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1-10/44624.htm
1. TAS lock (test-and-set)
这是最简单的spinlock,CPU会在硬件上提供一些指令来帮助OS实现spinlock,
比如x86就有xchg, LOCK指令前缀等指令。。。
test_and_set()可以利用这些指令对某个memory地址,来原子地完成:
写入true到这个地址,同时返回这个地址储存的旧的值。
void spin_lock(lock)
{
while (test_and_set(lock, true));
}
void spin_unlock(lock)
{
atomic_set(lock, false);
}
在SMP(shared bus)的环境里,TAS lock的性能非常差。
首先test_and_set一般都需要serialization,即在执行这条指令前,
CPU必须要完成前面所有对memory的访问指令(read and write)。
这是非常heavy的操作,使得CPU无法对指令进行reorder,从而优化执行。
其次,因为每一次test_and_set都必须读-写lock这个变量。这就要涉及到
多个CPU之间cache coherence的问题。
当CPU1读lock的时候,如果这个lock没有在CPU1的cache中,就需要从memory中读入,
因为CPU又需要写这个变量,所以在把这个变量读入cache的时候,如果其他CPU已经
cache了这个变量,就需要invalidate它们。这样在CPU1把lock读入自己的cache中时,
这块cacheline所cache的lock就是CPU1所独占的,CPU1就可以更改它的值了。
如果多个CPU在竞争这个spinlock的话,每一次test_and_set都需要完成以上的操作,
在系统总线上会产生大量的traffic,开销是非常大的,而且unlock的CPU还必须同其它正在
竞争spinlock的CPU去竞争cacheline ownership. 随着CPU数目的增多,性能会成衰减的非常快。
###################################################################
2. TTAS (test-and-test-and-set)
void spin_lock(lock)
{
while (test_and_set(lock, true))
while (lock != false);
}
实际代码(kernel 2.3):
注意这里lock初始值为0 ,也就是当该值为0时为未锁,为1时为上锁 。 该定义在2.4之后被翻转。
extern inline void spin_lock(spinlock_t *plock)
{
1:
lock ; btsl $0,plock; (btsl 指令:根据位偏移0值从位串plock中取出一位放入CF中,然后将位串中的该位置成1)
jc 2f;
注意,下一条指令的物理位置其实不是testb,而是跳出该函数。因为下面定义了一个 专门的区(.text.lock)来存放一段代码。它们和前边的”js 2f”并不在一个区(section)里,原因是在大多数情况下,spin lock是能获取成功的,从.section 到.previous的这一段代码并不经常被调用,如果把它跟别的常用指令混在一起,会浪费指令 缓存的空间。
.section .text.lock,”ax”
2:
testb $1,plock;
rep;nop;
注意这里rep其实不一定根据ecx寄存器的值来做循环,编译器其实会把rep;nor翻译成pause 指令,告诉处理器所执行的代码序列是一个 spin-wait loop。处理器会根据这个提示而避开内存序列冲突(memory order violation),也就是说对 spin-wait loop 不做缓存,不做指令重新排序等动作。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高了处理器的性能。正是基于此,才建议在 spin-wait loops 中使用 paSUSE 指令。PAUSE指令的另外一个功能是让 Pentium4 处理器在执行 spin-wait loop 时可以减少电源的消耗。
在等待资源而执行自旋锁等待时,Pentium4 处理器以极快的速度执行自旋等待时,将会消耗很多电能,但使用 pause 指令则可以极大的减少处理器的电能消耗。
jne 2b;
jmp 1b;
.previous
}
TTAS lock的改进是,当有CPU(CPU0)已经抓住了这把锁的话,CPU1就只会以只读的方式
cache这个lock。这样做的好处好处就是,CPU1在等待这把锁的时候,不会在总线上
产生traffic,和其它CPU一起竞争cacheline的ownership。
第一次的test_and_set还是和TAS lock一样,需要invalidate CPU0的cacheline,
这样的话CPU1独占的拥有了cache lock变量的cacheline。当它发现锁已经被别人锁住了,
CPU1就开始进入第二层循环。
如果CPU2这时也想抢这把锁,它执行test_and_set时,会invalidate CPU1的cacheline。
它也发现锁已经被锁住了,进入第二层循环。
这时CPU1想读lock这个变量的时候,会cache miss,会把read的请求发到系统总线上,
从memory中读入lock的值,同时CPU2的cache controller会发现总线上的这次交易,它
会把自己cache了lock的cacheline的状态转为shared。
这样CPU1和CPU2的cache里都cache了lock,第二层循环就都只在CPU内部执行,不会产生
总线交易。
当CPU0释放锁的时候,会invalidate CPU1和CPU2的cacheline,CPU1/CPU2会cache miss,
重新读入lock,发现锁已经被释放了,就会进行一个test_and_set(),谁先完成就抢到了
锁,另一个就必须重新循环等待锁的释放。
TTAS lock在自己的local cache copy上spinning被称为local spinning。是设计高效
的spinlock非常重要的一个原理。
#######################################################################
3. TTAS with random backoff
TTAS lock有一个问题是在释放锁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总线交易,因为所有在竞争的
CPU都会去作一个test_and_set().
