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之用例模型总结


一、用例模型


1.用例概念


用例:使用系统时发现的功能性需求,不应过于复杂,简单的来说就是你希望系统能够有什么功能,能够增加系统的价值。

用例模型包括用例描述和用例图,我们主要把中心放在用例描述上。

用例模型包含参与者和场景,场景包括成功场景和失败场景。

因此用例模型中有多个场景;每个场景是一个用例。

用例必须注重为用户提供可观察的返回值,就是系统触发了一个用例之后能够给用户带来什么。

一般用例都是黑盒用例,即不考虑如何实现。


2.Use Case Description


每个用例都有一个描述。

怎样确定用例?

(1)确定一个功能;
(2)写一个用例;


(1)主要参与者:调用系统服务完成目标的人。

(2)次要参与者:为系统提供服务的人。

(3)写出每个项目相关人员的理想需求,从中分析功能。

(4)PreCondition:执行到这个用例之前必须为真的情况,比如必须已成功登录或通过验证。

(5)PostCondition:成功执行完此用例后的情况,比如登录用例的后置条件是成功登录(不考虑其他失败情况)。

(6)main flow:将最理想的步骤列出。

一般main flow步骤如下:

    (1)参与者发生动作。

    (2)系统验证。

    (3)返回结果。

(7)extension flow:扩展步骤,通常格式为:(1)系统检测到**有问题;

在main flow中的第一步扩展,则用1a,1b,1c;

3.如何确保正确的用例

EBP原则:一般用例都需要遵守这个规则,即确定主要用例。

用例中的主要用例是一些重复做但是有意义的事,比如收银员收钱,重复多次是有意义的,因为钱收得多了;但是像登录系统,这种做100次却没有意义的用例,不能被称为主要用例;

(1)EBP(基本业务过程)原则的用例写入;

(2)如果要写编辑A,删除A,添加A,可以合并成“管理A”;

4.用例图

每个用例描述都是一个用例,左边是主要参与者(希望系统为他提供服务)和次要参与者(提供给系统服务的人);

 

在次要参与者中不能有数据库,因为在用户角度看是不知道系统有数据库的;

 

关系:

(1)泛化关系,在参与者和用例中都能泛化。

(2)包含关系:

 软件工程之用例模型总结_第1张图片


表示A包含B;比如A是管理数据,B可以是添加数据、删除数据等;

(3)扩展关系:


表示D被C扩展,D包含新的功能,比如D是查询数据,C可以是打印数据,即用户可以查询但不打印数据,打印数据只是一个扩展功能。


用例描述模板

用例模型根据系统边界的确定,描述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确定了系统外部的参与者,通过用例描述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描述了外部参与者与系统的交互,将系统作为一个黑盒,从用户角度描绘出系统需要提供的功能; 

Use Case:用例名称 Actor:参与者 Precondition:前置条件,即执行这个用例一定要满足的条件 Postcondition:后置条件,如果成功执行,则一定会变成的状态 Main flow: 1.用户开始一次会话 2.用户输入信息 3.系统验证并反馈 4.用户重复2,3步 Extensions: 3a:数据无效 1.系统提示出错





你可能感兴趣的:(c,数据库,扩展,actor,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