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Viewing Angle)
6 o'clock---下视
12 o'clock---上视
3 o'clock---右视
9 o'clock---左视
占空比(Duty)
为减少LCD上的电极数目,采用多路驱动,LCD的电压是交流波形,LCD的占空比Duty即为高出点亮的阀值电压的部分在一个周期中所占的比率。
偏压比(Bias)
LCD的驱动波形由几级电平组成,为防止对比度不均匀,在不点亮象素对应的电极上仍加有一定电压,这对降低点亮象素产生的交叉干扰和防止对比度不均匀很重要。LCD中非点亮象素(非选点)的电压有效值与点亮象素(选择点)电压有效值之比(1/n)称为偏压比。在订制液晶显示屏时,选择的驱动电压、占空比与偏压比应当与驱动器配合。
反射式 (Reflective)
反射式是指光源自液晶面板外界而来,也就是取自外界的光源,藉由光线反射来显示,此法之优点在于省电,不需要浪费光管的照明电力,且可让液晶舍去光管的装置,使之整体更清更薄,但其缺点为于光线不足之处,则必须依赖辅助光源,且其颜色表现度有限。
透射式(Transmissive)
完全利用内部之光源当作照明,是一种光源自LCD后方往前方照射的方式,相当于在液晶背部设置光管,作为显示器的光源。
半透射式(Transflective)
这算是反射式与透射式的折衷,简单地说便是当外界光源充足时可当成反射式,而外界光线不够时则利用内部之光源作为光源的补充。
EL背光源(Elextro Luminescence)
电致发光,EL层由高分子量薄片构成,分光特性好、无亮斑、薄而轻耐振抗冲击,寿命短、电压高。
LED背光源(Light Emitting Diode)
发光二极管,长寿命、不发热,单色光、调光难。 <---个人感觉发热密度应该大才对
CCFL/CCFT背光源(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ight/Tube)
冷阴极荧光灯/管,寿命长、亮度高,不能调光、驱动电压高、有一定厚度。
TN(Twisted Nematic)
扭曲向列,液晶分子的扭曲取向偏转90度。
STN(Super Twisted Nematic)
超级扭曲向列,约180~270度扭曲向列。
FSTN(Formulated STN)
薄膜补偿型STN,在底部层的下面和在顶层上面用几层补偿薄膜,来抵消一部分由超扭曲向列层引起的针对特定波长的散射和反射。
CSTN(Color STN)
FSTN加上一层彩膜,用RGB三个像素点来组成一个显示像素点。CSTN的基本显示原理和STN完全一样,因此它也继承了STN LCD所有的优缺点,响应速度慢是它的致命伤。
DSTN(Dual Laye rSuper TwistNematic)
双层超扭曲向列型,意即通过双扫描方式来扫描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屏,达到完成显示的目的。DSTN显示屏上每个像素点的亮度和对比度因不能独立控制,显示效果欠佳,但它结构简单,耗能较少,价格便宜。
TFT(Thin Film Transistor)
薄膜晶体管,意即每个液晶像素点都是由集成在像素点后面的薄膜晶体管来驱动,从而可以做到高速度、高亮度、高对比度显示屏幕信息。
VFD(Vacuum Fluorescent Display)
真空荧光显示屏,显示采用的是一种真空管,使其内的灯丝通电加热到阴极能发射电子,显示元件上覆盖着磷经过正电压加速的电子撞击后即可发光。与其他显示设备相比,VFD的基本可靠性和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且之需较低的操作电压,并提供彩色显示。
LCD接口和功能参数:
1. LCD屏接口一般分为: RSDS(50、80(50+30)PIN) ,TMDS(14+20PIN),TTL(25、31、40、41、60、70、75、80、100PIN),LVDS(14PIN、20PIN、30PIN)。目前最常见的是LVDS(30PIN)
2. LCD根据功能一般分为Monitor和TV两种:
Monitor接口一般会有:VGA,DVI,HDMI,AUDIO,DC(Power)。
1. VGA:(Video Graphics Array)国外也有叫D-sub,一般为15针,该接口支持的是模拟信号,
2. DVI:(Digtal Visual Interface)为数字接口:DVI-I(24+5)(可以同时兼容模拟和数字信号)
和DVI-D(24+1)只兼容数字信号,
3. HDMI:HDMI (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指的是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这两种接口将广泛应用于DVD播放机、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机顶盒、HDTV等设备上,它们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字图像的质量,不再需要进行模数转换。
