进行考试,考完再调整位置听课。
上课学生不听?老师这节课讲的内容,下节课就考试,错的多的以及重点内容可以反复考。如果学生不听课、不做作业,不做实验,期末考试背一背就拿高分,基于大部分人的自制力和惰性,是很少有人平时好好学习的。所以,利用过程性考试,把学习过程反馈到成绩上,就能很好的促进学习。避免出现到了期末,有的同学的教材还是跟刚发的一样。这真不是开玩笑,考试完有的同学教材就扔了,我捡过几本感兴趣的,就是新的。
过程性考试让同学们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填空、选择、判断等客观性题目为主。本意是用自动化平台自动化考试,可惜的是学校的网络状况太差,无法使用。而纸质考核,每周近80份,一学期批改近1300份试卷,工作量稍大。
以前的课程,通过有道云协作提交作业,有道云协作有其利弊,最大的好处是有版本追踪功能,问题是学生多了,要花钱,其次比较封闭。
设定最后期限,通过博客提交读书笔记,
学生博客链接见2015-2016-1 《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基础》学生博客列表。
通过博客交作业的的好处,张栋老师(博客)总结的很到位:
在要求开设博客后,大家的第一次作业、第二次作业,特别是第三次的原型设计作业,让我感到开博客在作业环节的神奇的化学反应。作业不再是学生和老师的单向和封闭的交流,变成一个师生、学生间、学生与社会间一个公开的互动交流,越多元思路越开阔,越开放带来的进步和变化就越大。许多同学在第一个月里,就开始喊:有点吃不消了。一个月里用过的软件写过的代码,比大学前两年都多很多。开始有了要熬夜编码的感觉。而你们的投入,你们全身心付出所展现的作品成果,你们在实践过程中的提升与成长,都让我觉得非常惊艳。
我们前两周,(成绩非常好的)学生的反馈是:
我认为您每周发布的作业多的超乎想象,已经不能用多来形容了,每个实验要想从头到尾看一遍,把里面的命令实践一次,在blog串一遍重点,至少需要两个小时,所以上周的作业平均20多小时才完成是最正常不过的
我希望老师可以把重点放在课上讲,自学只能作为学习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主导,我们课下的任务太重,会产生逆反心理,事倍功半,回归一下传统教学,毕竟传统即是经典。
上您的课,一周的作业量超过其他课程一学期的作业,这是不是太多了
...
可喜的是,我坚持了高要求,同学们也都看到了自己不可思议的一面。20135320赵瀚青同学很好的总结了这个效果:
这门课不同于以往的所有课程,学习的模式是独一无二的。
首先我学到的是扎实的基础知识,最开始几周,老师布置的任务量很大,主要原因是之前欠下的东西太多。基础知识不牢,所以需要补上的东西特别多,所以感觉特别累。但是当我撑过去以后,感觉学到的知识是我以前不能比拟的。而且后期课程有了之前的基础,感觉难度也没有那么大。
其次,我学到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每周发博客,记录学习时遇到的问题,以及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是非常有用的一种方式。
再其次,就是小组合作,每个人分工,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模块,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俗话说,团结力量大,以后工作中,团队合作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邹欣老师(博客,微博,豆瓣)点评20135320赵瀚青同学的总结时说:
所以这门课难度并不大,学生以前的债务,现在连本带息都要还,所以显得量大。
