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描述软件项目,代码大全2介绍了这种方法。这个方法不知道起源何处,不过的确在我们软件工程师的生活中处处可见。
我一个朋友就跟我说过,他的老板太急了,好的软件就像种庄稼一样,要耐心的等它长出来,需要时间,需要呵护。他是个总是挑战自己不熟悉领域的人,总是试图完全自己做而不依赖于其他开源软件的研发人才。所以他的情况比较特别。看上去是每次做一点的种庄稼的隐喻,其实也包含了不少 写作隐喻的特点,扔掉重写。
代码大全中描述写作隐喻的这种方式就是代价高昂。而看天吃饭,小步尝试的种地做法,又让老板对进度无法预期而忍无可忍。所以,可想而知,采用这种方式的研发人员背负着很大的精神压力,即便做成了,也在大多数情况下招致抱怨。
至少在我看来,分析使用新技术开发的风险和成本,未胜先预败。然后将系统切分成不同的部分,考虑到自己的能力,团队的资源,选择一些模块完全研发,其他的重用已有的技术,哪怕将来对那些部分进行重构。有一个相似的例子,GitLab刚开始基于gitolite做权限管理,但是随着软件的不断成熟,团队能力的提僧,它们从5.0开始用自己实现的gitlab shell替代了gitolite,这次重构使得系统不再使用两个权限管理机制,代码大大简化,消除了很多隐患。
而如果要将系统切成不同的部分,也就意味这从较高的层面去架构这个系统,用分层的方式,不断的拆分出各施其职的子系统和模块。因此架构设计是必须经历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一个系统架构图,用不同的颜色标出难易度,然后选择整个团队力所能及的模块自己创新,而将暂时照顾不到的部分选择基于其他软件二次开发。
我的朋友也是反对Scrum的。他认为每个sprint都要出成果,问题是研发就是难以预测的,怎么能保证按时交付?做一般的项目可以这样。研发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但是没办法,现实点,企业运作付出成本就要回报,风险需要可控,进度也不能超出预期太多。很多时候还是一个方法学的问题,比如:
1. 用前面我的方法,定架构,就像搭建房屋一样(这是第四个隐喻),只做力所能及的自主研发,重用其他的模块。
2. 用正确的User story来引导整个产品的功能,的确会比工程师做到哪算哪儿要好。
3. 在软件开发的技术目标上,用牡蛎养殖的隐喻还是不错的,不要设计太高的目标。很多著名的软件都有其发展历程,从很挫的童年开始,逐渐成熟。经过若干次大的重构,比如Oracle。如果能够静心,经过时间的考验,不断的演化。软件就像一个生物,会进化的。
4. 开发过程中,经常容易遇到突发情况,想改变story的优先级,突然想到要新加一个任务。所有这些,都需要和团队认真商量,不能搞个人的自由主义。这其实是很多天才程序员的通病,过于骄傲,不会合作。
这样的话,sprint plan的计划比较接近团队的能力,sprint review的时候也就不会出现太多的不靠谱。这并不是说就一定不会出问题,有可能有些story在review时会被product owner拒绝,但是这就是下个sprint要吸取教训的地方:是计划不合理,还是某个技术债务导致。
经过做了上述努力,让事情的不可控因素减少,但是如果真是团队完全不熟悉的领域,牡蛎养殖是比较好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房屋建筑这种隐喻只能用来做粗粒度的架构,因为这是完全陌生的领域,做的太仔细意义并不大,反而会导致成本的浪费。就像隐喻四--建造房屋那样,把结构性支撑规划清楚,日后再决定用木地板还是地毯。
简短来说,我总是同时使用生长和建筑两个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