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程切换与TSS

[转] http://www.eefocus.com/article/09-06/74895s.html

Intel i386 体系结构包括了一个特殊的段类型,叫任务状态段(TSS),如图5.4所示。每个任务包含有它自己最小长度为104字节的TSS段,在/include/ i386/processor.h 中定义为tss_struct结构:

struct tss_struct {
unsigned short back_link,__blh;
unsigned long esp0;
unsigned short ss0,__ss0h;/*0级堆栈指针,即Linux中的内核级 */
unsigned long esp1;
unsigned short ss1,__ss1h; /* 1级堆栈指针,未用*/
unsigned long esp2;
unsigned short ss2,__ss2h; /* 2级堆栈指针,未用*/
unsigned long __cr3;
unsigned long eip;
unsigned long eflags;
unsigned long eax,ecx,edx,ebx;
unsigned long esp;
unsigned long ebp;
unsigned long esi;
unsiged long edi;
unsigned short es, __esh;
unsigned short cs, __csh;
unsigned short ss, __ssh;
unsigned short ds, __dsh;
unsigned short fs, __fsh;
unsigned short gs, __gsh;
unsigned short ldt, __ldth;
unsigned short trace, bitmap;
unsigned long io_bitmap[IO_BITMAP_SIZE+1];
/*
* pads the TSS to be cacheline-aligned (size is 0x100)
*/
unsigned long __cacheline_filler[5];
};

 每个TSS有它自己 8字节的任务段描述符(Task State Segment Descriptor ,简称TSSD)。这个描述符包括指向TSS起始地址的32位基地址域,20位界限域,界限域值不能小于十进制104(由TSS段的最小长度决定)。TSS描述符存放在GDT中,它是GDT中的一个表项。

后面将会看到,Linux在进程切换时,只用到TSS中少量的信息,因此Linux内核定义了另外一个数据结构,这就是thread_struct 结构

struct thread_struct {
unsigned long esp0;
unsigned long eip;
unsigned long esp;
unsigned long fs;
unsigned long gs;
/* Hardware debugging registers */
unsigned long debugreg[8]; /* %%db0-7 debug registers */
/* fault info */
unsigned long cr2, trap_no, error_code;
/* floating point info */
union i387_union i387;
/* virtual 86 mode info */
struct vm86_struct * vm86_info;
unsigned long screen_bitmap;
unsigned long v86flags, v86mask, v86mode, saved_esp0;
/* IO permissions */
int ioperm;
unsigned long io_bitmap[IO_BITMAP_SIZE+1];
};

用这个数据结构来保存cr2寄存器、浮点寄存器、调试寄存器及指定给Intel 80x86处理器的其他各种各样的信息。需要位图是因为ioperm( ) 及 iopl( )系统调用可以允许用户态的进程直接访问特殊的I/O端口。尤其是,如果把eflag寄存器中的IOPL 域设置为3,就允许用户态的进程访问对应的I/O访问权位图位为0的任何一个I/O端口。

那么,进程到底是怎样进行切换的?

从第三章我们知道,在中断描述符表(IDT)中,除中断门、陷阱门和调用门外,还有一种“任务们”。任务门中包含有TSS段的选择符。当CPU因中断而穿过一个任务门时,就会将任务门中的段选择符自动装入TR寄存器,使TR指向新的TSS,并完成任务切换。CPU还可以通过JMP或CALL指令实现任务切换,当跳转或调用的目标段(代码段)实际上指向GDT表中的一个TSS描述符项时,就会引起一次任务切换。

Intel的这种设计确实很周到,也为任务切换提供了一个非常简洁的机制。但是,由于i386的系统结构基本上是CISC的,通过JMP指令或CALL(或中断)完成任务的过程实际上是“复杂指令”的执行过程,其执行过程长达300多个CPU周期(一个POP指令占12个CPU周期),因此,Linux内核并不完全使用i386CPU提供的任务切换机制。

由于i386CPU要求软件设置TR及TSS,Linux内核只不过“走过场”地设置TR及TSS,以满足CPU的要求。但是,内核并不使用任务门,也不使用JMP或CALL指令实施任务切换内核只是在初始化阶段设置TR,使之指向一个TSS,从此以后再不改变TR的内容了。也就是说,每个CPU(如果有多个CPU)在初始化以后的全部运行过程中永远使用那个初始的TSS。同时,内核也不完全依靠TSS保存每个进程切换时的寄存器副本,而是将这些寄存器副本保存在各个进程自己的内核栈中(参见上一章task_struct结构的存放)。

