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Apache MINA开发网络应用时需要使用一个过滤器来实现数据的编解码,因为在网络传输的数据都是二进制数据(byte),而你在程序中面向的是JAVA 对象,这就需要你实现在发送数据时将JAVA 对象编码二进制数据,而接收数据时将二进制数据解码为JAVA 对象。
Mina 中的协议编解码器通过过滤器ProtocolCodecFilter 构造,这个过滤器的构造方法需要一个ProtocolCodecFactory。
ProtocolCodecFactory 中有如下两个方法:
public interfaceProtocolCodecFactory {
ProtocolEncodergetEncoder(IoSession session) throws Exception;
ProtocolDecodergetDecoder(IoSession session) throws Exception;
}
因此,构建一个ProtocolCodecFactory 需要ProtocolEncoder、ProtocolDecoder 两个实例。
Mina 自带了几个编解码器工厂:TextLineCodecFactory 编解码器工厂来对字符串进行编解码处理。ObjectSerializationCodecFactory,一个Java对象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方法。PrefixedStringCodecFactory对使用固定长度作为前缀的字符串进行编解码处理。DemuxingProtocolCodecFactory,一个复合的编解码工厂可以包含多个消息编解码处理器。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业务规则不同可能会自定义编解码。也就是根据Server 端和Client 端约定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定义二进制数据与JAVA对象之间是如何转换的。实现的过程是先定义好协议对象,然后实现编码器(需继承适配器ProtocolEncoderAdapter),实行解码器(需继承CumulativeProtocolDecoder),最后是定义编解码工厂用来封装编码器和解码器。对于如何实现,在官网上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实现例子http://mina.apache.org/tutorial-on-protocolcodecfilter-for-mina-2x.html。也有朋友将其翻译成中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f624f0100l1e1.html。
下面总结我在使用时出现的几个问题:
1) 对变长的数据处理,一般是在包头定义好包体的长度,根据定义好的长度来取数据。可按下述方法取:
in.mark();
if (bodyLen> in.remaining()) {
in.reset();
return false;
}else {
String szUserId = in.getString(64,charset.newDecoder());
message.setSzUserId(szUserId);
}
2) 无符号的长整型字段,4个字节
longulSequence = in.getUnsignedInt();
3) JAVA对象转为二进制时,不足位补0。每个字段都要设置长度不然下一字段会跟在后面。
buffer.putString(message.getSzUserId(), 64,charset.newEncoder());
buffer.putString(message.getSzUserName(), 20,charset.newEncoder());
这样userid如果不足64位的会用\0补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