上课第一周考试后,不少同学感觉受不了,反映学习任务量和作业量太大时,我也说过,那是因为前面让学不好好学,现在是欠债还钱了。不努力,欠债的压迫感在一生中会时时逼迫你,而你不知道。我读研究生时写了大量代码,学好了C++,然后学习编程语言就轻松自如,做工程项目得心应手。我读研究生在导师的公司上了三年班,没有机会接受很好的论文写作训练,对写论文也有偏见(见《文思泉涌---如何克服学术写作拖延症》读书笔记),导致论文成为我进步的瓶颈,欠债还钱的压力今年特别大。
近三年的实践证明,老师做教练的最好的形式是结合翻转课堂。
课程推荐教材、微课等学习资料,在实验楼上提供课程实践平台。
每周一发布每周学习任务和教材导读与每周考试重点 ,同时通过QQ群、微信群、答疑论坛进行答疑。
考试完提供每周考核试题与答案 进行反馈,学生可以对照参考答案查漏补缺。
游戏化的做法在《程序设计教学法--以Java程序设计为例》有介绍,仅仅一个排行榜就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感谢周筠老师(知乎,微博,豆瓣)和陈冀康编辑赞助我们10件“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文化衫。得知文化衫在激励同学们学习热情有较大作用时,二位老师又额外送我们4件。
课程论坛中有2015-2016-1 每周成绩公布,成绩以排行榜的方式呈现。每周成绩以排行榜中的第一名发一件文化衫作为激励。下面是前两位获得文化衫的同学:
下面十位同学的期末成绩都是满分的,博客也是多次收表扬的,他们都是获得文化衫奖励的:
优秀学习博客可以作为下一届的学习起点,在迭代中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20135333 苏正生同学的总结写的非常好,得到邹欣老师(博客,微博,豆瓣)的肯定点评并在几个教学群中推荐。苏同学在我心目中应该是个可以拿满分的学生,密码算法竞赛获奖、积极完成高难度实践任务、坚持背单词、课程结束后还积极读书发博客,只是考核规则在先,苏同学平时不看手机,错过很多通知,导致有些能拿到的分没拿到,为保持“程序正义”,我只能按规则行事,但在此提出特别表扬。
家庭作业与课程深化
硬件开发板激励出无限的学习热情。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英文版)
ARM嵌入式系统开发 (ARM System Developer's Guide)
嵌入式Linux基础教程(Embedded Linux Primer)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I(uC/OS-III, The Real-Time Kernel)
图解基础设施设计模式(TURING)
图解密码技术
学生学习投入大大增加,他们中大部分人的投入每周不低于15小时。
由于第一次采用这种方式,教师每周投入在30小时左右:
备课8小时
写学习指导2小时
出试卷、改试卷4小时
看博客、评论博客2小时
答疑及论坛维护2小时
教学相关博客6小时
实践验收6小时
...
参考邹欣老师(博客,微博,豆瓣)提供的调查项目,期末进行了课程调查。
课程调查采用QQ群中的匿名调查(感谢范飞龙博士(博客,微博)提供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同学们的想法。
1/3的学生说会继续写,现在看是没有这么多的,这也能说明大部分人的自制力都是比较差的,也显示“说到做到并且做得很优秀的人总是少数的”。我们也能理解MOOC的完成率为什么那么低了。
这本身是个不错的结果,考虑到对近半同学是骚扰,我建立了个用于教学的微信公众号-rocedu,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也不骚扰没兴趣的。
同学们很宽容,第一次改革总有不足,相信后面我们做的会更好。
总结要求如下:
(按顺序)每周读书笔记链接汇总
第三周读书笔记
第四周读书笔记
...
(按顺序)实验报告链接汇总
实验一 实验名称
实验二 实验名称
...
家庭作业链接汇总(汇总到一个帖子中,没有的写“无”)
实践作业链接汇总(没有的写“无”)
实践名称
...