这样以来,TSS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那么,当进行任务切换时,怎样自动更换堆栈?我们知道,新任务的内核栈指针(SS0和ESP0)应当取自当前任务的TSS,可是,Linux中并不是每个任务就有一个TSS,而是每个CPU只有一个TSS。Intel原来的意图是让TR的内容(即TSS)随着任务的切换而走马灯似地换,而在Linux内核中却成了只更换TSS中的SS0和ESP0,而不更换TSS本身,也就是根本不更换TR的内容。这是因为,改变TSS中SS0和ESP0所化的开销比通过装入TR以更换一个TSS要小得多。因此,在Linux内核中,TSS并不是属于某个进程的资源,而是全局性的公共资源。在多处理机的情况下,尽管内核中确实有多个TSS,但是每个CPU仍旧只有一个TSS。

5.4.2 进程切换

前面所介绍的schedule()中调用了switch_to宏,这个宏实现了进程之间的真正切换,其代码存放于include/ i386/system.h:

1 #define switch_to(prev,next,last) do { \
2 asm volatile("pushl %%esi\n\t" \
3 "pushl %%edi\n\t" \
4 "pushl %%ebp\n\t" \
5 "movl %%esp,%0\n\t" /* save ESP */ \
6 "movl %3,%%esp\n\t" /* restore ESP */ \
7 "movl $1f,%1\n\t" /* save EIP */ \
8 "pushl %4\n\t" /* restore EIP */ \
9 "jmp __switch_to\n" \
10 "1:\t" \
11 "popl %%ebp\n\t" \
12 "popl %%edi\n\t" \
13 "popl %%esi\n\t" \
14 :"=m" (prev->thread.esp),"=m" (prev->thread.eip), \
15 "=b" (last) \
16 :"m" (next->thread.esp),"m" (next->thread.eip), \
17 "a" (prev), "d" (next), \
18 "b" (prev)); \
19 } while (0)

switch_to宏是用嵌入式汇编写成,比较难理解,为描述方便起见,我们给代码编了行号,在此我们给出具体的解释:

· thread的类型为前面介绍的thread_struct结构。
· 输出参数有三个,表示这段代码执行后有三项数据会有变化,它们与变量及寄存器的对应关系如下:
0%与prev->thread.esp对应,1%与prev->thread.eip对应,这两个参数都存放在内存,而2%与ebx寄存器对应,同时说明last参数存放在ebx寄存器中。
· 输入参数有五个,其对应关系如下:
3%与next->thread.esp对应,4%与next->thread.eip对应,这两个参数都存放在内存,而5%,6%和7%分别与eax,edx及ebx相对应,同时说明prev,next以及prev三个参数分别放在这三个寄存器中。表5.1列出了这几种对应关系:

· 第2~4行就是在当前进程prev的内核栈中保存esi,edi及ebp寄存器的内容。
· 第5行将prev的内核堆栈指针ebp存入prev->thread.esp中。
· 第6行把将要运行进程next的内核栈指针next->thread.esp置入esp寄存器中。从现在开始,内核对next的内核栈进行操作,因此,这条指令执行从prev到next真正的上下文切换,因为进程描述符的地址与其内核栈的地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参见第四章),因此,改变内核栈就意味着改变当前进程。如果此处引用current的话,那就已经指向next的task_struct结构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进程的切换在这一行指令执行完以后就已经完成。但是,构成一个进程的另一个要素是程序的执行,这方面的切换尚未完成。
· 第7行将标号“1”所在的地址,也就是第一条popl指令(第11行)所在的地址保存在prev->thread.eip中,这个地址就是prev下一次被调度运行而切入时的“返回”地址。
· 第8行将next->thread.eip压入next的内核栈。那么,next->thread.eip究竟指向那个地址?实际上,它就是 next上一次被调离时通过第7行保存的地址,也就是第11行popl指令的地址。因为,每个进程被调离时都要执行这里的第7行,这就决定了每个进程(除了新创建的进程)在受到调度而恢复执行时都从这里的第11行开始。
· 第9行通过jump指令(而不是 call指令)转入一个函数__switch_to()。这个函数的具体实现将在下面介绍。当CPU执行到__switch_to()函数的ret指令时,最后进入堆栈的next->thread.eip就变成了返回地址,这就是标号“1”的地址。
· 第11~13行恢复next上次被调离时推进堆栈的内容。从现在开始,next进程就成为当前进程而真正开始执行。

下面我们来讨论__switch_to()函数。

在调用__switch_to()函数之前,对其定义了fastcall :

extern void FASTCALL(__switch_to(struct task_struct *prev, struct task_struct *next));

fastcall对函数的调用不同于一般函数的调用,因为__switch_to()从寄存器(如表5.1)取参数,而不像一般函数那样从堆栈取参数,也就是说,通过寄存器eax和edx把prev和next 参数传递给__switch_to()函数。

