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关于调查报告问题的第二次响应张恂之文

引言

前天看到了张恂先生的回复,本来当天就想回复,可是下午一忙,就忙过了时间,昨天有时一天,今天才有空儿,想起这是必须回复的,所以,赶快写下来,免得再拖延。

文章来源

报告原始文章

中国软件开发工具应用状况分析 2007-01-29 http://tech.it168.com/m/p/2007-01-29/200701290911953.shtml

中国软件质量管理和测试工具的应用状况分析 2007-01-30 http://tech.it168.com/m/p/2007-01-30/200701300922046.shtml

中国软件项目开发管理体系建立状况分析 2007-1-23 http://tech.it168.com/m/a/2007-01-23/200701230933790.shtml

blog上的全文连接:http://blog.csdn.net/qingrun/archive/2007/03/26/1541890.aspx

 

张恂 先生的评论文章

原文连接

http://www.zhangxun.com/_templates/tmpl_AddComment.aspx?sname=news&id=35

CSDN 软件工程大大大版主青润的《中国软件工程技术应用调查报告》

第二篇响应

http://www.zhangxun.com/showdoc.aspx?sname=QingRunReport

评青润的《中国软件工程技术应用调查报告》

 

图片镜像(熊节收藏)

http://www.flickr.com/photo_zoom.gne?id=441650572&size=l

 

熊节的回应

http://blog.csdn.net/gigix/archive/2007/04/01/1548368.aspx

这是个什么硕士?

 

我的第一篇回复

[软件工程]关于调查报告的响应和看到张恂先生的批评

http://blog.csdn.net/qingrun/archive/2007/04/07/1555182.aspx

 

文章响应

第一观点

张恂先生的这篇回复给我一种避重就轻的感觉,说实话,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样,这和他2002年撰写的《驳uml三大硬伤》那篇文章有很大的差别,不过,也可能我不是高展,不是研究员,张先生可能认为对于我,她还不需要进行那么详细的反驳。

我在我的前一篇文章(http://blog.csdn.net/qingrun/archive/2007/04/07/1555182.aspx)中对张先生的观点是一一响应的,希望张先生如果认为时间允许,至少回答我前面那篇文字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第三条,第五条,第七条和第九条的内容。这四条内容张先生都没有给与正面回答,不知道是避让,还是其他原因,或者感觉我的文字力度不够,或者我这个人水平太低不屑于回答,如果是因为水平太低,您不屑于回来,我也希望您能提一下,我好自己去反省我的水平问题。

 

对张先生新评论三个目的的回答

第一、   我没有说您的是优秀空间,我只是认为您曾经的文字让我受益匪浅,至于是不是优秀空间,可能要让大众来评价。我只能说,我认为您的不少文字是很有价值也很有水平的。

相信张先生不会因为这个说我如何如何吧,呵呵。

第二、   报告中的错误

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您所说的报告的低水平的具体体现。因为只看到了您的:瞎扯,胡扯,低水平,什么逻辑,等等这样的字眼。关于对RUP的认同,我明白张先生的意思,这里我会在后面阐述我的观点。我还是希望张先生把低水平的问题能够表述清楚,好让所有的同道都能够明白您的实际意思,而不要吝于笔墨而语焉不清,让人窃窃。

第三、   劝退

CSDN注册用户150万这是没问题的,但是,谁都知道,网站上经常有一个人多个马甲的问题(虽然我只有这一个账号,但我知道很多人都有多个马甲),所以,CSDN的实际用户数量据我估计在100万以上应该是差不多的。

至于我是否需要退休,我也考虑过很久,不过,还好只是版主,而不是什么国家权威或者某个政府高官的位置,不会让别人感到拿着工资不干活(因为CSDN是不提供版主工资的,所有的版主都是义务的)。另外,我始终不认为版主应该是技术水平最强的人,版主应该是一个管理和协调的角色,所以,我觉得在我或者CSDN没有找到合适的软工/管理板块的管理者之前,可能我还是需要继续留下来,为这里的朋友做些秩序维护的工作。

 

我的RUP观点

这里,我同意张先生的半句话:RUP是一个丰富而灵活的过程框架。

关于RUP是不是一个重量级过程,我觉得可以考虑从国内外的相关资料上进行分析和对比,我也同意可以从RUP进行裁减,这样就可以获取到适应各种项目的相对简单的过程模型来应用于项目。不过,即使是Rational的咨询师也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把RUP如何裁减搞清楚(2001年我遇到的几个Rational的咨询人员就是这种水平)。