TV接口一般有:Monitor的接口都兼容另外还有AV,S-video,色差(YPbPr),TV
1.AV: 接口具体全称为标准视频输入(RCA)接口,通常都是成对的白色的音频接口和黄色的视频接口,它通常采用RCA(俗称莲花头)进行连接,使用时只需要将带莲花头的标准AV 线缆与相应接口连接起来即可。AV接口实现了音频和视频的分离传输,这就避免了因为音/视频混合干扰而导致的图像质量下降,但由于AV 接口传输的仍然是一种亮度/色度(Y/C)混合的视频信号,仍然需要显示设备对其进行亮/ 色分离和色度解码才能成像,这种先混合再分离的过程必然会造成色彩信号的损失,色度信号和亮度信号也会有很大的机会相互干扰从而影响最终输出的图像质量。
2. S-Video: Separate Video,Separate Video 的意义就是将Video 信号分开传送,也就是在AV接口的基础上将色度信号C 和亮度信号Y进行分离,再分别以不同的通道进行传输,它出现并发展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通常采用标准的4芯(不含音效) 或者扩展的7芯( 含音效)。带S-Video接口的显卡和视频设备( 譬如模拟视频采集/ 编辑卡电视机和准专业级监视器电视卡/电视盒及视频投影设备等) 当前已经比较普遍,同AV 接口相比由于它不再进行Y/C混合传输因此也就无需再进行亮色分离和解码工作,而且使用各自独立的传输通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视频设备内信号串扰而产生的图像失真,极大地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但S-Video 仍要将两路色差信号(Cr Cb)混合为一路色度信号C,进行传输然后再在显示设备内解码为Cb 和Cr 进行处理,这样多少仍会带来一定信号损失而产生失真(这种失真很小但在严格的广播级视频设备下进行测试时仍能发现) ,而且由于Cr Cb 的混合导致色度信号的带宽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S -Video 虽然已经比较优秀但离完美还相去甚远,S-Video虽不是最好的,但考虑到目前的市场状况和综合成本等其它因素,它还是应用最普遍的视频接口。
4. 色差接口:通常采用YPbPr 和YCbCr两种标识,前者表示逐行扫描色差输出,后者表示隔行扫描色差输出。由上述关系可知,我们只需知道Y Cr Cb的值就能够得到G 的值( 即第四个等式不是必要的),所以在视频输出和颜色处理过程中就统一忽略绿色差Cg 而只保留Y Cr Cb ,这便是色差输出的基本定义。作为S-Video的进阶产品色差输出将S-Video传输的色度信号C分解为色差Cr和Cb,这样就避免了两路色差混合解码并再次分离的过程,也保持了色度通道的最大带宽,只需要经过反矩阵解码电路就可以还原为RGB三原色信号而成像,这就最大限度地缩短了视频源到显示器成像之间的视频信号通道,避免了因繁琐的传输过程所带来的图像失真,所以色差输出的接口方式是目前各种视频输出接口中最好的一种。
5. TV接口:又称RF射频输入。TV接口的成像原理是将视频信号(CVBS)和音频信号(Audio)相混合编码后输出,然后在显示设备内部进行一系列分离/ 解码的过程输出成像。由于需要较多步骤进行视频、音视频混合编码,所以会导致信号互相干扰,所以它的画质输出质量是所有接口中最差的。
6.另外还有欧洲专用的SCART接口:
SCART(Syndicat des Constructeursd' Appareils Radiorécepteurs et Téléviseurs)接口是一种专用的音视频接口,它是由法国公司Peritel开发的视听设备互连工业标准,也是欧洲强制要求用于卫星电视接收机、电视机、录像机及其它音视频设备上的互连互通接口。标准的SCART接口为21针连接器,这21针中定义了音频和视频信号,可用来传输CVBS和隔行RGB信号等视频信号,也可以传送立体声音频信号。21针同时传输21个信号,这21个信号可分为视频信号、音频信号、控制信号、地线和数据线几种。
7.USB接口: Universal Serial Bus, USB有两个规范,即USB1.1和USB2.0。
USB1.1是目前较为普遍的USB规范,其高速方式的传输速率为12Mbps,低速方式的传输速率为1.5Mbps(b是Bit的意思),1MB/s(兆字节/秒)=8MBPS(兆位/秒),12Mbps=1.5MB/s。目前,大部分MP3为此类接口类型。
USB2.0规范是由USB1.1规范演变而来的。它的传输速率达到了480Mbps,折算为MB为60MB/s,足以满足大多数外设的速率要求。USB 2.0中的“增强主机控制器接口”(EHCI)定义了一个与USB 1.1相兼容的架构。它可以用USB 2.0的驱动程序驱动USB 1.1设备。也就是说,所有支持USB 1.1的设备都可以直接在USB 2.0的接口上使用而不必担心兼容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