在local spinning的时候,如果引入一定的延时(就像以太网的collision avoidance机制),
这样就会有效的降低在锁释放时系统总线的竞争。
在2.6.25之前,Linux kernel x86的spinlock的实现就是这一类型的。
static inline void __raw_spin_lock(raw_spinlock_t *lock)
{
asm volatile(“\n
1:\t”
LOCK_PREFIX ” ; decb %0\n\t”
decb将lock->lock减1,它前边的lock指令表示在执行decb的时候,要锁住
内存总线(memory bus),另外的CPU不能访问内存,以保证decb指令的原子性。
注意,decb并不是原子操作(atomic operation),它需要将变量从内存读出来,
放入寄存器(register),减1,再写入内存。如果在这时候另外的CPU也进行同样的操作的
时候,那么decb的执行结果就会不确定,也就是说,操作的原子性遭到了破坏。另外这里不必担心decb到底执行多少次(负多少),因为在unlock时 ,lock->lock 会直接被写值为1。
“jns 3f\n”
如果decb的结果小于0,表示无法取得spin lock,则执行下一条指令(rep)。
如果decb的结果大于或等于0,表示已经获得spin lock,则跳到标签为3的指令,实际就是跳出整段代码,函数返回。
“2:\t”
“rep;nop\n\t”
“cmpb $0,%0\n\t”
“jle 2b\n\t”
“jmp 1b\n”
“3:\n\t”
: “+m” (lock->slock) : : “memory”);
memory强制gcc编译器假设RAM所有内存单元均被汇编指令修改,这样cpu中的registers和cache中已缓存的内存单元中的数据将作废。cpu将不得不在需要的时候重新读取内存中的数据。这就阻止了cpu又将registers,cache中的数据用于去优化指令,而避免去访问内存。这种技术叫做内存屏障(memory barrier)
}
首先是做一个test_and_set (LOCK; decb lock),如果发现已经被锁住了,就
random backoff (rep; nop),然后作local test (cmpb)。
【注意这里rep其实不一定根据ecx寄存器的值来做循环,编译器其实会把rep;nor翻译成pause 指令,告诉处理器所执行的代码序列是一个 spin-wait loop。处理器会根据这个提示而避开内存序列冲突(memory order violation),也就是说对 spin-wait loop 不做缓存,不做指令重新排序等动作。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高了处理器的性能。正是基于此,才建议在 spin-wait loops 中使用 paSUSE 指令。PAUSE指令的另外一个功能是让 Pentium4 处理器在执行 spin-wait loop 时可以减少电源的消耗。
在等待资源而执行自旋锁等待时,Pentium4 处理器以极快的速度执行自旋等待时,将会消耗很多电能,但使用 pause 指令则可以极大的减少处理器的电能消耗。】
【
PAUSE指令虽然是在Intel P4处理器开始出现的,但是它可以向后与所有的IA32处理器兼容。在早期的IA32 CPU中,PAUSE就像NOP指令。Intel P4和Intel Xeon处理器将PAUSE实现成一个预定义的延迟(pre-defined delay)。这种延迟是有限的,而且一些处理器可以为0。PAUSE指令不改变处理器的架构状态(也就是说,它实际上只是执行了一个延迟——并不做任何其他事情——的操作)。
所以这里说的TTAS with random backoff中的延迟应该就是指这里的pause指令。pause指令的引入一方面使cpu内部的内存序列冲突减少(具体我也不清楚,可能是指令预取和乱序执行之类的),一方面减少电源消耗(省事了能不省电吗),一方面还做了预定义延迟。如果没有这个延迟,测试总共两条指令,多个cpu同时循环时一同发现解锁情况而竞争总线的概率很大,有了延迟,同时发现的概率大大减少,也许有的cpu根本无法发现中间锁的归属已经发生变化了。这大概就是文中所说的第三代使用硬件来减少竞争的spin_lock。至于为什么第二代的TTAS中也会出现pause指令,大概是笔误吧,只能如此理解了
】
static inline void __raw_spin_unlock(raw_spinlock_t *lock)
{
asm volatile(“movb $1,%0″ : “+m” (lock->slock) :: “memory”);
}
######################################################################
4. FIFO ticket spinlock (solved the fairness problem)
