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 (zz)

//z 2013-12-19 22:57:37 IS2120@BG57IV3 T3855115035.K.F3499268100[T3,L60,R1,V12]
这本书是清朝王永彬“于咸丰甲寅二月,于桥西馆一经堂”完成,作者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与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使本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全书分为221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 “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汪辉祖:《佐治药言》
学治臆说
公牍学史
道咸宦海见闻录
//z 2013-12-19 23:20:11 IS2120@BG57IV3 T2937302922.K.F3499268100[T4,L74,R2,V13]
勤修恒业审定章程
  善谋生①者,但②令长幼内外,勤修恒业③,而不必富其家;善处世者,但就④是非可否,审定章程⑤,而不必利于己。
  【注释】
  ①谋生:以工作来维持生活。
  ②但:仅。
  ③恒业:经常而持久的事业。
  ④就:取向,接近。
  ⑤章程:办理事务的规则和程序。
  【译文】
  善于谋求生计的人,只是让家中年长年少的人,不分内外,都能勤奋地做好自己本职的工作,而不是刻意地去追求家庭的富贵。擅长处理各种事务的人,只是针对事情的对和不对,可行和不可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然后制定合理的办事规则和程序,并不是一定要对自己有利益才去做。
  【评点】
  善于治家谋生的人,总能想方设法地让家里的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勤奋工作,发挥自己的长处,和睦相处,不断地积累财富,这样的家庭即使没有多少财富也能长久地维持下去。并且他们也不以追求财富为第一要义,因为如果只是单纯地追求财富,理财不理家,忽视了家庭成员以及亲朋好友的正当需求,甚至为富不仁,就会弄得亲情淡薄,矛盾丛生。得到了财富却失去了亲情,甚至为了争夺财产反目成仇,将得不偿失。所以治家者除了用自己的才能让家庭成员各司其职,改变他们的生活条件外,还应该大公无私,多为家庭其他成员着想,让他们多配合,形成合力,这样才能使家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善于处理事务的人,能够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和可行性制定规则条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制定规范条例的时候,讲究其可行性和公平公正,身正则令行,既约束别人也约束自己,这样才不会引起别人的不满,让别人信服和接受。而不善于处理事务的人,意识不到制定规定条例的重要性,没有章法,主次不明,或者是虽然制定了条例也只是用来约束别人,这样处理起事务来就不会顺手,也不会得到别人的配合和支持。

闲话师爷
「师爷」,乃是明朝中晚期以后,直到清朝,以至民国,三百年来都流行的职业。在近代史上,许多著名人物都有「师爷」,有的也当过「师爷」。如著名学者孙星衍就当过陕西巡抚毕沅的师爷,〈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当过宝应县令孙惠的师爷,林则徐当过两广总督百龄和福建巡抚张师诚的师爷,李鸿章当过曾国藩的师爷,左宗棠当过骆秉章的师爷,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当过张之洞的师爷,袁世凯和〈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当过山东巡抚张曜的师爷,秋瑾的祖父秋桐豫当过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师爷,辛亥革命元老朱执信的先世,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先世,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的先世,都当过师爷。甚至周恩来的祖父周殿魁、外祖父万青选都当过师爷。

「师爷」,又称「幕客」、「幕宾」,是地方官府主要官员私人聘请的「佐治」人物。他们从主官那里拿薪水,只对主官个人负责。按照「佐治」内容的不同,师爷又分做主管判案的「刑名师爷」、催收钱粮的「钱谷师爷」、书写信札文稿、代拆代行、承上启下的「书启师爷」。

「师爷」名义上虽然是「佐官以治」,实际上往往是「代官出治」。因此,他们是「操三寸管,臆揣官事」,手中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官府的实权。他们的活动,对于当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和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主要是因为,明清之际的多数地方官员,是科甲出身。他们所学的就是「四书五经」、子曰诗云;他们所熟悉的就是八股文的「起承转合」。一旦外放去当地方上的父母官,要去征粮收税、审人办案、送往迎来、上报拟稿、下发告示等,一样也做不来。他们在这些日常事务中,脑袋里是一盆浆糊,非得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师爷们帮衬,乃至替他们当家作主不可。

