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西安

Preface

         在西安的时候就跟老刘透露过要写一篇关于西安的游记的想法,回来之后的这一段时间感觉每天都是又忙又累。上周末还回家了一趟。正好又赶上了项目的后期,各种制品的交付,晕头转向,每天都很忙,所以一直都迟迟没有动笔。此时此刻终于可以安静地坐下来,整理一下思绪,写点关于这次西安之行的感想和收获了。写这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只是想在一次旅行总想留下更多的东西,为生活做点记录。    


       在先前写过的两篇日志中都透露过去西安的想法,刚好趁还有几天的调休时间。调休的申请获批之后,就开始着手订票和搜集西安的情况。西安之行总共4天,因为有所准备,一切进展得都相当地顺利。3月13号晚上下班后处理工作上的一些事情就直奔车站,进站前拍了一张 

      大约13个小时,第二天接近中午的时候到达西安。因为是一张硬座相当地疲惫也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睡着的。醒来的时候天也亮了,列车沿岸的景色也尽收眼底。印象特别深的是那种左边是高山,右边却是平原的地貌,很有特色,让我大开眼界,兴奋不已。一路上,沿途的村庄,河流,树木,山川,田野疾驰飞过,不经感叹,祖国山河的确壮丽、华美。 在路上——西安_第1张图片            途中还在华山站停靠了一会儿,这时才意识到然来华山就在此地,左边就是传说中的华山。感觉列车一路向西奔去,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潼关”,上学时就读过“山河表里潼关路”的诗句,华山之险,历来称颂。在周围黄土高原的大背景下,华山的岩石变得十分突出。黄土的中心竟是一座石垒的高山,怎能不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终究还是还是有那么一点遗憾,时间原因,到了西安也没能去一趟华山。 

       大概11点的时候就到了西安站,出站后取了返程的车票,找到了入站口,然后在车站附近晃悠了一圈。熟悉返程的路线之后就按照老刘指定的公交 游7去他们学校。因为在出发之前就已经让他帮我找一个住处,所以一切进展都很顺利。下午老刘还有事情,而我也不愿意呆在住的地方,简单地吃了点东西之后,就一个人出去探路线了。整个下午基本上都在车上,转了三趟公交,路过了小雁塔,钟楼,博物馆和大雁塔。感受了一下西安的交通,总体感觉西安的公交还不算那么糟糕(和武汉相比)。坐在公交上,穿梭在长安的大街上,西安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古老,难怪西安人很喜欢叫这座城市为“古都”,抑或直接呼其古名——长安。其实总觉着无论是西安还是长安,都透露出一种平安,长治久安,朴素的愿望,一提起来就有种很古朴温暖的感觉,也可能是这个名字给了我对这座城市先入为主的良好印象。 

换乘的时候,看到了很多人都在排队等公交 在路上——西安_第2张图片 此时此景对这座城市也产生一种莫名的好感。 

 和北京相比西安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似乎更为完好,特别是城内的建筑风格。印象很深的是警察局也是采用当年衙门的建筑式样。在路上——西安_第3张图片           城内感觉无论是商场还是饭店抑或其他的建筑,或多或少都透露出那份古典的韵味。这种古韵不在真的保存了什么规模宏大的标志性的东西,而是融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一座建筑,一块地砖,一块匾额抑或是一道栅栏都隐约透露出这座城市的古韵和风味,一种只可意会的意境。穿梭在西安的风景名胜,犹如奔走在古长安城的神秘与历史厚重之中。

 华清池

        这一天我们起的挺早,因为要去市郊玩。我们选择自助东线一日游,是一个小团,包括导游和司机总共也就10个人。我们的第一站就是华清池。  在路上——西安_第4张图片 华清池是位于唐华清宫遗址之上的一座皇家宫苑,西距西安30公里,南依骊山,北面渭水。半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骊山的脚下。看到了它,一个曾经见过的地名“骊山” 在路上——西安_第5张图片           初识 骊山 还是在上高中读到的一篇《阿房宫赋》。站在骊山脚下,思绪万千,突然想起了张爱玲的 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有那么一种相见恨晚之感,似乎还是有那么一点矫情,但的确是有一点意外。

    山下就是华清池的后门了。导游沿途介绍了华清池的情况和一些与华清池有关的趣闻轶事。华清池作为唐玄宗与杨贵妃演绎爱情罗曼史的历史舞台,令文人雅士竞相吟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便是其中的名篇佳作。这首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更是传唱至今。 

走进华清池,看到了杨贵妃的雕像 

这里有大小不一、等级不同的各类浴池,这一间是唐明皇李隆基的浴池   在路上——西安_第6张图片展厅的墙壁上还刻有壁画和《长恨歌》的诗句,在这里赶紧让老刘帮忙拍下来,两个手机沿着一圈拍了个遍。             回来后搜集了一些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一些历史资料,也重新读了几遍这篇《长恨歌》。很感兴趣的是这一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道行尚浅,终究还是未能感知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美。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有时候我也在想这个故事为何有如此广泛的影响,除了这首词本身的魅力以及封建文化对于才子佳人模式的推崇,我想另外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他们之间真实的情感了。史料记载,唐明皇是一个艺术修养极高的帝王,好诗词,善书法,通音律,极富有音乐才华,而杨贵妃精通音律,擅歌舞,善琵琶。我想她出众的才艺以及和玄宗在艺术上的沟通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吧。这似乎就不难理解“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了。    除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华清池同样因蒋介石而闻名。这里就是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的发生地。这里完整地保留了当年蒋介石行辕,这几张是拍摄的蒋介石曾居住的五间厅 在路上——西安_第7张图片