TTAS with random backoff还有一个公平性的问题,当锁释放时,谁能抢到锁是随机的。并不是等待
最久的那个竞争者会得到锁。这样就可能造成一个thread会busy looping很长的时间而得不到锁。
Linux kernel x86的ticket spinlock是有Nick Piggin实现的,在2.6.25中被接受。
(git commit id is: 314cdbefd1fd0a7acf3780e9628465b77ea6a836)
LWN上有一篇文章介绍了ticket spinlock的原理(http://lwn.net/Articles/267968/)。
一个spinlock被分成了两个部分,owner是现在拥有锁的lock owner的ticket id,Next是下一个能拿到锁的ticket id,初始化的时候Owner = Next = 0。当current lock owner释放锁的时候,会把Owner域加1,这样当拿着Next的锁竞争者发现Owner已经变成自己的ticket id的时候,就认为自己拿到了锁了。
static __always_inline void __ticket_spin_lock(raw_spinlock_t *lock)
{
short inc = 0×0100;
asm volatile (
LOCK_PREFIX “xaddw %w0, %1\n”
“1:\t”
“cmpb %h0, %b0\n\t”
“je 2f\n\t”
“rep ; nop\n\t”
“movb %1, %b0\n\t”
/* don’t need lfence here, because loads are in-order */
“jmp 1b\n”
“2:”
: “+Q” (inc), “+m” (lock->slock)
:
: “memory”, “cc”);
}
1. 初始化 -> slock: owner = next = 0
2. CPU0第一个拿到了锁 -> slock: owner = 0, next = 1
3. 当CPU1也想竞争这把锁的时候,xaddw -> slock: owner = 0, next = 2 同时
inc: owner = 0, next = 1
它发现inc: owner != next (注意它是在测试inc这个变量),就等待(rep; nop),然后把s
lock的owner读入inc。如果CPU0释放了锁,它会把slock:owner加1。这样CPU1就会发现
inc:next = 1,owner = 1,它就认为自己拿到了锁。
4. 如果在CPU0释放锁之前,CPU2也来竞争这把锁的话,CPU2: slock: owner = 0, next = 3
inc: owner = 0, next = 2。当CPU0释放锁的时候,inc:owner = 1, next = 2,它仍然会
继续循环,等待CPU1释放锁。
references:
1. For SMP cache coherence, please see chapter 4 of Computer Architecture-A
Quantitative Approach.
2. Linux kernel source code.
3. For TAS, TTAS concept refer to chapter 7 of The Art of Multiprocessor
Programming.
关于intel cpu 中的总线lock :
从 P6 处理器开始,如果指令访问的内存区域已经存在于处理器的内部缓存中,则“lock” 前缀并不将引线 LOCK 的电位拉低,而是锁住本处理器的内部缓存,然后依靠缓存一致性协议保证操作的原子性。
4.2) IA32 CPU调用有lock前缀的指令,或者如xchg这样的指令,会导致其它的CPU也触发一定的动作来同步自己的Cache。
CPU的#lock引脚链接到北桥芯片(North Bridge)的#lock引脚,当带lock前缀的执行执行时,北桥芯片会拉起#lock
电平,从而锁住总线,直到该指令执行完毕再放开。 而总线加锁会自动invalidate所有CPU对 _该指令涉及的内存_
的Cache,因此barrier就能保证所有CPU的Cache一致性。
4.3) 接着解释。
lock前缀(或cpuid、xchg等指令)使得本CPU的Cache写入了内存,该写入动作也会引起别的CPU invalidate其Cache。
IA32在每个CPU内部实现了Snoopying(BUS-Watching)技术,监视着总线上是否发生了写内存操作(由某个CPU或DMA控
制器发出的),只要发生了,就invalidate相关的Cache line。 因此,只要lock前缀导致本CPU写内存,就必将导致
所有CPU去invalidate其相关的Cache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