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黄武雄教授的《学校在窗外》时,我总是不由得联系起自己实际的教学工作,强烈的共鸣使我常常陷入沉思而无法将阅读继续下去。黄教授经过严谨的分析指出,学校的教育应该做而且只做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世界,发展抽象能力。借助套装知识实施教育已经成为文明社会的必然选择,诸多现实的问题需要面对,我只能关注在现行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但也求极力摆脱存在的制约,带领着学生将课外以实践为主线的自学进行到底。这样的思路是明确的,而贯彻这一路线的具体行动策略也跃然在脑中出现,那就是——提前体验。
学与习,实则是理论与实践,知与行关系的处理,不是简单的孰前孰后,也没有孰轻孰重的选择,而是需要将它们有机融合,相互协调。习而学、CDIO在宏观和微观上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有效的实践。作为基层的教师和学生,利用好当前可以得到的条件,主动地安排好实践学习,带来的必将是超额的回报。这是基于独立面对而采取的现实的选择。实践的最终目标自然需要仰视才能看见,这需要深度的实践获得。而在当下,在起步学习中处处碰壁,不妨就以浅层的实践做起,用提前体验扫除一道道进入学习正轨的障碍。
目前,大学的工程学科的教学环节一般由讲课、作业、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构成。在教学模式方面,重视先讲后练,或者可以称为先学后习,讲究用理论指导实践,是先抽象后经验的一个过程。这样做从社会文明传承角度是有道理的:先吸收先人成果,再追求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但是这并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抽象知识和个体经验之间存在的血肉联系,对不同学习者,会因为他之前的直接体验不同,对相同的抽象表述产生不同的印象。最让人恐惧的是,在过度的抽象的灌输中,青少年的好奇心、创造性被扼杀,最后的结果是:(1)理论学习效果差;(2)实践能力没法提。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所以,当前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都有毛病,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这是对学校教育的判断,也是对于学生个人学习的判断。谈到改变,总是想着下一方猛药了事,但治好了这个病再患上那个病似乎总是必然的。在涉及如此多的环节,涉及如此多人改变的事,还是不要多去指望,可以立即着手做的事是,在个人的学习中,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务实地结合起来。近几年我在理论教学中,帮助学生设计好同步实践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而我更看重的,是让学生也具备自主地设计同步实践的能力。这其中最具效力的实践,是引入“提前体验”。
前述在各门课程中安排的实验,以及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环节,用的是一种“后置体验”的思路,原理是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其教学模式就是先学理论再进行实践,即采用“理论学习→实践;理论学习→实践;……”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理想的结果是学生能不断体会到“原来书上讲的、老师说的,就是这么回事”。这种实践擅长于验证性的实践,等到需要加入设计性的成分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说到在自主性学习中实施,遇到的障碍可能更多。
增加了“提前体验”成分的学习模式是“提前体验→理论学习→实践深化;提前体验→理论学习→实践深化;……”理论学习是我们以套装知识实施教育和学习的核心,但无疑,提前体验使理论学习真正地成为了核心。由于有了提前体验中的感受(尽管可能很模糊),理论学习中思维就有可能发散开来,一定程度上破解目前很多老师在理论教学中“深不得”的苦恼。如果能在“实践深化”与下一步的“提前体验”之间的持续性上做些文章,中间的分号“;”变为箭头“→”,将前一段的实践深化,直接就成为后一段的提前体验,这将如同西班牙国家足球队的传球一般,那是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感觉。
提前体验可以分作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体现在一门课程内。课程是学校里传授套装知识的基本单元,不少老师讲课的一个好风格是先讲问题,再引出理论。提前体验可以更前、更深一步:提前让学生试水问题,这样印象更深一些。提前试水的形式可以是:提出新问题,学生可以用老方法解决,等到学了新方法,将更加明确新方法的价值和意义;提前将理论所涉及的内容编排成应用题试做,到上课时,学生至少对问题背景是熟悉的;提前观察实际的模型或案例,如一些涉及产品结构、机械传动过程等有形的知识,以及用于工程组织等形成的文字材料,计算机类专业的好案例可以来源于开源项目;我的实践中,常把后面要讲的例题或应用,简化后作为习题由学生提前完成。题目需要适当修改,学生在前面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完成,但留下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学生能在先期的实践中发现旧方法的局限,当在课堂上再次提起这个问题及局限时,在共鸣中产生好的学习效果。额外的回报是,问题涉及的背景知识已经在提前体验的环节中解决,课堂可以直接进入问题和理论结合的核心部分,节约了宝贵的课时。
第二个层次体现在课程之间。在前续课程中将后继课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最好能尝试一些简单的解决办法。如果条件不具备,至少通过提前体验,清楚了问题本身。例如在程序设计课程中体验了简单的链表处理,将对学习数据结构产生利好一般,这种提前体验对于专业基础课而言显得更加重要。提前体验使前续课程和后继课程之间,建立起了有机的联系,产生良好的交互效果。这样的思路可以拓展到学生的主动性自学和自主性自学当中,使课外的自学也更加有效。
对计算机相关学科而言,无论硬件领域,还是软件领域,比其他的工程学科都更为抽象。软件是无形的,硬件尽管有形,但核心的器件都太小了,肉眼无法观察。尽管如此,提前体验也还是有法可用的,只要有了程序设计的基础,很多课程中涉及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动手做”而达到提前体验的目的。例如,理解操作系统中的调度,提前做一个交通灯的模拟程序;学习编译系统,先做一个简单的文本分析程序;学习单片机,先做一个纯软件的跑马灯模拟程序……即使对于最基础的程序设计,也总是可以找出一个“体验→学习”的序列进行安排。学生在不知所以然的情况下,“照猫画虎”地解决了一个问题,在随后的课堂讲解中,引导学生发现之前的方法在数据表示以及算法方面存在的局限,然后再利用更好的方法解决。只要经过几周的适应,学生将收获学习的兴趣,不断地往前走一走完成提前体验,直至在学习中形成主动。
关于提前体验的做法,我更多地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叙述。确实,这需要在对知识体系有一定认识的前提下才可以做到的,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大学生不容易做到。但是,我也还是希望同学们有这样的意识,一旦发现能够实施这种思路学习的机会,勇敢地先行一步,必定使进步空间倍增。站在自主性学习的角度讲,要发现和塑造的教师就是你自己。做自己最好的老师,你懂得。
本文来源:《逆袭大学——传给IT学子正能量》一审过后,要压缩篇幅,将整理过的文字登在些处共享。
==================== 迂者 贺利坚 CSDN博客专栏=================
|== IT学子成长指导专栏 专栏文章分类目录(不定期更新) ==|
|== C++ 课堂在线专栏 贺利坚课程教学链接(分课程年级) ==|
======== 为IT菜鸟起飞铺跑道,和学生一起享受快乐和激情的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