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ont Definitions */ @font-face {font-family:宋体; panose-1:2 1 6 0 3 1 1 1 1 1; mso-font-alt:SimSun; mso-font-charset:134; mso-generic-font-family:auto; mso-font-pitch:variable; mso-font-signature:3 135135232 16 0 262145 0;} @font-face {font-family:黑体; panose-1:2 1 6 0 3 1 1 1 1 1; mso-font-alt:SimHei; mso-font-charset:134; mso-generic-font-family:auto; mso-font-pitch:variable; mso-font-signature:1 135135232 16 0 262144 0;} @font-face {font-family:"/@宋体"; panose-1:2 1 6 0 3 1 1 1 1 1; mso-font-charset:134; mso-generic-font-family:auto; mso-font-pitch:variable; mso-font-signature:3 135135232 16 0 262145 0;} @font-face {font-family:"/@黑体"; panose-1:2 1 6 0 3 1 1 1 1 1; mso-font-charset:134; mso-generic-font-family:auto; mso-font-pitch:variable; mso-font-signature:1 135135232 16 0 262144 0;} /* Style Definitions */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so-style-parent:""; margin:0cm; margin-bottom:.0001pt; text-align:justify; 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mso-pagination:none;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2.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ont-kerning:1.0pt;} h1 {mso-style-next:正文; margin-top:17.0pt; margin-right:0cm; margin-bottom:16.5pt; margin-left:0cm; text-align:justify; 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line-height:240%; mso-pagination:lines-together; page-break-after:avoid; mso-outline-level:1; font-size:22.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22.0pt;} h2 {mso-style-next:正文; margin-top:13.0pt; margin-right:0cm; margin-bottom:13.0pt; margin-left:0cm; text-align:justify; 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line-height:173%; mso-pagination:lines-together; page-break-after:avoid; mso-outline-level:2; font-size:16.0pt; font-family:Arial; mso-fareast-font-family:黑体;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1.0pt;} /* Page Definitions */ @page {mso-page-border-surround-header:no; mso-page-border-surround-footer:no;} @page Section1 {size:612.0pt 792.0pt; margin:72.0pt 90.0pt 72.0pt 90.0pt; mso-header-margin:36.0pt; mso-footer-margin:36.0pt; mso-paper-source:0;} 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
登记号 |
分类号 |
软件全称 |
软件简称 |
版本号 |
著作权人(国籍) |
首次发表日期 |
登记批准日期 |
2009SR038176 |
68000-8400 |
数字水印学习系统 |
water |
V 1.0 |
*****: 中国 |
|
2009-09-09 |
DWT 操作实现了对 DWT 的 3 层分解以及在各个不同的子带内嵌入、提取水印信息。
单击【 DWT 】菜单,弹出如图 3.1 所示下拉菜单。
图 3.1 下拉菜单
在下拉菜单内选择【 1 层 DWT 】,出现如图 3.2 所示读取文件对话框。
图 3.2 读取文件对话框
选取将要进行 1 层 DWT 分解的图像,单击【打开】命令按钮,此时主界面如图 3.3 所示,显示了 1 层 DWT 分解后出现的四个子带。
图 3.3 DWT 分解的子带
