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1997年,一些存储行业的先锋开始采用刚出现不久的FC-AL技术来搭建磁盘阵列。利用开放性上的优势,FC-AL得到了众多厂商的拥护,迅速击败了相竞争的另一种高性能硬盘驱动器接口--IBM倡导的SSA,成为中高端磁盘阵列的不二之选。
FC 具有交换架构、高效的FCP协议和长达10公里的连接距离等至今也不显过时的优点,但对于磁盘阵列内部的存储互连来说,却未必都用得上。考虑到FC技术的丰富功能,要在硬盘驱动器层面上实现对交换架构的支持,代价将会相当高昂。因此,硬盘驱动器的所谓“FC”,其实是FC-AL(Fibre Channel Arbitrated Loop,光纤通道仲裁环路),经铜缆(机箱之间才是光纤)连接成一个环路,通过相对完善的仲裁机制共享带宽。一个仲裁环理论上可以连接127个设备,但受制于带宽,容纳的磁盘驱动器通常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
一个个的仲裁环通过环路交换机组成半交换的架构,显然比并行SCSI的总线架构强多了。在FC-AL的有力支撑下,今天的中端磁盘阵列动辄装备数百台硬盘驱动器,高端磁盘阵列更是早就上了千台,无疑是并行SCSI时代所不可想象的。
SAS 的兴起
不过,严格来说,FC-AL并不是一种用来全面取代并行SCSI的技术。大约7年前,存储行业的几家领先厂商带头开始研发被称为Serial Attached SCSI(串行连接SCSI,即SAS)的技术,作为并行SCSI的接班人。SAS技术软硬件均兼容SATA,通过类似交换机的Expander(扩展器),由SATA的点对点架构升级为能够容纳上万个端口的全交换网络,同时还借鉴了FC-AL的双端口概念,以提高驱动器的可用性。虽然当时一再宣称 SAS的主要目标是穷途末路的并行SCSI,但明眼人不难看出,绝大多数服务器内部并不需要这么强大的存储互连功能,如果并行SCSI的带宽还能提升,它们也还会接着用。从设计目标上来看,SAS有足够的能力胜任磁盘阵列内部的存储互连,其对SATA驱动器的天然兼容性是FC-AL所不具备的,在总体成本上更占优势。不过,SAS的发起者们多数已在基于FC-AL驱动器的市场上有着相当稳固的地位,加之纸面上的指标在变为现实之前不具备说服力。所以,从服务器市场替代并行SCSI开始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