记得有人曾经问过我的那本书和RUP是什么关系,我的回答是: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关系,我可以说,我那本书上的方法论是RUP中开发方法的最简版本。

张先生如果有时间可以翻翻看,给我一些指导。您就不需要买了,如果有兴趣,给我留个地址,我会给您寄一本我的书,以表示我对您的敬意。虽然写书没有赚到钱,甚至比写文章的钱还少很多,不过,这点邮费我还是出得起的。

为什么说是方法论,这里有一个原因,我认为过程论的东西很难成书,因为需要覆盖的内容太对,需要考虑的内容也太多,其变化可能比世界上需求变化最多的项目还要多出几个数量级。所以,在我的培训中,我一再强调,书上介绍的是方法论,培训的过程中讲述的是过程论观点,这样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全程建模过程。或者说,我的这两个部分结合起来也算是RUP的一个简化版本。

不过,从RUPIvar后来提出的UP乃至UD的过程来看,Ivar也认为过程中的方法会随着项目的不同而改变,其中更能够让大家得到认同的其实是这基础的思想而不是具体的方法学,所以,他从UP走向了UD(我觉得如果真的要提过程方法的大家族,不如把UP修改成UD来提,似乎更为恰当,虽然UD之后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也有了一些偏差和偏激,但那毕竟不是这个层面的问题了)。但是,从后来的AOSD一书中,说实话,我没有看到太多的新颖的东西,相反大都是RUP或者说IvarRational期间已经完成的工作。Ivar对这本AOSD的介绍也和那位第二作者黄博士的介绍不一样,同一时间内(就在05年同一个会议现场,两个人前后间隔十多分钟的表述中就存在这样的大差异)我听到的是一种各自强调自己贡献度的说法。为此,我曾经为Ivar担心过(担心的内容这里就不说了,2005年底曾经留下过录音,我说过是要在三五年后发布那段录音的,因为我也想验证一下我的观点和预测看法)。

多余的话不说了,另外,我文中的部分文字张先生并没有仔细阅读,所以,张先生认为我的文字是胡扯,我不知道是他没有看到,还是我的文字水平有问题。例如:“完全采用RUP的过程框架进行开发在中国国内是不太现实的”,这句话表达的是基于目前国内软件工程领域的实践状况,以及人们的认识程度而产生的,并不是我凭空捏造的或者我的实践有较大的问题或者严重的错误。

在国内的企业中,我不知道张先生咨询服务过的企业都是些什么规模的,也许是我遇人不殊,总是遇到那些不讲理的企业或者时间紧迫但客户还算讲理的项目,在我的实践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是紧紧张张的进行,不断的应对变化,大量的裁减掉辅助过程和质量控制过程,匆匆忙忙的交付,慌慌张张的修改。

而由于Rational公司,目前的IBM的强大影响力,你在客户那里如果说你裁减RUP,人家会是什么看法?可能张先生有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可以做到,而我们提出来,则往往要受到别人的侧目。而更多的人是听到RUP就直接摇头,而不再继续听你任何解释的——不知道这类情况张先生是否遇到过。

不过,关于RUP过程的观点,其实在国外也是有争议的,所以,什么是主流的问题,我觉得都还值得商榷。尤其是XP粉丝们更是将RUP作为敌对的对象来看待,他们的言语中RUP就只能是重型的过程。

这里还应该提到的是,RUP中并没有告诉大家如何进行裁减,所以,很多人知道RUP而不知道如何用,更不知道该如何裁减,于是大家只能按部就班的招办RUP的所有过程和建议,这时候,后果是什么样子的,相信张先生也明白。有人说只有Rational的人才知道如何用——这句话曾经被我怀疑过!但是,在国内,知道如何裁减使用RUP的人的确不多,所以,在国内,RUP往往是被生搬硬套直接作用于用户的开发过程中了。

 

新的问题

在张先生新的响应中,我看到仍然罗列了那一堆内容:

他遇到的究竟是什么问题呢?为什么会让他得出有关 RUP 的错误结论呢?解释如下:

“而XP的过程由于其先天的特征,要求企业内必须有技术水平绝对高的架构师的存在,而从中国的软件开发历程来看,中国国内目前还没有开发经验20年以上的软件技术人员存在,加上软件技术本身的变革和飞跃,基本上可以认为国内目前还没有真正培养出自己的软件架构师的时间,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完全的XP实施就是不现实的事情,但是部分的采用XP框架进行实施是有其应用环境的。”—— 瞎扯

“调查显示,国内的开发者有76.8%的人的工作内容中涉及到项目管理工作,而只有23.2%的人不涉及到项目管理工作。图表 6 开发者在工作涉及项目管理工作的状况”—— 又一项离奇的数据

Rational两个工具居然占有了百分之三十左右的比例,这说明白盒测试方面其他公司所开发的工具的确是相对较弱的。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不同,其技术难度和复杂度都要比黑盒测试要高很多。可以这样说,有能力开发白盒测试工具的厂商肯定能够推出自己的黑盒测试工具,而相反,则很难。”—— 什么逻辑?

