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ECG的测量,有三种方法:
1 节律分析 用于危重病人的长时间强制观察。只用一个或者2个ECG导联来监视或记录心脏节律,这种方法称为节律分析。
这种测试方法,主要用于监护式导联系统,因此,不采用标准导联,而是采用典型的双导联,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识别每次心跳,并进行节律分析,所以ECG配置应该以较大的R波为原则,这样可以保证心跳探测时有较高的信噪比。II导联对许多病人来讲峰值较大,不同电极的第二导联作为备份,以防止导联脱落等问题。
2 VCG 使用不同的体表电位作为三维心电激励向量模型的输入,称为向量心电图VCG的心脏激烈模型。
向量心电图在国际上最通用。采用x y z 空间坐标系。
3 标准12导联,此方法主要在病房进行,有12个ECG导联的电位差用于记录病人体表电位。该导联系统下,ECG信号带宽是0.05~100Hz,
用于监测的ecg信号,带宽在0.5~50Hz内,对于心律失常波形,只要求大致了解,不需要连接波形的细节。
用于心率测试的ecg信号,该信号要求信噪比最大,可让QRS复波通过,抑制P T波。导致ECG失真,无实际意义。
500Hz,用于测量晚电位,ecg 接在QRS波后的一些小的高频波。
ecg信号峰值大约为1mv,为了达到1V的峰值,放大器增益约为1000.
导联系统有:
该导联系统,是1903年Einthoven创立,有三个导联I II III,1913年又提出等边三角形学说,沿用至今。直到20世纪40年代建立单极导联之前,只有这一种导联系统。
I导联 右臂RA连接负极和左臂RL连接正极之间
II导联 左下肢LL连接正极,右上肢连接负极
III导联 左下肢LL连接正极,左上肢连接负极
这三个导联,根据Kirchhoff电压定理,可以由其中两个计算出第三个。
1934年Wilson在Lewis研究的基础上,根据Kirchhoff电流定理,引入了中心电端的概念,创设单极导联。1942年,Goldberger修改了单极肢体导联负输入端,将RLF三段组成的中心电端,改为两端组成的参比系RL,LF,FR,消除了探查电极信号自身的共模抑制比而得以放大。结果是记录图形波幅增大50%,因此称为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
aVR导联: 探查电极置于右手腕内侧,中心电端与左手腕和左下肢相连接
aVL导联: 探查电极置于左手腕内侧,中心电端与右手腕和左下肢相连接
aVF导联: 探查电极置于左下肢,中心电端与左,右手腕相连接。
胸导联也是一种单极导联,将探查电极放置在胸前的一定部位,这就是单极胸导联。
当用的几个胸导联V1~V6,其中V1~V2导联,面对右室壁,V5和V6导联面对左室壁,V3和V4介于两者之间。
1954年美国心脏学会AHA推荐,统一使用12导联(I II II aVR aVF aVL V1~V6)称为常规导联。
导联轴和六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