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算机的学习

我有段时间疯狂使用各类笔记软件,相信什么云记忆,第二大脑之类的说法。后来发现,没啥意义。记多了根本看不完,你在当时没时间看的,过后更没时间看。笔记唯一剩下的作用就是检索,但是你没看过的内容,你又怎么知道要检索啥呢?而且,自己维护的资料库,怎么也没办法跟google的检索比。善用google的搜索规则,比浪费时间剪藏保存一大堆网页有效得多。

其实滥用或者过分依赖这些笔记软件,最大的坏处是产生了知识增长的错觉。剪藏一篇机器学习的长文,就以为自己的知识增长了,其实只扫了一眼前言。 下载了一系列新框架的开发教程,三分钟热度把开发环境搭建完,跟着第一章跑了个hello world就弃坑了,但还是在欺骗自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最不济那些教程已经被我收到硬盘里了,要用的时候再翻出来学嘛。而且,这种廉价的获得知识的错觉,带来的成就感比真的花时间去学习还要强,甚至会形成“要开工了->先了解下业界动态,去各大论坛微博逛一圈->哇,又有这么多新教程/技巧/开源库,看不过来,先保存到笔记软件 -> 啊,不知不觉居然花了一个小时,不过我又不是打游戏看电影,是在收集知识,对自己还是有帮助的,不算虚度时光吧 -> 继续开工,嗯?这个问题好像看到过更好的解决办法,要不要试着优化下?算了算了,反正办法在笔记里存着,以后有时间再重构吧 ->..."
那几个月里我一直就陷在这样的循环里,同时还沾沾自喜于自己的“努力”而不自觉。直到某天,有个面试者坐到我面前时,我惊讶于他面谈时对各类业界动态新框架新技术口若悬河,但是实际的笔试题目却做得惨不忍睹,有些基础概念题都直接留白。我试探性地问了下原因,结果他特别诚恳地看着我说,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存在他包里的笔记本电脑里,只要他想,分分钟就能搜出来。
当时我下意识地反问了一句:“那谁不会啊?”
说完我自己都惊了一下。
那天之后,我很少再去碰那些笔记软件了。第二大脑什么的都是骗人的,在我得老年痴呆之前,应该不会特别依赖它们。曾经我一个月要从各大技术论坛微博twitter上收集几十篇教程,上百篇技术长文,真正看完的,不到五篇。之后我发现,把产生这些知识的源头掐掉,统统加到127.0.0.1里去,节省下的时间认认真真读几本经典纸质书,跟着官方文档走一遍教程,不收集,多动手多思考,技术长进比之前快得多。实际做项目的时候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直接开google去搜呗。根本没必要去浪费时间维护一个私人的知识库。
在人类数千年漫长的文明史中,收藏本来是一件相当奢侈,大量耗费金钱、时间、精力的事情。但到了互联网的时代,这一切被简化成了点点鼠标就能完成的美事。或许因为盗版盛行的原因,它几乎已经是免费的,但它对于个体时间精力的耗费,却始终没有变化。而且,躺在硬盘里的资源们,就像王阳明的花一样,你未看它时,它与你同归于寂,一点关系都没有。
《银河英雄传说》里杨威利说过一句名言:“如果你不记得了,那说明它不重要。” 或许可以再补充一句,“如果你看不完,那就没必要看完。” 大概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与所有现在或曾经的互联网资源收集成瘾症患者共勉。
这种情况和刷知乎是一样的。
总结下来,做的都是:吸收信息。 要想利用好这些东西,关键在于:创造有价值的信息。
写博客是一种创造,在stackover flow上回答问题也是创造,在社区里贡献代码也是创造。只要有网络,有google,获取信息从来都不是事儿。还是得要创造才行。

有时候收藏是因为看到了潜在的有价值信息,也就是好的东西但现在不用,google 未必能找到这个好的资源;还有的时候收藏是为了当工具书一样随时查看。我习惯用 Chrome 书签,下次找时直接在地址栏输入一两个字母即可。对收藏的滥用确实会导致『学到了』的假象,这个得警惕。我以前对那些笔试考知识的认识就是『有什么好考的,google 一下马上出来』或者『我印象笔记里就有,只是时间长记不清了』,还有就是考某些技能的,『这有什么难的,找个教程看一下就会了』。现在觉得,记忆是有助于理解的,该记的东西还是要记,该学的东西还是要学,不能什么都用的时候再 google。

曾经我也这样纠结过,但现在觉得没必要,总的来说,你收藏和记录的资料多,你大脑里记不住,什么用都没有。所以我现在就是用大脑记,尽量一次性就记住他,记不住也没关系,定期的写一些博客总结比收藏资料好多了,很多资料教程我都是看完后就删除了的,放哪只会占你空间并且让你有一种已经拥有很多知识的错觉,和你自身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不要想着在看一遍,一般教程都是看完一遍就再也不会看了,没事多敲一下代码比什么都重要,知识再多,收藏的再多,不是自己的一点用也没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博客,计算机,软件,印象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