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课程教学要解决问题要点备忘录

课程概况

  学生:大一第2学期,软件工程(服务外包)专业
  课程:C++程序设计
  性质:必修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教学方法

  采用翻转课堂形式。学生课前完成知识点的学习;课堂围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开展教学活动;课后学生完成实践,完成成为专业人员必须的专业训练。
  利用蓝墨云班课、CSDN博客、问卷星、QQ等作为学习平台,有效的开展交流、合作,发展相关的其他能力。

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任课教师在“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两门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在教学模式的应用、学习方法指导、平台的利用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的做法,也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关的改革,使学习主动性强的同学得到了极大的益处,但对学习不主动性不够的同学而言,在影响其学习投入和学习效果的最关键环节,尚未有根本性的促进。

  • 对学习主动的同学,益处包括学习资源丰富、实践量提高、学习方式自由(发展个性的学习方法,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学习能力)、学习感受好等;
  • 对于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能力差的同学,除了上述的益处外,还包括课程资源和教学平台的可再用性,对需要补考和重修的学生,能够帮助他们实质性地开展亡羊补牢式的自学。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各都有其原因,但其后果全部要学生自己承担。无论学习的动力,还是学习的能力,都需要通过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而解决。

  由于有了前边的积累,迎来了发现和解决下面的问题的机会和条件。

课程教学改革重点关注的问题:消除差距

  课程教学将继承已有工作中的资源和教学模式,为同学们的全面提高提供帮助。

既学得课程要求的知识点,发展相关的技能,又在信息化时代的终身学习能力、学会合作、塑造学习品质、开阔专业视野等多方面得到提高。

  将“消除差距”作为工作要点,其意义在于:

  • 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找到学习状态,解决他们的成长瓶颈(这一部分同学内心想学,但问题延续,代价就在不断加大);
  • 推动整体水平的提高(不帮助这部分同学解决问题,学习氛围提高不上来,班级整体学习量、学习的深度都会打折扣,影响每一位同学大学的成色。)

解决重点关注问题的措施

  • 团队建设及合作学习活动:基本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并结合学生的自由组合,形成了三人一组(Team),三组一群(Group)的教学班学习组织。依托这样的组织,有效开展合作学习活动,需要帮助的同学,借集体力量解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问题,施以援助的同学,将另外发展表达、指导能力,并能过深层学习的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 课程考查方式:引入真实性系数,促进学生课后实践量与其知识、技能内化程度达到一致。

以往的教学改革活动中,优先探索了学生实践积累数量上的问题,在防止抄袭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好的效果。但也总有个别同学,会只重数量,造成最终结局还是不会的问题。本课目标:做过,会了;做过的,就是会了的;该会的,都要做过。

课程考查要点

  本课是考查课。为了学习目标的完成,不采用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而是采用过程性考核。这样的方式并不意味着标准的降低,而是要求同学们重视学习的过程,用学习的过程,追求学有所得的结果。从以下考查方法的约定来看,既要完成一定的学习量,更要保证学习过程的真实性。每一位同学,每一个小组,以及老师,都将这两方面的目标的达成,作为工作、学习的标准。
  本课是必修课,也就意味着这门课的学分拿不到,毕业的基本条件就达不到。过程性考查的课程,意味着不存在补考;重修中不能随下一年级完整地再次参加学习过程,也就无法获得过程性数据。简言之,一旦挂科,就意味着需要上大五。
  这是压力。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最基本前提。以此压力,愿每位同学都能在投入中获得专业学习的感觉,保证学有所成。
  课程的考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 保质、保量完成知识点的学习:以教学平台中积累的数据为依据,主要是课前自主测验的参与次数,以及课堂测验的成绩。课前视频的观看不作为考核内容,但强调看视频是自主学习中非常重要且有效的学习方式,需要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做好选择,抓好落实。

只关注课前自主测验的次数而不是成绩,是鼓励同学们真实地完成自主测试,让测试成为学习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提倡当自测结果不佳时,通过重看书、看视频的方式,解决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看视频不作为考核点的原因:(1)自学方式可以多样,可以看视频,也可以通过深度阅读来进行;(2)视频来源的多样:可以看任课老师提供的视频,也可以看教材配套的慕课资源;(3)看视频方式的多样:可以自己单独看,可以结伴看(由此可能造成某些同学无观看记录)。这样的选择为同学们提供了自由,也作为对摆脱“考什么、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学”桎梏的鼓励。

  • 完成课后实践情况:课后实践成绩与完成的实践量成正比,结合真实性系数,确定最终成绩。要点:实践量与真实性的统一。

在计算成绩时,达到基本要求,且认定完全真实者,可以得到这部分的满分;数量极多,真实性系数极低者,甚至会加负分。

  • 个人成绩与小组表现的关系:小组成员个人成绩与小组团体总体成绩成正比,个人成绩受本人真实性系数影响。要点:个人成绩体现对小组学习的贡献,以及本人在学习中的投入。

个人真实性系数达到要求,小组团体成绩成为个人的成绩,否则,个人成绩按系数折算。在计算成绩时,个人真实性系数低者,所在小组总分越高,个人成绩相对会越低,以此体现其没有充分利用小组条件,也未对小组学习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

在小组作业的互评环节,学生评价分数的高低不影响小组成绩,只考察是否参加了评价。以此支持同学们在评价时,保持好的心态,真实、客观地实施,进而发展自己专业的学术评价能力(这个能力很重要!),也让评价环节对双方同学都有利好。

  • 真实性系数的确定:在全学期中,利用上机课的时间,对每一位同学,不定时抽查1-3次,以口试或笔答编程的形式,就其完成过的学习项目进行复检,以此评价对其已经提交完成的学习成果的真实性。

以此引导同学们充分利用团队力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突破学习中的困难,达到真实地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要自己把握对要求完成的学习训练,无论中间过程是独立完成,还是通过小组讨论完成,或者是参考他人的成果完成,最终目的是自己掌握。每一名同学都要对自己的劳动成果的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感兴趣的:(本学期课程教学要解决问题要点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