单击【 DWT 】菜单,弹出如图 3.1 所示下拉菜单。在下拉菜单内选择【 2 层 DWT 】,出现如图 3.2 所示读取文件对话框。选取将要进行 2 层 DWT 分解的图像,单击【打开】命令按钮,此时主界面如图 3.4 所示,显示了对 1 层逼近子带再次进行分解后出现的四个子带。
图 3.4 2 层 DWT 分解
单击【 DWT 】菜单,弹出如图 3.1 所示下拉菜单。在下拉菜单内选择【 3 层 DWT 】,出现如图 3.2 所示读取文件对话框。选取将要进行 3 层 DWT 分解的图像,单击【打开】命令按钮,此时主界面如图 3.5 所示,显示了对 2 层逼近子带再次进行分解后出现的四个子带。
图 3.5 3 层 DWT 分解
DWT 水印演示(逼近子带)完成将水印嵌入到 DWT 的逼近子带内,并在主界面内显示出嵌入前后的载体图像、水印图像。
单击【 DWT 】菜单,弹出如图 3.1 所示下拉菜单。在下拉菜单内选择【 DWT 水印演示(逼近子带)】,出现如 3.6 所示读取原始文件对话框。
图 3.6 读取原始文件
选择原始文件后,单击【打开】命令按钮,出现如图 3.7 所示读取水印文件对话框。
图 3.7 读取水印文件
选取水印文件后,单击【打开】命令按钮,出现如图 3.8 所示进度条。
图 3.8 进度条
进度条完成后,主界面显示 DWT 水印的演示情况,如图 3.9 所示。
图 3.9 DWT 水印演示
DWT 子带水印(对角线)完成将水印嵌入到 DWT 的对角线子带内,并在主界面内显示出嵌入前后的载体图像、水印图像。
单击【 DWT 】菜单,弹出如图 3.1 所示下拉菜单。在下拉菜单内选择【 DWT 子带水印(对角线)】,出现如 3.10 所示读取原始文件对话框。
图 3.10 读取原始文件
选取原始文件后,单击【打开】命令按钮,出现如图 3.11 所示读取水印文件对话框。
图 3.11 读取水印文件
选取水印文件后,单击【打开】命令按钮,出现如图 3.12 所示进度条。
图 3.12 进度条
进度条运行完毕后,主界面显示嵌入水印前后的载体图像、水印图像等信息,如图 3.13 所示。
图 3.13 主界面显示情况
DWT 嵌入水印(逼近子带)用来实现在 1 层 DWT 分解的逼近子带内嵌入水印信息。
单击【 DWT 】菜单,弹出如图 3.1 所示下拉菜单。在下拉菜单内选择【 DWT 嵌入水印(逼近子带)】,出现如 3.14 所示读取原始文件对话框。
图 3.14 读取原始文件
选择原始文件后,单击【打开】命令按钮,出现如图 3.15 所示读取水印文件对话框。
图 3.15 读入水印图像对话框
选取水印文件后,单击【打开】对话框,出现如图 3.16 所示保存对话框。
图 3.16 保存对话框
输入要保存的文件名后,单击【保存】命令按钮,出现如图 3.17 所示进度条。
图 3.17 进度条
进度条完成后,主界面内显示了原始图像、水印图像、含水印图像,如图 3.18 所示。
图 3.18 主界面显示
DWT 提取水印(逼近子带)用来实现从 1 层 DWT 分解的逼近子带内提取水印信息。
单击【 DWT 】菜单,弹出如图 3.1 所示下拉菜单。在下拉菜单内选择【 DWT 提取水印(逼近子带)】,出现如 3.19 所示读取原始文件对话框。
图 3.19 读入原始文件
选取原始文件后,单击【打开】命令按钮,出现如图 3.20 所示读取含水印图像对话框。
图 3.20 读取含水印图像
选取含水印文件后,单击【打开】按钮,出现如图 3.21 所示进度条。
图 3.21 进度条
进度条完成后,主界面内显示提取出的水印图像的完整图和局部图,如图 3.22 所示。
图 3.22 主界面图
2 层 DWT 水印(逼近子带)用来实现向 2 层 DWT 逼近子带内嵌入、提取水印信息。
单击【 DWT 】菜单,弹出如图 3.1 所示下拉菜单。在下拉菜单内选择【 2 层 DWT 水印(逼近子带)】,出现如 3.23 所示读取原始文件对话框。
图 3.23 读入原始图像对话框
选取原始文件后,单击【打开】按钮,出现如图 3.24 所示读入水印信息对话框。
图 3.24 读入水印图像对话框
选取水印图像后,单击【打开】按钮,主界面如图 3.25 所示,显示了嵌入水印前后、及提取水印信息后的原始图像、含水印图像、水印图像等信息。
图 3.25 主界面
2 层 DWT 水印(对角线)用来实现向 2 层 DWT 对角线子带内嵌入、提取水印信息。
单击【 DWT 】菜单,弹出如图 3.1 所示下拉菜单。在下拉菜单内选择【 2 层 DWT 水印(对角线)】,出现如 3.26 所示读取原始文件对话框。
图 3.26 读入原始图像对话框
选取原始文件后,单击【打开】按钮,出现如图 3.27 所示读入水印信息对话框。
图 3.27 读入水印图像对话框
选取水印图像后,单击【打开】按钮,主界面如图 3.28 所示,显示了嵌入水印前后、及提取水印信息后的原始图像、含水印图像、水印图像等信息。
图 3.28 主界面
3 层 DWT 水印(逼近子带)用来实现向 3 层 DWT 逼近子带内嵌入、提取水印信息。
单击【 DWT 】菜单,弹出如图 3.1 所示下拉菜单。在下拉菜单内选择【 3 层 DWT 水印(逼近子带)】,出现如 3.29 所示读取原始文件对话框。
图 3.29 读入原始图像对话框
选取原始文件后,单击【打开】按钮,出现如图 3.30 所示读入水印信息对话框。
图 3.30 读入水印图像对话框
选取水印图像后,单击【打开】按钮,主界面如图 3.31 所示,显示了嵌入水印前后、及提取水印信息后的原始图像、含水印图像、水印图像等信息。
图 3.31 主界面
3 层 DWT 水印(对角线)用来实现向 3 层 DWT 对角线子带内嵌入、提取水印信息。
单击【 DWT 】菜单,弹出如图 3.1 所示下拉菜单。在下拉菜单内选择【 3 层 DWT 水印(对角线)】,出现如 3.32 所示读取原始文件对话框。
图 3.32 读入原始图像对话框
选取原始文件后,单击【打开】按钮,出现如图 3.33 所示读入水印信息对话框。
图 3.33 读入水印图像对话框
选取水印图像后,单击【打开】按钮,主界面如图 3.34 所示,显示了嵌入水印前后、及提取水印信息后的原始图像、含水印图像、水印图像等信息。
图 3.34 主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