府、县两级师爷,属于低级师爷,他们多数来自绍兴。大抵功名不高,甚至没有功名。但他们具有「专业知识,家传秘术」,俨然是一门独家手艺,明清两代几乎所有基层政务,全由他们一手包办。实际上,师爷从聘他们的地方官那里领得的薪水,仅是象征性的,一旦入幕,行政机关运转起来,他们自会按「行规」收取该得的那份收入。

道台以上的官所聘的师爷是高级师爷,他们大抵有较高的功名,至少是个「举人」。也有以秀才之身,因特别出色被人看中的。高级师爷由于包办事务更重要,因而威风得很。当年左宗棠给骆秉章做师爷时,所有军政大事皆由他一手专断。晚清大学问家樊樊山的父亲身为正二品总兵,只因得罪了左师爷,左师爷一句话,总兵大人的乌纱帽就丢了。包办文案的夫子一支笔,往往又毒又狠。一字之差,可以陷人于狱,也可以解人罪过。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内,在与太平军打仗的奏摺中,将「屡战屡北」改为「屡北屡战」,一字之差,在战败之余,精神和气韵完全不同,使东家转危为安,成为师爷的杰作,流传至今犹称美谈。

就因为有了作幕的经历,就有了做官的经验,凡是当过师爷的人,再走仕途,往往都会是非常干练而且务实的官员。至少,他们不会被人蒙了。

不过,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提起师爷,就与心术不正、阴险狡猾、舞文弄墨、谋私作恶等坏人的行径脱不了干系。因此,在戏剧和小说中,师爷往往成了被奚落和嘲讽的对象。实际上,这犯了以偏概全的谬误。历史的真实是,师爷有良莠之分。在清朝中期以前,师爷以「良幕」为多,清中期以至晚期,坏师爷就愈来愈多。


因此,从师爷的作用和影响,师爷与许多名人的关系,师爷的良莠,都说明师爷是一个值得注意、值得认真研究的社会群体。「师爷文化」中,有许多值得肯定的东西。如,师爷长期操办具体事务而养成的周密的思维方式和干练的办事作风;刑名、钱粮、书启师爷在法律、财会和文书业务上颇具办事技能;许多师爷是诗文家、学者,他们写出的文章、诗词、学术著作、笔记小说,乃至尺牍、日记,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例如:「浮生六记」,虽是有名的小品,却是一个师爷的「生活自传」。作者沈复,字三白,在这本书中,历述自己的师爷世家,其父在师爷的贫困生涯中死去,他只得放弃功名,子承父业,拜师学做师爷。他廿五岁独立应聘做师爷,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为人正直不贪,因而终身贫困,「隆冬无裘,挺身而过」、「春寒彻骨,沽酒御寒,囊为之罄。」爱妻去世,竟无钱装殓,幸得人相助,加之变卖家产,才将装殓之事办得。


再如:「雪鸿轩尺牍」作者清朝乾嘉时的师爷龚未斋,「秋水轩尺牍」作者许葭村,是较晚一些的师爷。他们都有华丽生辉的文笔。如,「秋水轩尺牍」中所写,读来满口余香:


桂花香里,我驾扁舟;
菊蕊黄时,君遗尺牍。


而「雪鸿轩尺牍」中对官场的抨击:「官府一点朱,百姓一碗血」可谓沉痛。


此外,还有清朝王又槐的「办案要略」,杨恩寿的「北流日记」、「长沙日记」,清朝汪辉祖的「学治臆说」、「佐治药言」,清朝许同莘的「公牍学史」等,都是师爷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仍有研读的价值。
//z 2013-12-19 23:20:11 IS2120@BG57IV3 T2937302922.K.F3499268100[T4,L74,R2,V13]

你可能感兴趣的:(围炉夜话 (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