“我们可以看到有接近40%的开发者和开发团队没有使用过自动测试工具,这并不是很令人惊讶的事情,但是却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开发者和开发团队没有听说过自动测试工具,这就很惊人了。没有用过,可能是因为自己周边没有人会使用,或者地域偏僻,或者没有学习到,但没有听说过,这个差别就说明中国国内软件企业和开发者在测试领域缺乏认知程度,同样的比例数在白盒测试上也是存在的。”—— 这让我怀疑样本数据的有效性

... 用自动化测试工具进行测试的只有29.2%。图表 20 开发者团队采用的软件测试方式的分布状况”—— 前面提到“采用 XP 框架的”占 43%,而用自动化测试工具的只有 30%,那么请问,这中间的 13% 算什么?会用 XP,却不会用自动化测试工具(如 xUnit)?显然这次调查的样本是有问题的,调查的组织和问题设置好像也存在缺陷。

“看出国内还有40%(这个40%的比例可以从后续的几张图表中得到数据支持)以上的企业和组织根本没有认同测试,他们仍然处在最原始的软件开发状态下生存着。”—— 我看这 40% (数量惊人)的原始人类,不但是傻冒,而且是赌徒,他们不是再做软件,而是在耍软件,真是酷毙 le

 “每小时构建的2.1%与前面的完全采用迭代化开发的6.4%的比例是何其得接近,但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软件业规范化的希望。而从52.6%的每周构建和25.2%的每天构建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担忧和国内软件开发状态的混乱”—— 6% 2% 3 倍,近乎 300%,怎么叫“何其得接近”?

这些内容,张先生都没有在我响应回复后给出任何内容解释,这让我感觉是否是他没有时间呢,还是没有看到我的回复信息呢?

 

后续

我支持理性的对话,反对无知的谩骂,所以,我从来对骂人的话不留情面,哪怕他是CSDN的员工也同样被我处理过。

中国软件业的发展需要多种思维的并存,需要大家理性地对待,客观的讨论和提升。

说实话,自从2002年以后,很少写过这样的对抗性文字了,虽然张先生的第一篇让我很吃惊(因为我感觉其中部分文字属于非理性的表达方式的体现),出于对他的尊敬,我还是希望大家都能够客观理性的讨论,毕竟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时生存在同一片国土上,出于对国家和民族软件产业的期望,我们需要竞争更需要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国外的同行获得同样的竞争机会和机遇,否则,只能永远留存在国外同行的阴影下,永远也难以发展起来。

张恂先生不知道是否有合作的朋友,但是,从他的网站上的介绍看来,好像大都是一个人在做事情,个人以为,人不是独立的,所以“独立软件工程咨询顾问”和软件行业存在着不相容的地方,因为现在的软件已经全部都必须强调合作,而不是所谓的越来越强调合作的问题了,所有的软件和产品中,从过程到方法上都需要合作与分工,现在绝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了。

我一直认为潘加宇和张恂,你们两人在国内属于uml方面的元老级人物,可是,潘加宇的做法就要和缓很多,在语态上也比较温和,张恂先生有着技术人员先天的强烈个性,这点上我们很相似,但是,在合作与配合上,似乎却要差出很多,当然,这也许是我们之间相隔千里,从来没有合作和接触过的缘故。

另外,从中国传统的礼教和文化上看,温和相待,谦虚谨慎为学问之本,张扬不羁的个性往往受到冲击,诸如三国的祢衡也就因为这个得罪了曹操,虽然身为大学问家,最后却不得善果。我也曾经因为一些文字得罪过一些人,甚至曾经因此而受到威胁,不过,已经时过境迁,虽然个性难改,但是,却也知道歉谨求学,孜孜以为之上,自夸为最大、专业、第一,都不如听听他人的评述,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

致以此文,希望张恂先生能够给我前面疑问的相应补充,另外,希望有机会能够当面请教一二。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框架,项目管理,测试,咨询,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