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类
内部类(inner class)是定义在另一个类中的类,为什么要使用内部类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内部类方法可以访问该类定义所在的作用域中的数据,包括私有数据。
2.内部类可以对同一个包中的其他类隐藏起来。
3.当想要定义一个回调函数且不想编写大量代码时,使用匿名内部类比较便捷。
1.使用内部类访问对象状态
只有内部类可以是私有类,而常规的类只能具有包的可见性,或公有的可见性。
内部类的对象有一个隐式引用(这个引用在内部类的定义中是不可见的),它引用了实例化该内部类对象的外围类对象。通过这个指针,可以访问外围类对象的全部状态。
所以,内部类既可以访问自身的数据域,也可以访问创建它的外围类对象的数据域。
2.内部类的特殊语法规则
使用外围类引用的正规语法:
OuterClass.this
可以采用下列语法格式更加明确地编写内部对象的构造器:
OuterObject.new InnerClass(construction parameters)
在外围类的作用域之外,可以这样引用内部类:
OuterClass.InnerClass
3.内部类是否实用、必要和安全
内部类是一种编译器现象,与虚拟机无关。编译器将会把内部类翻译成用美元符号$分隔外部类名与内部类名的常规类文件,而虚拟机对此一无所知。
编译器为了引用外部类,生成了一个附加的实例域this$0。
编译器在外围类添加静态方法access$100。
这样内部类与常规类比起来就具有了额外的访问特权,而虚拟机对此并不了解。
如果内部类访问了私有数据域,那么就有可能通过附加在外围类所在包中的其他类访问它们,但做这些事情需要高超的技巧和极大的决心。
4.局部内部类
可以在一个方法中定义局部类。
局部类不能用public或private访问说明符进行声明,它的作用域被限定在声明该局部类的块中。局部类的一个优势即对外部世界可以完全地隐藏起来。
局部类还有一个优势,它们不仅能够访问包含它们的外围类的域,而且还可以访问局部变量,不过这些局部变量必须被声明为final,对它进行初始化后不能够再修改。
编译器必须检测对局部变量的访问,为每一个变量建立相应的数据域,并将局部变量拷贝到构造器中,以便将这些数据域初始化为局部变量的副本。
5.匿名内部类
假如只创建这个类的一个对象,就不必为它命名了,这种类被称为匿名内部类。
通常的语法格式为:
new SuperType(construction parameters)
{
inner class methods and data
}
SuperType可以是类也可以是接口。
由于构造器的名字必须和类名相同,而匿名类没有类名,所以匿名类不能有构造器。
6.静态内部类
有时候使用内部类只是为了把一个类隐藏在另外一个类的内部,并不需要内部类引用外围类对象。为此,可以将内部类声明为static,以便取消产生的引用。
即public static class ClassName
只有内部类可以声明为static。
静态内部类的对象除了没有对生成它的外围类对象的引用特权外,与其他内部类完全一样。
注意,声明在接口中的内部类自动成为public和sta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