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信息

院士信息

 

院士简介
 

 

http://www.cae.cn/experts/index.jsp?subCid1=bygen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

http://www.casad.ac.cn/yslt.asp 中国科学院

 

首先院士不是学位称呼,我国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有院士这个称呼院士,他是经过两院的评选出来的在某个领域有深入研究或造诣很深的科学家。

院士在中国,原来成为学部委员,就是在某一领域内的资深专家。现在的院士评选需要提名,提名资格一般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以上;需要经过大概三轮评选才能成文院士。

院士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截至目前,中科院有院士676位。2003年增选了58位院士,他们的平均年龄是自1991年院士增选工作制度化以来最低的一次,年龄最小者37岁。

中科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每次增选,先要推荐院士候选人,然后进行学部评审和选举。

推荐候选人有院士推荐和归口初选部门推荐两个途径,不受理本人申请。

每位院士最多推荐2名候选人。2003年增选时,要求65岁以上的候选人需有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学部与被推荐人相同方为有效。

学部评审要进行两轮,第一轮评审产生初步候选人,第二轮评审产生正式候选人。从2003年起,第一轮评审全部采用通信评审。评审院士们通过阅读被推荐人的有关材料,独立判断,行使选举权利。

然后就是选举,由各学部常委会组织本学部院士对本学部的正式候选人进行无记名投票,获得赞同票超过投票人半数的候选人,按本学部应增选名额,根据获得赞同票数依次入选,满额为止。如遇有获得赞同票数相同而超过增选名额时,则对票数相同者再投票表决,以增选名额为限,取票数多者入选。

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2003年新当选的院士包括两名女性,她们是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的刘志红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血研所的陈赛娟。新院士平均年龄62岁,60岁以下的占35%,50岁以下的占9%,其中年龄最小的44岁,他们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欧进萍和南京军区总医院的刘志红。至此,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总人数达到663名,其中女性36名,平均年龄为696岁。

 

杨芙清

 

    杨芙清教授,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软件学院理事长、名誉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 IEEE Fellow,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院(中国)高级顾问,《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电子学报》副主编,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195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1957-1959年在前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和莫斯科大学数力系学习,1962-1964年任前苏联杜勃纳联合核子物理所计算中心中国专家。
      
几十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其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系统软件、软件工程基础理论和软件工程环境、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等方面。她对程序自动化的早期研究成果,被西方杂志称为是"程序自动化研究早期的优秀工作"70年代中后期,开展系统软件研究,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我国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多道操作系统,具有首创性和开拓性;80年代以来,在国内首先倡导开展软件结构与工具、软件设计技术等软件工程基础研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一直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项目)青鸟工程的研究开发工作,在大型软件工程开发环境、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及系统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促进了我国软件产业基础建设,对软件产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技术支持;承担了多项863高技术课题研究工作,在软件复用和软件构件技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重要成果。
    1984
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出百余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发表论文90余篇,著作7部。
    
多次获得各种荣誉称号和奖励,包括: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十余项国家及部委级的奖励,全?quot;三八"红旗手,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突出贡献先进个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潘文渊研究杰出奖等。

 

王选简介

个人简历

    王选( 1937-2006 ),男,汉族,江苏无锡人, 1937 2 月生于上海,少年时代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学校。 195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留校后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工作。历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所长、所长,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1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 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4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4 年后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首席科技顾问,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总体战略顾问专家组成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促进会理事长,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发明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名誉会长。 1995 年后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2003 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他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选院士是著名的计算机应用专家,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 1958 年参与北大自行开发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研制工作。 1961 年,他开始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探索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1964 年承担了国内较早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 DJS21 机的 ALGOL60 编译系统的研制。 1975 年开始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以后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究开发,跨越当时日本的光机式二代机和欧美的阴极射线管式三代机阶段,开创性地研制当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印刷的特点和难点,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参数)描述笔划特性的方法,获一项欧洲专利和八项中国专利。这些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取消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推动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的发展。 
   