课程收获与不足
自己的收获
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如果有结对,写一下你提供的帮助或接受了什么帮助,并对老师提供参考建议
给学弟学妹们的学习建议
20135201 李辰希 、20135202 闫佳歆、20135203 齐 岳、20135204 郝智宇、20135205 王司亓
20135206 于佳心、20135207 王国伊、20135208 贺 邦、20135209 潘 恒、20135210 程 涵
20135211 李行之 、20135212 池彬宁、20135213 林涵锦、20135214 万子惠 、20135215 黄伟业
20135216 刘蔚然、20135217 孙小博、20135218 姬梦馨、20135219 洪韶武、20135220 谈愈敏
20135221 黄 卫、20135222 胡御风、20135223 何伟钦、20135224 陈 实、20135225 莫 凡
20135226 黄 坤、20135227 黄晓妍、20135228 郭 垚 、20135229 吕松鸿、20135230 潘俊洋
20135231 何 佳、20135232 王 玥、20135233 杨 光、20135234 马启扬、20135235 马 悦
20135236 贾 瑗 、20135237 朱国庆、20135238 龚 睿、20135239 益西拉姆、20125221 银雪纯
20135301 张 忻、20135302 魏静静 、20135303 魏昊卿、20135304 刘世鹏、20135305 姚 歌
20135306 黄 韧 、20135307 张嘉琪 、20135308 芦 畅、20135309 李雪琦、20135310 陈巧然
20135311 傅冬菁、20135312 吴汉彦 、20135313 吴子怡、20135314 朱恒志、20135315 宋宸宁
20135316 王剑桥 、20135317 韩玉琪 、20135318 刘浩晨、20135319 朱 锂、20135320 赵翰青
20135321 余佳源、20135322 郑 伟 、20135323 符运锦、20135324 杨舒雯 、20135325 刘虹辰
20135326 王亦可、20135327 郭 皓、20135328 陈 都、20135329 李海空、20135330 张若嘉
20135331 文 艺、20135332 武西垚、20135333 苏正生、20135334 赵阳林(缺)、20135335 郝 爽
20135336 王维臻、20135337 朱荟潼 、20135338 黎 静
有老师提出,每次考试都是本章知识点,没有机会考查综合能力。
操作中,前十二周考核学习基础知识,后四周考核综合知识,包括往年试卷中的综合题目都考了。
有老师提出教学模式的可推广性?
每门想上好的课都可以应用这种模式。但是考虑到学生的时间,最好每学期不超过两门这样的课比较合适,只针对核心课程就可以了。
关于推广,范飞龙博士(博客,微博)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时间上的话,其实说明了,课程的设计有时需要其他课程的结对设计。可以两个课程之间结对做结合来设计。时间总量是死的,不过国外的大学本科课程可以开那么多,多的有6000多,质量可以那么好,学生忙的也是不可开交,但同时也能保持极高的创造力和多样性。可以认为同样的时间段,其实空间很大。我觉得知识和能力,学是入口,用是出口,能有效找到入口和出口,就能流水不腐。
逻辑上说,同样的时间做更多事,学更多内容,自然意味着效率是提高的。自学能力,时间的分配和控制,节奏的养成,团队的协作,都是在提高效率。
特别感谢邹欣老师(博客,微博,豆瓣)、周筠老师(知乎,微博,豆瓣),范飞龙博士(博客,微博)以及人民邮电出版社的陈冀康编辑。
周筠老师(知乎,微博,豆瓣)一直主动帮助我,是个好教练。
邹欣老师(博客,微博,豆瓣),范飞龙博士(博客,微博)每天用行动在激励我。
每天打开博客园都是这样:
或者这样:
别人作为兼职老师对学生如此尽职尽责,自己作为专职教师的压力和动力都来了。阅读邹欣老师(博客,微博,豆瓣)、范飞龙博士(博客,微博)的点评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当然,最重要的是在教学法,指导学生上,邹欣老师(博客,微博,豆瓣)、范飞龙博士(博客,微博)二位给我很大的影响。同时,两位老师对我们学生的点评和指导也给他们很大的鼓舞和激励。
欢迎关注“rocedu”微信公众号(手机上长按二维码)
做中教,做中学,实践中共同进步!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rocedu/p/5052890.html
推荐网站:博客园、新浪微博、扇贝背单词、DKY背单词小组、有道云笔记、豆瓣读书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保持署名|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