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分的参考见末尾,本部分文字是在其基础上的二度总结(节约时间和精力)。
算法:当数据量很大适宜采用该方法。采用二分法查找时,数据需是排好序的。
基本思想:假设数据是按升序排序的,对于给定值key,从序列的中间位置k开始比较,
如果当前位置arr[k]值等于key,则查找成功;
若key小于当前位置值arr[k],则在数列的前半段中查找;
若key大于当前位置值arr[k],则在数列的后半段中继续查找,直到找到为止。
时间复杂度:O(log(n))。
上面的思想就是最最简单的二分法,即从一个排好序的数组之查找一个key值。 如下面的程序:
这个程序,相信只要是一个合格的程序员应该都会写。 稍微注意一点, 每次移动left和right指针的时候,根据实际的意义在mid的基础上+1或者-1(两个指针总是会移动到一个未被比较过得新位置), 防止出现死循环,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找不到关键值key什么时候截止呢?当left小于right的时候肯定要继续判断,那么问题就在于left==right是否要继续判断?当然要!前面说了,两个指针移动情况可以看出他们所指向的位置总是没有与key比较过,所以必须再进行一次比较,程序也就能够正确的运行。
如果条件稍微变化一下, 还会写吗?其实,二分法真的不那么简单,尤其是二分法的各个变种。
数组之中的数据可能可以重复,要求返回匹配的数据的最小(或最大)的下标;更近一步, 需要找出数组中第一个大于key的元素(也就是最小的大于key的元素的)下标,等等。 这些,虽然只有一点点的变化,实现的时候确实要更加的细心。 下面列出了这些二分检索变种的实现。
b. 查找最后一个小于key的元素
很多的时候,应用二分检索的地方都不是直接的查找和key相等的元素,而是使用上面提到的二分检索的各个变种,熟练掌握了这些变种,当你再次使用二分检索的检索的时候就会感觉的更加的得心应手了。
首先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二分法一定有两个指针(low和high)在移动和一个中间位置mid(要是没有还能算二分法?),
二分法实际上就是在通过迭代这两个指针到指定的位置,只是迭代的条件可能式多样的(不一定像经典二分法那样与中间值比较),务必理清两个条件:
1,截止条件是什么?
截止条件的作用就是在截止后我们就可以判断出我们想要的答案了。
通常,如果以low 与 high的大小来决定是否终止的话,在low < high的情况下(如果此时没有找到解的话)是一定要进行搜索或者其他意义上的功能。那么迷茫的点就在于相等时怎么办?这取决于二分移动是如何进行的,但是无论移动与否,low和high中一定要有一个进行跨步移动,否则死循环。
2,二分移动条件是什么?
最重要的事情是理清移动的具体意义,到底该不该移动,即+1或者-1(我称之为跨步移动)?
1)如果当前mid位置确定不是解,那么直接跨步移动,即+1或者-1
2)但是如果这个位置有可能是解也有可能不是解怎么办?是具体情况而定,这时不要轻易+1或者-1!
那么就看跨步或者不跨步在low和high相等与否的两种情况时是否能得到预想结果,即是否应该截止?
所以分下面四种情况:
a)跨步,如果当low和high相等时已经可以得到结果,则用low<high这个条件即可。
b)不跨步,如果当low和high相等时已经可以得到结果,则用low<high这个条件即可。
c)跨步,如果当low和high相等时后才可以得到结果,则用low<=high这个条件即可。
c)不跨步,如果当low和high相等时后才可以得到结果,则用low<=high这个条件即可。
但是无论如何,最重要的就是弄清楚二分法中移动的意义,确定一定移动因素
如果全是确定移动因素二分算法就简单了,
如果具有不定的移动因素分上述四种情况讨论,再不然或者举特例来测试不定因素?