 

void __switch_to(struct task_struct *prev_p, struct task_struct *next_p)
{
struct thread_struct *prev = &prev_p->thread,
*next = &next_p->thread;
struct tss_struct *tss = init_tss + smp_processor_id();
unlazy_fpu(prev_p);/* 如果数学处理器工作,则保存其寄存器的值*/
/* 将TSS中的内核级(0级)堆栈指针换成next->esp0,这就是next 进程在内核
栈的指针
tss->esp0 = next->esp0;
/* 保存fs和gs,但无需保存es和ds,因为当处于内核时,内核段
总是保持不变*/
asm volatile("movl %%fs,%0":"=m" (*(int *)&prev->fs));
asm volatile("movl %%gs,%0":"=m" (*(int *)&prev->gs));
/*恢复next进程的fs和gs */
loadsegment(fs, next->fs);
loadsegment(gs, next->gs);
/* 如果next挂起时使用了调试寄存器,则装载0~7个寄存器中的6个寄存器,其中第4、5个寄存器没有使用 */
if (next->debugreg[7]){
loaddebug(next, 0);
loaddebug(next, 1);
loaddebug(next, 2);
loaddebug(next, 3);
/* no 4 and 5 */
loaddebug(next, 6);
loaddebug(next, 7);
}
if (prev->ioperm || next->ioperm) {
if (next->ioperm) {
/*把next进程的I/O操作权限位图拷贝到TSS中 */
memcpy(tss->io_bitmap, next->io_bitmap,
IO_BITMAP_SIZE*sizeof(unsigned long));
/* 把io_bitmap在tss中的偏移量赋给tss->bitmap */
tss->bitmap = IO_BITMAP_OFFSET;
} else
/*如果一个进程要使用I/O指令,但是,若位图的偏移量超出TSS的范围,
* 就会产生一个可控制的SIGSEGV信号。第一次对sys_ioperm()的调用会
* 建立起适当的位图 */
tss->bitmap = INVALID_IO_BITMAP_OFFSET;
}
}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看到,尽管Intel本身为操作系统中的进程(任务)切换提供了硬件支持,但是Linux内核的设计者并没有完全采用这种思想,而是用软件实现了进程切换,而且,软件实现比硬件实现的效率更高,灵活性更大。

 

-----------------------------------------------------

[转]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1-03/33367.htm

tss的作用举例:保存不同特权级别下任务所使用的寄存器,特别重要的是esp,因为比如中断后,涉及特权级切换时(一个任务切换),首先要切换栈,这个栈显然是内核栈,那么如何找到该栈的地址呢,这需要从tss段中得到,这样后续的执行才有所依托(在x86机器上,c语言的函数调用是通过栈实现的)。只要涉及地特权环到高特权环的任务切换,都需要找到高特权环对应的栈,因此需要esp2,esp1,esp0起码三个esp,然而Linux只使用esp0。

tss是什么:tss是一个段,段是x86的概念,在保护模式下,段选择符参与寻址,段选择符在段寄存器中,而tss段则在tr寄存器中。

intel的建议:为每一个进程准备一个独立的tss段,进程切换的时候切换tr寄存器使之指向该进程对应的tss段,然后在任务切换时(比如涉及特权级切换的中断)使用该段保留所有的寄存器。

Linux的做法:

1.Linux没有为每一个进程都准备一个tss段,而是每一个cpu使用一个tss段,tr寄存器保存该段。进程切换时,只更新唯一tss段中的esp0字段到新进程的内核栈。

2.Linux的tss段中只使用esp0和iomap等字段,不用它来保存寄存器,在一个用户进程被中断进入ring0的时候,tss中取出esp0,然后切到esp0,其它的寄存器则保存在esp0指示的内核栈上而不保存在tss中。

3.结果,Linux中每一个cpu只有一个tss段,tr寄存器永远指向它。符合x86处理器的使用规范,但不遵循intel的建议,这样的后果是开销更小了,因为不必切换tr寄存器了。

4.在Linux中,对于同一个CPU,所有的进程都使用一个TSS,只是在进程切换时, 被切换到的进程将会把自己的ESP0保存到TSS.ESP0中去,那为什么不把自己的SS0也保存到TSS.SS0中 呢,这是因为所有进程的SS0都是统一的,为内核的SS,而内核在初始化的时候,已经将该TSS.SS0设置为自己的SS,因此无需继续设置SS0。


Linux的实现:

1.定义tss:
struct tss_struct init_tss[NR_CPUS] __cacheline_aligned = { [0 ... NR_CPUS-1] = INIT_TSS };(arch/i386/kernel/init_task.c)
INIT_TSS定义为:
#define INIT_TSS  {                            \
    .esp0        = sizeof(init_stack) + (long)&init_stack,    \
    .ss0        = __KERNEL_DS,                    \
    .esp1        = sizeof(init_tss[0]) + (long)&init_tss[0],    \
    .ss1        = __KERNEL_CS,                    \
    .ldt        = GDT_ENTRY_LDT,                \
    .io_bitmap_base    = INVALID_IO_BITMAP_OFFSET,            \
    .io_bitmap    = { [ 0 ... IO_BITMAP_LONGS] = ~0 },        \
}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1-03/33367.htm

你可能感兴趣的:(进程切换与T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