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需求分析

(本文发表于程序员杂志2006年第4期)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敏捷软件开发是种类似黑客行为的过程,是程序员最爱的勾当。不写文档,不作需求分析,没有项目经理,做什么东西完全是程序员自己的行为。所以他们认为这样的过程无法满足真正大型项目和复杂项目的需要,因此在经过考虑后,放弃了敏捷方法。

真的是这样吗?敏捷过程到底是如何做需求分析?用户故事和用例有什么区别?敏捷过程如何去管理需求的?这些是一些想要实践敏捷的人一直在困惑的事情。

我们常常看到书中讲,程序员拿到一个用户故事后,怎么计划,怎么分解,怎么写单元测试,怎么小步前进,怎么持续集成。这是典型的程序员视角。事实上,敏捷方法分为三部分,敏捷项目管理,敏捷需求分析,敏捷软件开发。上述书中提到的完全是敏捷开发中的实践,很多人了解到的敏捷,只是敏捷的三分之一。

在敏捷的团队中,作一个敏捷程序员确实是非常舒服的事情。从程序员的角度来看,只需要选择一张他感兴趣的故事卡片,了解清楚该卡片的需求,开始从功能测试写代码,等通过了所有测试就完工。基本上不需要考虑太多的事情,非常轻松愉快。但程序员向谁去问清楚需求?故事卡片是怎样写出来的呢?让我们来关注开发前发生的事情。

了解敏捷过程的人都知道,Kent Beck在XP过程中提到了现场客户,如果一个敏捷团队能够有现场客户,这当然是最棒的事情。但多数情况下,客户都是很忙碌的,很难全力投入到软件开发过程中。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商务分析师这个角色,来充当客户的角色。

我在ThoughtWorks的团队中担任的就是商务分析师这个角色。商务分析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与客户交谈,了解和分析需求,将其制作成用户故事并将需求转述给程序员。同时,商务分析师也要代替客户负责功能验收测试。

敏捷思想的核心是人与交流。需求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交流问题。商务分析师要和客户交流,搞清楚客户到底需要什么,到底为什么需要这些东西。商业价值是商务分析师关注的最终目标。有了目标的指向,就可以不迷失方向。和客户进行交流,最终目的就是挖掘出客户的商业目标。可能大家会经常有这样的经验,客户说,我要这个功能,我想要怎么怎么样。这时候要特别注意,他说的这些东西并不是真正的需求。商务分析师需要详细的问客户为什么,挖掘出他真正的目标。

在这个目标下,商务分析师开始进行需求的分析:我们到底是否真的需要这个需求?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有没有简单并且低廉的方式?换一种形式是不是也能达到这样的需求?这个需求有多少地方涉及到以前的软件变更?

搞清楚这些事情后,就可以写出用户故事。用户故事的书写遵循一定的原则,一般包括三部分:"作为(系统的一个涉众),我想要(做一件事),从而(达到一个商业价值)"。在书写的时候格式比较随意,可以在故事卡背面写上注释或疑问,甚至画上界面原形图。

举一个最常见的用户故事例子,"作为一个普通用户,我希望能够用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以便我能享受到个性化的服务"。其中,用户是系统涉众,登录是他想要做的事情,而他的目标是获得个性化的服务。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个页面可能存在两个文本框,用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有一个按钮来登录,并且不登录就不能看到个人资料,另外,如果用户输入错误需要提示"登录失败请重试"。这就是可见性,也可以称为可测试性。我们可以根据这样的可见性写出功能测试,从而驱动这个用户故事的开发,这被称为 Acceptance Driven Development。

用户故事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作为进度跟踪的依据,一个是作为与人交谈的备忘录。用户故事卡片并不是很精确的需求,因此不需要把事情描述的非常清楚。将需求的详细分析推迟到实现前夕来完成,这是敏捷需求分析的精华所在。任何提前做好的东西都会导致浪费,敏捷过程提倡足够就好,避免浪费。

不少人对用户故事和用例的区别感到疑惑。用户故事的作用是备忘功能,而不是文档。而用例需要详细的描述其操作步骤,以及每个异常路径,因而起到了文档的作用。用户故事是可见的商业价值,而不是功能描述。每个用户故事的粒度和工作量都相差不多,这和用例有很大的区别。用户故事是小粒度的,可测试的,可见的,并且是有价值的。

