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rpc_client_call(xmlrpc_env * const envP, const char * const server_url, const char * const method_name, const char * const format, ...);函数中有一个参数“format”demo中使用传参方式为
xmlrpc_client_call(&env, serverUrl, methodName, "(ii)", (xmlrpc_int32) 5, (xmlrpc_int32) 7);
怪哉为何使用"(ii)",深究下去,发现这和C语言不定参数函数的传参有关,由于某些函数不能确定参数的个数(如printf),而参数在内存中得表示方法为堆栈,最后的参数最后入栈,因此可以记录最后一个固定参数(当然可以用&取得地址),然后根据user指定的每个参数的类型,使用指针偏移计算,便可取得所有的参数,参考文献如下:
www.cppblog.com/qiujian5628/archive/2008/01/21/41562.html
http://archive.cnblogs.com/a/2299868/
以上文章对此讲的已经比较详细了,留心不难发现,最重要的就是下面几个宏定义,vc头文件中stdarg.h定义如下:
#define _INTSIZEOF(n) ( (sizeof(n) + sizeof(int) - 1) & ~(sizeof(int) - 1) ) #define va_start(ap,v) ( ap = (va_list)&v + _INTSIZEOF(v) ) #define va_arg(ap,t) ( *(t *)((ap += _INTSIZEOF(t)) - _INTSIZEOF(t)) ) #define va_end(ap) ( ap = (va_list)0 )
它们作用分别如下
v——最后一个固定参数
t——当前参数的类型
ap——当前参数指针
va_start——计算第一个不定参的地址,有了地址,我们就可以一个一个的取出来;
va_arg——返回当前参数,并将ap移动到下一个参数;
va_end——很简单,ap置为空,表示取参结束;
不得不说写这些代码的作者确实牛X,av_start比较好理解,难点在va_arg定义,乍一看貌似这个宏貌似什么都没干,但仔细看来,却大有文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宏定义=代码替换,也就是说在出现va_arg()的地方都应该直接替换成
( *(t *)((ap += _INTSIZEOF(t)) - _INTSIZEOF(t)) )若令 m = va_arg(ap, t); 得到的m当然是当前参数,而同时ap也移动到下一个参数的地址;这里,ap+=_INTSIZEOF(t)实现了后者,注意,ap += XXX - XXX 并不等价于 ap, 当然,从返回值上来是等价的,但对ap来说,对它起作用的只有ap += XXX,这是问题的关键(作用类似于ap++);
于是这段简单的代码变实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1,返回当前参数的值;2,ap移到下一个参数地址;
最后,"(ii)"的定义属于xml-rpc-c的范畴,i代表int,相当于告诉xml-rpc库user各个参数的类型,这是必要的,要不然便无从取参了,具体参见
static void getValue(xmlrpc_env * const envP, const char** const formatP, va_listx * const argsP, xmlrpc_value ** const valPP)
完整定义在 xmlrpc_build.c中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