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才在大陆 大陆高教磁吸


1》台湾老师在大陆∕学术主权?国际注视?积极门生
台湾老师 到中国攀学术圣母峰

前政大 金融系 教授霍德明去年全家搬到北京后,孩子念书面临大陆的填鸭式教育;买台休旅车,证照几周办不下来;学生在上总体经济学之前,竟然连个体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都没学过;研究所需的统计数字还得透过关系才能取得。

这些不便的情形在台湾简直不可想象,但霍德明还是觉得,到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当教授,是正确选择。

主导权∕当大厨不当端菜小弟

今年8月份才正式到任,霍德明就忙着张罗与伦敦政经学院合办的暑期学校。然后,就是一年一度与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研讨会,这个聚集美国最多顶尖经济学者的组织,连美国联准会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都是成员。

藉由这些频繁的课程、研讨会,霍德明得以接触到世界最顶尖的经济学者、财经官员;反观台湾就没有这些机会。「一块血淋淋的肉,看起来可怕,却可以任由大厨烹调,若是一道已经做好的菜,除了直接端上桌子外,厨师没有什么可发挥的,」很多人以为北大以「高薪」挖走了霍德明,但50岁出头的他却是因为自己学术年龄已经到了要突破的关键阶段,因此才选择经济重要性不断上升的中国大陆,做为学术舞台。

2300万人的台湾经济奇迹,世界经济学家可能不会重视;但占全球1413亿人口的中国经济奇迹,世界经济学界就不能忽略了。霍德明说,他就站在中国这个经济学的新大陆上。

霍德明1977年大学毕业,留美、曾在美国大学任教,回台任教期间,又担任政府的财经咨询工作。这种年龄及学经历,正是大陆大学目前最缺乏的人才,因为1977年,大陆中断10年的大学才刚刚恢复招生。而除了霍德明之外,台大 国企系 教授巫和懋、台大经济系教授朱家祥,也都成为北大教授。

新空缺∕台湾学术市场已饱和

除了50世代、台湾培养出来的学术精英纷纷到大陆开创新学术颠峰外,连台湾年轻一辈、40岁以下的潜力学者,也因为台湾学术市场过度饱和,迫使他们必须必须像台商一样,到刚起步的大陆寻找机会。

36岁的饶培伦,即使拥有台大机械系学士、美国普渡大学博士的显赫学历,1998回台后,却只能在私立大学之间游走,因为台湾公立大学教职一位难求。

2001年暑假在美国开会时,饶培伦遇到普渡大学的指导教授萨文迪(Gavriel Salvendy)。萨文迪告诉他,「 江 先生(中国国家主席江)写信给我,要我到中国创建一个新的系。」饶培伦就随着老师到北京,参与组建清华工业工程系。

虽然到今年10月,北京清华工业工程系才满五周年,但因为是中国第一个由洋人担任系主任的系,因此受到全球工业工程界的重视。就以国际化为例,从创系开始就采用中德双联硕士班,德国工业工程排名前二的亚琛工业大学(RWTH Aachen),每年派近20名学生到北京清华。

学适应∕潜力教授得硬碰硬

对于许多习惯西方学术环境的台湾教授来说,大陆的作法,让人无法适应。这时候就需要耐心和同理心。不过,目前任教北京、上海等重点大学的台湾教师只有个位数,相较于中国为了迎头赶上国际,所引进的「外专」(外籍专家)、「外教」(外籍教师),台湾教授数量只是九牛一毛。

而且,台湾教师想在大陆大学(特别是北京、上海的重点大学)教书,已经愈来愈不容易。现在是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管理技术系副教授的黎怡兰指出,去年北大软件学院引进有企业工作经验的老师,还可以不具备博士学历,但今年就一定要有博士学历。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2004年一下子就引进10名教师,来自台湾的光华营销系助理教授涂荣庭表示,光华管院现在挑战的目标并不是台湾商学院,而是世界级的商学院。霍德明也强调,像他50岁出头,恰巧弥补大陆文革的空缺,但40岁以下的台湾教师就要与大陆教师「硬碰硬」了。

2》台湾学生在大陆∕就业市场?名校文凭?学术资源
高校三宝 吸引台湾学生西进

根据大陆教育部公布的资料,1987年,出现第一位台湾学生到大陆就读后,1989年台生增为12人,1990年再增至180人。而从1993年起,台生人数更直线上升。目前大陆大学每年录取的台生人数,则稳定在1000人左右。现在大陆台生的总数有多少?「大陆官方公布的是5000人左右,但实际上可能超过1万人,」台湾留学大陆青年发展协会(台生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法律系博士生夏雯震指出。

三成台生∕有意愿登陆深造

台湾的文化大学去年针对台湾北部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三成台湾学生有意愿到大陆各大学深造,其中35%学生是为了大陆的就业市场,25.7%为了名校文凭,还有15.5%学生认为大陆学术资源丰富。

世新大学毕业、北京清华大学2003MBA的卢永隆就是一个例子。早在几年前卢永隆就体认到,未来商机、市场都在大陆,迟早要来闯一闯。但他知道在大陆做事非常讲究关系,因此,建立人脉成为他到大陆念书的主要动机,「如果直接来大陆工作,花上几年也未必能累积多少人脉。而在大陆顶尖名校念商学院,可以接触到大批政商高层,这种人脉资源是无可替代的。」

国际交流∕巨龙脚边机会多

随着大陆顶尖大学不断加大师资、图书资源、课程及国际化的投入,台生已不再只为了「文凭」或「市场」而来,而是真正被大陆名校的资源所吸引。

在台湾拥有一家建筑师事务所的余为群,2004年到北京清华美术学院攻读博士,他认为北京、上海都是现代中国和全世界接轨的前哨站,绝对比台湾更有机会成为世界的焦点。

义守大学资管系毕业、今年考上清华国际贸易与金融系硕士班的李曜丞,也认为大陆名校国际化的程度远超过台湾,「清华这两年接待的名人,像诺贝尔奖得主孟岱尔(Robert Mundell)、德国总理、联合国副秘书长,台湾20年都等不到。」

趁势卡位∕台生预先「西驻」

然而,台生拿到大陆学历后,未来就业是否真那么顺利,是台生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这五年,对于大陆台生而言,正好是最有利的卡位时期,」目前在大陆台资英语教学机构工作的卢永隆指出,以前大陆商业环境还不够热络,来大陆未必有很好的发展;但是后来海归人才多了、大陆本地的人才也起来了,台湾人将再没有任何优势。因此,现在正好是台湾留在大陆发展的机会点。「虽然现在台干没有薪资优势,薪水可能比台湾还低、工作也较累,但只要能撑下去,未来大陆继续开放,会需要更多懂国际市场的人才,台湾人就有机会了,」卢永隆说。

不过,也有一些台生打算毕业后回台找工作。「大陆的薪水太低了,虽然很想留在这里,但收入问题是不能不考虑的,」清华传播学院硕士班新生庄同学表示,毕业后希望有机会到国外工作,或是进入外商。

 

你可能感兴趣的:(台湾人才在大陆 大陆高教磁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