ThoughtWorks有个项目组作的是一个网游物品交易平台。该平台是典型的互联网项目,在开工的时候客户对功能需求还不明确,但需要快速推出抢占市场,正是最适合敏捷过程的项目。

在项目伊始,商务分析师和客户做了深入的谈话,了解他的商业构想,他的盈利模式,搞清楚宏观的结构,然后思考并整理获得的结果,花1-2天时间将客户需求大略整理为几十个用户故事。这些用户故事并不完善,不足以做好整个系统。但对于我们开始项目的前一阵,已经足够了。我们可以从这里开始项目。

敏捷方法希望快速交付可用的软件。实现软件的快速交付是通过迭代来完成。在迭代开始前,由一组有经验的开发人员大致评估一下用户故事,标记出不同的难度和风险,并提出问题供商务分析师来获得更详细的信息,商务分析师会和相关涉众去讨论。然后商务分析师将推荐优先级最高的一组用户故事给客户来挑选,客户可以选择这些用户故事,或者指出从他的视角看到的优先级更高的用户故事。这些将成为下一个迭代的内容。
客户看到每个迭代交付的可运行的软件后或者得到用户反馈后,常常会有新的想法冒出来。有些想法是好的,有些想法就属于看到别家网站有这个功能,不假思索的提出的功能。这些不同的需求都需要经过认真的分析,找出哪些是值得我们立即考虑的,哪些是不用急迫的去实现的。

有一次和客户谈话时,他说到希望增加拍卖功能。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拍卖呢?客户说希望让用户拍卖物品以获得最高价格。经过考虑,我们发现,网游物品的实时性和唯一性决定了系统不适合使用拍卖机制。拍卖的时效性无法满足实时交易的要求,因此,用户最终放弃了这个特性。

另一次,客服人员提出增加一个查询用户交易的功能,而此时我们有其他更加重要的功能需要先去考虑,查询用户交易功能可以由技术人员临时通过数据库直接代为查询,因为项目运营初期交易不是很多,暂时还不需要专门的后台功能来支持客服的工作。所以把这个需求卡片一直贴在墙壁上,始终没有排到最高的优先级。

客户一开始也不是很能够接受敏捷需求中强调商业价值和优先级的做法。但经过几个月的磨合,客户也逐渐适应了许多敏捷思想,甚至我在和客户讨论时,偶然提起了后期的某种可能的情况,他们还能够帮我纠正应当考虑目前的情况,为近期的情况作计划。

用户故事的跟踪和管理是由项目经理来进行。每个迭代跟踪卡片的进展,是否已经开始实现?是否已经完成代码开发?是否已经开始功能测试?不同的卡片在迭代前都会评估为不同的大小。我们一般分为大中小三级。等实践过几个迭代后,团队的开发速度基本保持恒定,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知道每个迭代能做多少个用户故事,这样就可以安排下一迭代的开发。

每个迭代内分析好恰好足够下一个迭代开发的需求,就是商务分析师每个迭代的主要工作内容。商务分析师的需求分析工作在上一个迭代完成,包括需求的了解,分析,评估和排列优先级。

在每个迭代开始的时候,由商务分析师主持召开迭代计划会议,在会议上向所有的程序员解释这个迭代要完成的用户故事,然后由程序员自由提问,知道他们能够获得足够开始实现该功能的信息。

在程序员完成一个用户故事后,商务分析师还要来代表客户做功能验收测试,查看是否完成了预计的功能,是否有程序员还没有想到的异常情况。如果存在问题需要退回给程序员继续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系统完成的需求不偏离客户的要求。当然,更多的测试还需要QA来完成。

我们的实践充分表明了,敏捷过程并不是没有需求分析,而是把需求分析过程分散到整个开发的过程中,让开发和需求分析并行进行。这就是ThoughtWorks敏捷方法实施成功的秘诀之一。而商务分析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纽带和桥梁的作用,是一个团队不可缺少的角色。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敏捷,测试,单元测试,文档,Thought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