其实二分法难度还好,想想当年多么难的数学------《数学物理方程》《高等数学》都学了,这些与之相比就是“渣”
在一个有序数组中查找要插入的位置
原文地址,<LeetCode OJ> 35. Search Insert Position
用low来记录答案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searchInsert(vector<int>& nums, int target) { //数组不能空 int low=0,high=nums.size()-1; while(low<=high) //相等时也需要判断一次 { int mid=(low+high)/2; if(nums[mid]<target) low=mid+1;// 确定移动因素,一定在右边 if(nums[mid]>target) high=mid-1;// 确定移动因素,一定在左边 if(nums[mid]==target) return mid;//确定因素,找到了 } return low; } };
任意相邻元素不相等的数组中,寻找峰位置(任意一个峰都行)
原文地址,<LeetCode OJ> 162. Find Peak Element
注意:题目说了相邻元素不会相等,这个条件很重要。
a) nums[mid] < nums[mid + 1],
说明mid与后一个位置形成递增区间,则mid后面一定存在峰且当前mid一定不是峰,则low右移动mid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就有可能是峰了)
b) nums[mid] > nums[mid + 1],
说明mid与后一个位置形成递减区间,则当前位置mid就有可能是峰(也可能在其前面),则high左移动到mid
当low和high相等时是否能得到结果了?即是否应该截止?
因为high的后面是下降的,而low的前面是上升的,所以相等时,已经可以得到结果。
用low来记录最终答案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findPeakElement(vector<int>& nums) { int low = 0,high = nums.size()-1; while(low < high) //根据移动情况,当两者相等时已经可以确定解 { int mid = (low+high)/2; if(nums[mid] < nums[mid+1]) low = mid+1; //确定移动因素,因为mid位置一定不是峰,而low=mid+1才可能是峰 else high = mid; //不定移动因素 ,四种情况中寻找一种进行论证 } return low; } };
在有序数组中,寻找第一个坏的版本
原文地址,<LeetCode OJ> 278. First Bad Version
用low来记录解
// Forward declaration of isBadVersion API. bool isBadVersion(int version);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firstBadVersion(int n) { int low=1,high=n; while(low<=high) { int mid=low+(high-low)/2;//测试案例有超大数,这样写更安全 if(isBadVersion(mid))//如果是坏的版本 high=mid-1; //不定移动因素,在四种情况中寻找解的情况 else low=mid+1;//确定移动因素,一定在mid右边 } return low; } };
也可写成如下版本
// Forward declaration of isBadVersion API. bool isBadVersion(int version);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firstBadVersion(int n) { int low=1, high=n; while(low<high) { int mid=low + (high-low)/2; if(isBadVersion(mid)) high = mid; //不定移动因素, else low = mid + 1; //确定移动因素 } return low; } };
在每一行有序的二维数组中寻找值
原文地址,<LeetCode OJ> 74. / 240. Search a 2D Matrix (I / II)
class Solution { public: bool searchMatrix(vector<vector<int>>& matrix, int target) { int row=matrix.size();//行 int col=matrix[0].size(); for(int i=0;i<row;i++)//对每一行进行二分查找 { int low=0,high=col-1; //不可能在此行找到,此处算是一个小小的优化条件 if(matrix[i][high]<target) continue; //在此行查找 while(low <= high)//注意此处条件是根据low和high的移动情况来定的 { int mid=(low+high)/2; if(matrix[i][mid] > target)//确定移动因素,说明在mid位置的右边 high=mid-1; else if(matrix[i][mid] < target) //确定移动因素 low=mid+1; else //确定因素,找到了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 };
未完待续,持续学习二分法中........
注:本博文为EbowTang原创,后续可能继续更新本文。如果转载,请务必复制本条信息!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ebowtang/article/details/50770315
原作者博客:http://blog.csdn.net/ebowtang
本博客LeetCode题解索引:http://blog.csdn.net/ebowtang/article/details/50668895
参考资源:
【1】前半部分原作者,liubird,博文地址,http://blog.chinaunix.net/uid-1844931-id-3337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