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通信,最早由英国物理学家Alexander Bain于1843年提出,1925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了第一台实用的传真机。从1972年电话网开放业务传真以来,传真通信得到迅速的发展。传真通信系统由发送方、接收方和传真线路组成,传统传真通信一般通过电话网进行传输。传真图像扫描信息从发送方经过编码、调制后送往传输线路,经过线路传送至接收方后,再进行解调、译码,最后将发送方的扫描图像还原。一个传真通信系统如图 2‑1所示[2]。
图 2‑1 传真通信系统
Fig 2‑1 Facsim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对上图方框的功能说明如下:
1. 在传真发送命令下达后,电机带动进纸结构,由扫描器进行扫描,首先通过图像传感器如CIS,CCD等,将原稿逐行转换成连续的电信号。CIS是紧贴原稿表面进行接触式扫描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CIS光源对原稿进行照射,然后将原稿反射后的光强度转换为不同的电信号,再由扫描组件的AD转换电路将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2. 扫描的数字信号由于信息量非常大,不适合传输。为了减少信号中的冗余度,缩短传输时间,对报文信息进行压缩编码,目前编码方式有MH、MR和MMR。编码后形成传输的传真报文。
3. 传真报文经过调制解调器将基带数字信号调制到载频上,再送到传输线路。传输线路可能是电话网,也可能是卫星线路等。在接收方调制解调器将载频上所包含的基带信号解调还原。
4. 译码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对应。译码后的报文利用记录电路和机构,恢复到记录纸上,还原为发送的图文信息。
T.30协议规定了在公用电话交换网上的传真传输过程。一个标准的传真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呼叫建立(阶段A)、识别和协商(阶段B)、报文传输(阶段C)、页后过程(阶段D)和呼叫释放(阶段E)[3]。如图 2‑2所示。
图 2‑2 T.30的五个阶段
Fig 2‑2 the five phases of T.30
首先,两个调制解调器将建立一个电话连接;然后,以300bps速率的半双工同步连接交换HDLC的信息包,这两个调制解调器将实现一个带差错控制的“T.30会话”;第三,两个调制解调器交换自身能力,并协商成双方都能支持的能力参数,此时,发送方将按照协商的通信协议和速率发出一串高速载波脉冲,以验证电话线路的质量是否能支持这样的通信速率。如果不通过,则降速再次验证。如果通过了验证,两个调制解调器将切换到一个高速状态,以半双工方式一次一页的传输图像数据;第四,在每一页的结束处,调制解调器回到低速协议(通常是300bps),以协商下一页或协商重发上页;最后,当无更多页发送时,调制解调器释放连接。
在传统上,一个传真的发送和接收分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构成完整的传真流程。
阶段A:呼叫建立
这个过程一般包括拨号和应答,形式可以是通过人工,也可以是通过自动拨号或自动应答。T.30协议规定了四种操作方法来完成这个阶段。在完成拨号后,调制解调器监听目标传真机的应答音或一个HDLC信息包的先导序列。如果发方不进行通话,直接转到传真模式,则发方modem会发出CNG的音频(一个1100Hz的音调),以通知应答传真机正在被一个传真机呼叫。这时,应答机的用户按下“开始”或自动进入传真模式,应答机modem将会发出CED的音频(一个2100Hz的音调),以表明自己准备接收传真。如果发方仍未听到所希望的信号,则发方释放线路;反之,发方监听到应答音或HDLC信息包,则呼叫建立完成,双方进入阶段B。
阶段B:识别和协商
在呼叫建立之后,发送方和接收方就进入协商阶段。基本的流程是这样:首先,接收方向发送方发送一个包含其性能参数的DIS信息包;当发送方收到DIS后,把接收方的性能参数与自身的性能参数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结果,发送方整理出双方都兼容的最优的性能参数集合,并放到DCS信息包中,发送给接收方。双方协商过程结束后,发送方采用DCS中规定的载波,发送一个1.5秒的零脉冲串(TCF)进行训练,在另外一端,接收方将收下这些脉冲,这些脉冲经过线路后可能会产生差错;接收方对这个脉冲结果进行评估,然后发送一个信息包给发送方,表示接受或拒绝。如果接收方接受这个训练,则发送一个“接收确认”