此后,他又相继提出并领导研制了大屏幕中文报纸编排系统、彩色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远程传版技术和新闻采编流程管理系统等 , 这些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得到迅速推广应用,使中国报业技术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最前列,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成就。王选院士因此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首届毕昇奖,首届中国专利金奖,陈嘉庚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美洲华人工程师学会成就奖。 2002 年初,鉴于王选教授在科技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国务院隆重授予他 2001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5 年,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设立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这是目前我国媒体行业(包括通讯社、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媒体等)唯一经国家批准的跨媒体的科学技术奖项。

 

 

孙仲秀

孙仲秀(1936   
   
中国计算 机专家 。 中国科 学院院士 。 原籍 浙江余杭,1936 1222日生于江苏南京 。1957 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历任南京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等职 。1974年后主持研制了中国国产系列计算机DJS200系列的 DJS200XT1 DJS200XT1P 等操作系统 。从1979年起开始对分布式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进行了研究 。1982年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ZCZ分布式微型计算机系统 。研究和开发了多个实用的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如分布式单板机系统和ZH分布式微型计算机系统,在国内首次应用于农业机械测试数据的实时处理等方面。研制了南京市政府局部网络系统和南京汽车制造厂的分布式企业管理系统,为中国中小城市和中小型企业采用分布式系统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自动化提供了实践经验。在研制和开发系统的过程中还主持研制了多个分布式系统软件,如在分布式程序设计语言方面提出和实现了CSM3种语言,在分布式操作系统方面设计和实现了ZCZOSZGL等操作系统

 

陈火旺

陈火旺 (1936.2.5-- )  计算机软件专家。福建省安溪县人。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在国内率先实现计算机符号宏汇编器。70年代初主持全国Fortran编译程序会战,设计成功我国第一个Fortran编译系统。1979~1983年任银河-I巨型计算机软件总负责人,负责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直接主持向量语言的设计、编译方案的制定和向量识别算法的研究与审定,银河-1984年中央军委国防科技成果特等奖。1987年起主持面向对象集成化开发环境研制,建造了国内首例面向对象环境;1989年起领导并主持非单调推理系统研究,把PROLOG从单调发展到非单调。这两项目分别获1991年、1993年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领导完成的英汉机器翻译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编(译)著4部,发表论文60余篇。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三立  

 李三立  (1935.8.24-- )  计算机专家。上海人。1955清华大学毕业。1960获前苏联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清 华大学 教授,兼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曾任国家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审组召集人,IEEE中国分部主席(95/96)。1956年起从事计算机,曾负责研制过我国电子管、晶体管、LSIVLSI四代计算机,其中的724机是70年代我国各大学中用于国家尖端科技的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用于加工重要部件的光栅数控计算机102机,使精密加工效率提高几十倍,有很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使我国在该领域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80年代以来,作为我国首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在微机体系结构、局部网络、RISC和指令级并行处理研究领域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负责研制的超级计算机中,有两台都进入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深超-21C”2003146位)和自强3000”2004126位)。他发表著译作12本和论文100多篇。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左宁

陈左宁简介

 

 

陈左宁   陈左宁(女) (1957.10.23-)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专家。北京市人。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学术造诣深,技术精湛,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很强的攻坚能力。长期致力于计算机系统软件和体系结构的研究和开发,参加或参与主持了多台国产高端计算机的研制,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我国高端计算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她提出并主持制定了多台不同体系结构的国产高端计算机软件总体方案。在操作系统的研制中,参与主持设计了第一个与国际工业标准兼容的国产并行操作系统,对并行操作系统的理论与实现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创造性地提出并实现"多虚空间多重映射"的分布式操作系统结构,成功地解决了可伸缩性与效率这对分布式操作系统的主要矛盾;提出并实现了大规模计算机系统级容错的思想,成功解决了巨型机的可用性问题。1992年获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并获中国科协"求是奖"2001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你可能感兴趣的:(院士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