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三度增资收官 求解腹背受敌之困

本报记者 崔帆

  始于2006年年底的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银联”)增资扩股计划在2008年7月终于完美收官。

  银联本轮募集到位的资金创纪录地达到60亿元人民币,大大超出先期预计的20亿元。

  据了解,银联获得的募集资金将用于升级交易清算系统、铺设国际支付网络以及品牌营销,与VISA、万事达等信用卡巨头在国际市场上展开角逐。

  不过事情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对于银联来说,未来不仅要面对国际信用卡巨头的挑战,同时还需解决与国内股东利益的纠纷。

  博弈双币卡

  作为国内银行卡唯一的支付商,在应对国际银行卡巨头VISA、万事达带来的市场冲击的同时,近年来银联一直努力确保自己“领头羊”的地位。

  但《财经时报》了解到,成立已经6年的银联,虽然标准卡(分为借记卡和信用卡)的发行量已超过3.53亿张,但在最赚钱的信用卡领域,实际上已经被高度边缘化。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信用卡的发行量已接近1.25亿张,而银联信用卡的发行量仅为1350万张,仅占7%,国内93%的信用卡市场已被VISA、万事达掌控。

  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透露,“虽然银联已经对国内的借记卡市场形成了垄断,而目前国际信用卡组织通过发行双币卡这个重要的策略与银联在中国市场展开博弈。”

  其实商业银行最初选择发行双币卡,是因为当时国内没有能力进行国际结算。而发行双币卡后,在境内消费可以使用银联的人民币系统结算,境外则使用VISA、万事达的外币结算系统。

  相比国内银行免费使用银联结算系统,VISA、万事达每年则可以通过双币卡获得不菲的收入。例如,商业银行须交纳各种费用给国际卡组织,同时客户在境外刷卡消费还需支付手续费等。

  “银联对双币卡导致的竞争压力一直忿忿不平,认为两大国际卡组织的双币卡是对银联的不正当竞争。目前,双币卡在国内使用走的是银联的网络,但是品牌费等杂费的收取者却主要是VISA、万事达,而银联使用VISA、万事达的国际网络,两家机构却向其收取很高的费用。再者,两大国际卡组织在双币卡上形成了强势,使持卡人实际没有选择收费更低的银联卡的机会。”上述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的高管说。

  不过,两大国际卡组织并不理会银联的指责,为了抢占中国的信用卡市场,它们还向银行提供高额的“营销费用”,导致银行对于双币卡的态度热情高涨。

  建设银行信用卡部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坦言,“VISA、万事达在发卡方面会有一些奖励和培训等方面的费用,他们每年他们都会组织旅游和培训,而银联这方面什么也没有。”

  记者获悉,实际上VISA、万事达的营销支出比以上了解的力度要更大,两大国际卡组织与银行联合搞促销活动时,给银行每张信用卡的促销费甚至超过了300元。

  实际上,银联对VISA、万事达的“营销”策略非常清楚。银联助理总裁闫强曾公开表示:“我们不否认银联与国际公司存在着差距,特别是信用卡产品上的差距。但今年完成增资后,银联将大打资本牌,开始新的扩张。”

  尽管银联雄心勃勃,但其资金实力远不如VISA、万事达。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银联的年收入接近20亿元人民币,而VISA 2007年的年收入超过40亿美元,净收入超过8亿美元。从这些指标来看,银联与竞争对手根本不处于同一个量级上。

POS模式之争

  除了资金实力外,银联的另一个隐痛是,一直不能将自己的利益与国内股东银行利益进行有效捆绑。

  典型的例子是POS机问题。

  截至2007年年底,国内的POS机超过118万台,同比增长了36.3万台,这其中银联装机的直联POS占65%,其他的属于银行装机的间联POS.所谓间联POS,是指POS终端连接到收单银行主机系统,当发生跨行交易时,消费信息流先经收单行,再送达相关的发卡银行;而直联POS的终端直接与银联连接,交易信息直达发卡行。

  “近年来,银联一直在花大力气推广直联POS,甚至向监管部门建议取消间联POS,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增加手续费,而是希望加强对POS终端的控制力。”一位曾在银联工作,现任职于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的业内人士透露。

  目前每刷卡消费一笔费用,商户就要缴纳1%的使用费,这笔费用发卡行、收单行和银联三方按照7∶2∶1的比例来分配,“银联推行直联POS可以将收单方两成手续费收入自己囊中,银行对此十分很反感,明摆着是在抢饭碗。”

  此外,与间联模式相比,采用直联POS的收单方式,对商业银行来说还蕴含着信用卡套现风险。

  在2007年上半年,银联商务(中国银联的子公司)曾直接把20台POS机装到个人名下,发卡银行的终端显示这些都是美容院、汽车装饰公司等正常商户,但犯罪分子是通过盗用他人信息在银行申请信用卡后,利用这些登记在个人名下的POS机进行了非法套现。

  “间联POS模式是由收单银行负责和商户签约,从商户出来的信息必须通过收单银行的审核环节,再由银联转给发卡行。在此种模式下,收单银行可以检测到商户的交易情况。而直联POS模式没有收单银行这一环节,由于银联不承担任何经济损失,所以没有动力控制风险,一旦发生套现等违法行为,所有损失都由发卡行承担。”上述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的人士分析其中的风险。

  对此,中国银行银行卡研究专家聂俊峰认为,实际上,银行的注意力不是仅仅局限在收单业务的手续费上,而是想通过这个间联POS模式展开对客户的交叉营销,“如果采取直联POS,很多银行卡的支付创新将无法开展,银联可以考虑某种形式的未来收益期权,与国内各发卡行形成利益同盟。”


体制弊端

  银联没法与各股东银行形成紧密的利闪共同体,这看上去像是一个悖论。

  据银联战略发展部负责人雷纯雄介绍,银联的股东有85家之多,并分成三个层次。

  其中以中、农、工、建为代表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各投资9000万元并列第一大股东,而非独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也进入了第一大股东之列。

  第二集团军是实力型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9家银行组成,它们分别出资5000-8000万元。而近70家全国各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组成第三大股权部落。

  “这三大集团军分别占据中国银联1/3的股权,没有任何一家银行处于控股地位。即使是在银行卡领域并驾齐驱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只能并列第一大股东之位,所以哪家对于董事会都没有绝对的影响力。”一位熟知内情的人士对记者说,“中国银联股权设计的初衷,是更多地吸纳多层次银行参与,以扩大其自身的影响力。这么多股东出资组成一个公司,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所以很难协调好所有股东的利益。”

  其次是银联人事任免等主要事务基本上由央行说了算,因此长期以来银联更像是一个政府机构。

  这种运作机制,产生的另外一个重大负面影响,就是银联对于公共关系的忽视。

  诸如银联系统瘫痪、跨行查询等相对银联的重大品牌危机,银联都未能及时主动反应,这也直接导致面临VISA、万事达强大竞争情况下,还面临国内公众舆论的强大“垄断”压力。

  “从中国民族银行卡产业发展的阶段来说,央行现阶段保持银联对国内银行卡转接的垄断是对的。从弥补成本角度,银联合理收费也不为过,但一定要建立一个合适的利益机制把自己和银行捆绑起来,同时与公众建立一个良好的利益共享和沟通渠道。”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杨青副教授认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银联三度增资收官 求解腹背受敌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