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开发一千零一问系列之三十一:敏捷开发与野路子的区别是什么?(一)

这是敏捷开发一千零一问系列的第三十一篇。(在这里提问之一之二之三问题总目录

这是在QQ群中偶然有人提到的一个问题,估计很多人都想知道。特别是有一次培训到半小时左右的,也就是刚听了敏捷概论的时候,有一位客户感慨说:“嘿,我感觉我们做的就是敏捷开发啊”。这是很多人第一次听到敏捷开发时候的正常反应。不过当然两天的课程下来,就会变成“哎呀,以为敏捷主要是一个理念,没想到还有很多具体要做的团队、管理、技术相关的事情”。

那么,这些要做的团队、过程、技术相关的事情,与瀑布/CMM相比很容易找到差距,但I与野路子、游击队的做法相比,到底有什么差别呢?

敏捷开发与野路子的四个主要区别

问题1和2更接近团队管理,问题3和4接近过程管理。

1. 对团队与个体关系的理解不同

在野路子环境里边,由于缺少团队合作,个体和团队的关系不好掌握。比如这些问题比较容易出现:
1.1 忙的忙死闲的闲死
1.2 最难的事情没人做
1.3 出了问题,大家埋怨多帮助少
1.4 高手封闭,新人成长无人问津
……
所以,无论用了什么敏捷,或者不是传统敏捷的方法,都应该问自己:这些问题解决了吗?否则即使名义上不是“野路子”,实际上还是。
敏捷开发里边提到了很多团队合作的事情,但又多次提到放弃,“鸡”不要去干扰“猪”,让具体任务的承担者做决定……面对这些貌似冲突的说法,一定要理解他们都是来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的,才能知道如何取舍,或融合使用。

比如139团队和松结对编程就是一个比较完善而且容易掌握的方法,基本上解决了上面说的4个问题。其实139团队是一个野路子出身的方法,之前从未见诸于书籍网络,但每个企业内部可能都多多少少有点影子。如果已经有些雏形了,再思考并解决一个问题:“我的团队模型现在能防止这些问题吗?”,那么很多企业都能实行这种团队模型。

2. 长期与短期利益的理解不同

在野路子环境里边,由于缺少对长期利益的思考,经常只顾眼前。比如这些问题比较容易出现:
2.1 因着急赶工而缺乏文档
2.2 因偷懒、不喜欢而不写文档
2.3 因为自己用不着文档就能写代码,而对日后可能看的人是否理解不关心
……
有很多团队选择敏捷开发而不是其他方法,是因为“敏捷开发比其他方法更省事”,但这样做着做着,就可能变成野路子了。因为野路子比敏捷开发更省事,只是大家不好意思提,拿敏捷开发做个挡箭牌。

比如需求和设计(不单纯指文档),存在的周期都很长;而代码中的注释,或可以取代注释的良好结构,日后被追溯的几率都很大。但并非每个敏捷开发团队都具备这些,甚至连“最敏捷”的“代码即注释”也做不到。最后,本来是激励做好编码的“代码即注释”或“代码即设计”等口号,最后变成忽视长期利益的借口。  

3. 过程改进的动力不同

当发现已有方法不适合新情况的时候,团队会如何?野路子团队很可能:
3.1 如果改进需要一些人暂时付出,这些人可能会不同意前行
3.2 如果改进需要整个团队暂时付出,整个团队可能会担心近期绩效的下降而放弃
这两个实际上是大问题1和大问题2的衍生品,如果野路子团队的队长缺少勇气和胆略,这两个问题很难解决;当然,若不缺少,则问题不大。这个说起来其实是敏捷开发自己的理论:人的能动性(队长和队员),胜过过程(就是下面要说的敏捷开发的自我改进)。

敏捷开发中提倡反思。
这个反思,还不完全是Scrum中的反思会,而是真正的反思。技术层面上包括重构,过程层面上包括对管理方法的反思。其实重构和反思正是敏捷12原则中的两个。尽管野路子团队未必就不会反思,但敏捷反思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a. 基于团队的利益进行反思,包括因此产生的项目、产品、客户、企业的利益,而非个体的利益
多数“存在但不合理的”过程,多数都是局部利益僵持不下的结果。
b. 基于长期和短期利益均衡的结果
在混沌管理中,不但空间上人们看不远(更多只能看到自己),时间上也不会远。比如重构其实是需要“可重构的架构”的,如果产品代码是散装的,那么重构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如果产品代码是分布在很多很小的基本函数内部,那么每次重构实际要修改的代码可能就很少,多数只是重新排解调用顺序和接口的问题(这个就是“L型代码结构”中发生的事情)。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敏捷开发一千零一问系列之三十一:敏捷开发与野路子的区别是什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