(CFR),这时双方进入阶段C,开始传输图像数据。反之,接受方发现训练结果不理想,有很多误码,则发送一个“训练失败”(FTT),这时收发双方都将重新进入DCS/TCF过程。接收方发送“训练失败”,意味着电话线质量不能支持所选的协议和速度,所以要求发送方改变速率重新协商。如果在线路支持的最低速度下,接收方仍然“不满意”,那么发送方将不再尝试,而断开连接。
阶段C:报文传输
双方协商完成后,即进入阶段C。这时收发双方以协商的速度传输图像数据。当发送完所有数据之后,发送方将发送RTC序列,表示报文结束,然后关闭高速载波,并开始阶段D。接收方负责按照协商的载波接收页数据并进行解码,当它检测到RTC序列后,也转入阶段D。
阶段D:页后过程
在收发双方关闭页载波后,发送方立即发送一个HDLC信息包告诉收方,是否要进行第二页传输。这个HDLC信息包分为三种:
1. EOP(过程结束):表示一页结束,没有后续页;
2. MPS(多页信号):表示一页结束,还有相同规格的页要传输;
3. EOM(报文结束):表示一页结束,还有不同规格的页要传输。
此时,接收方先判断刚才收到的页传真质量,如果传真质量可以接受,则给发方发送MCF(确认报文),双方继续;如果传真质量几乎不可接受,虽然不需要重发,但是需要重新进行训练,则发送RTP(积极性重训练);如果传真质量完全不可接受,则必须重新训练,而且必须重发上页传真,接收方向发方发送RTN(消极性重训练)。
阶段E:呼叫释放
呼叫释放发生在过程最后的报文后信号之后,或在传真过程中发生未在指定的时限内收到对方的回应等过程中。线路被有序释放,首先发出“DCN”信息包,然后挂机。若呼叫释放在非正常的过程中,发送方将直接挂断线路。
所有传真控制过程的二进制码均使用HDLC帧结构[3]。基本HDLC信息包由多个帧组成,每帧分为若干字段。这种结构提供帧标志、差错检验和证实正确收到信息了。如图 2‑3所示。
图 2‑3 HDLC信息帧
Fig 2‑3 HDLC frame structure
HDLC信息字段的长度是不定的。它包含用于两个传真终端之间控制的特定信息。它。HDLC信息字段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传真控制字段(FCF),另一部分为传真信息字段(FIF)。传真控制字段为特定的控制命令构成。在T.30中,共定义了如下信号:
表 2‑1 FCF字段
Table 2‑1 FCF control field
类型 |
FCF |
含义 |
方向 |
初始标识 |
DIS |
标识被叫终端的标准能力 |
从被叫到主叫 |
CSI |
被叫用户标识 |
||
NSF |
标识非标准设备 |
||
命令对方发送 |
DTC |
数字发送命令,对DIS信号所标明的标准能力做出的响应。 |
从希望作为接收机的主叫终端到有发送能力的被叫终端 |
CIG |
主叫用户标识 |
||
NSC |
非标准设备命令,对包含在NSF信号中的信息做出响应。 |
||
PWD |
该选用信号用于轮询方式的口令。 |
||
SEP |
选择轮询。后随的FIF信息指出轮询方式的子地址或特定文件号码 |
||
PSA |
被轮询的子地址。 |
||
CIA |
主叫用户互联网地址。 |
||
ISP |
互联网轮询地址。 |
||
命令对方接收 |
DCS |
数字命令信号 |
从发送机到接收机 |
TSI |
发送用户标识 |
||
NSS |
非标准设备建立 |
||
SUB |
子地址 |
||
SID |
发送端标识 |
||
TCF |
训练检验 |
||
CTC |
继续纠错 |
||
TSA |
发送用户互联网地址 |
||
IRA |
互联网迂回地址 |
||
报文前响应信号 |
CFR |
可以接收的证实 |
从接收机到发送机 |
FTT |
训练失败 |
||
CTR |
继续纠错响应 |
||
CSA |
被叫用户互联网地址 |
||
报文后命令 |
EOM |
报文结束 |
从发送机到接收机 |
MPS |
多页信号 |
||
EOP |
过程结束 |
||
PRI-EOM |
过程中断---报文结束 |
||
PRI-MPS |
过程中断---多页信号 |
||
PRI-EOP |
过程中断---过程结束 |
||
RR |
准备好接收 |
||
报文后响应 |
MCF |
报文证实 |
从接收机到发送机 |
RTP |
收报肯定及重新训练 |
||
RTN |
报文否定及重新训练 |
||
PIP |
收报肯定及过程中断 |
||
PIN |
收报否定及过程中断 |
||
PPR |
部分页请求 |
||
ERR |
重新传输结束响应 |
||
其他线路控制 |
DCN |
切断连接 |
处理差错和控制线路的状态 |
CRP |
命令重复 |
||
TNR |
未准备好发送 |
||
TR |
准备好发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