看起来是不是是很有feel?仿佛一下回到了那个年代,蒋介石在这里办公的场景。。。 在路上——西安_第8张图片

会议室 

警卫员的住处 在路上——西安_第9张图片

西安事变时曾经留下的弹孔 

在这里听导游给我们讲了西安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就是从这扇窗户逃往骊山的 

据说是只用了15分钟,而当年蒋已经49岁,至今没人能打破这个记录。可以想象当年蒋逃命的仓惶和窘迫。在这里拍下的骊山的情境  在路上——西安_第10张图片

另外,在山下隐约可见山上的一座亭子,自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后,它的名字历经“总统蒙难亭”、“捉蒋亭”、“兵谏亭”的变化,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历史。如最后的“兵谏亭”是近几年为缓和海峡两岸矛盾所改的。历史总是由小处折射,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里导游还带我们参观了本地的一家玉石商场,听导游讲这个地方盛产蓝田玉。其实蓝田玉很早以前就已经听说过只是没有引起注意罢了。李商隐的《锦瑟》就曾提到蓝田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据商场的店员讲,这种粉色的蓝田玉镯是当年唐玄宗送给杨贵妃的定情信物,因玉环小名芙蓉而得名。芙蓉玉的颜色是那种淡淡的粉色,又似是浅紫色,浪漫温馨而不失神秘高贵。里面有很多冰花一样的纹痕,就这样以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舒展着身姿,更显玉镯的清新亮丽和温润多情。此外,玉石经过温泉经年累月的浸泡,还有护肤养颜之效。看来华清池的温泉水不仅出美人,也能出美玉。第一次看见有粉红色的玉,也第一次听说这种美玉后面的爱情故事,也算没有白来一趟这个商场。


兵马俑

    走出华清池,也到了用餐的时间。拿出了准备好的午餐:一块面包,一个肉夹馍和一瓶橙汁,每人一份。简单地吃过午餐,稍作休息就前往兵马俑博物馆了。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在车上导游简单地讲解皇陵的一些情况。封土北侧有寝殿礼仪建筑群、饲官建筑群,封土外有两道长10千米的内外城垣,封土周围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着数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园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形制及其礼仪建筑和布局都不同于先秦任何一座国君陵园。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下我们依次游览了兵马俑的一二三号坑,这三个俑坑的命名其实没什么特殊的含义,仅仅只是按照挖掘的先后顺序来命名的。 
一号坑,也没弄清楚这几个字是大篆还是小篆
 在路上——西安_第11张图片

 这是一号坑的两张图片: 在路上——西安_第12张图片

对于兵马俑我也不想再做过多的描述,因为它的壮观是难以通过语言来形容的,要知道眼前的一切都发生在2000年以前的那个时代,我只能再一次的赞叹古人的伟大。 在路上——西安_第13张图片

周围有不少外国游客,大多数人对中华文化少有涉猎,但他们同样在那里啧啧称奇。他们所感到的,不是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不是秦朝工匠的精湛技艺,而是那股威风凛凛,气壮山河,不可抗拒的气势。人们说音乐是无国界的,它的旋律能感动世上几乎所有的人,兵马俑有何尝不是如此?
二号坑 
 在路上——西安_第14张图片

二号坑同样令我感兴趣,听导游讲这是一个中军大帐,相当于现在的指挥部。坑的内部精心构筑了战车方阵,骑兵阵,弩兵阵和车、步、骑混合方阵。弩兵阵位于整个军阵的东部前沿。这个方阵内四面环廊,站立172件立射俑,中心部位是160件跪射俑。这些张弓待发的弓弩手,一旦情况有变,可以立兵坐兵迭次交换,轮番射击,使敌人无法逼近,增强了战斗杀伤力。 在路上——西安_第15张图片

指挥部的最高统帅应该就是秦始皇了。看着它,似乎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的雄壮和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霸气。于己而言,我是很崇拜当年那支金戈铁马、所向披靡的大秦军队,也崇拜能使九州归一的始皇帝。秦始皇十三岁登基为王,二十二岁加冠理政,三十岁灭韩,三十二岁灭赵,三十四岁灭燕,三十六岁、三十七岁先后灭魏楚,三十九岁灭齐。前后十年,荡平六国,四海归秦、一统天下。之后又制定币同形,度同尺,书同文,车同轨,权同衡,等一系列真正实现统一中国的工作的政策。后来证明这一系列的措施对华夏民族的大一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如何不让人仰慕? 在路上——西安_第16张图片

作为一个王朝的创立者,他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的新的历史时代,自此影响了华夏名族达2千余年之久。在这一点上其实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之前的商汤伊尹和武王周公。章太炎也曾对始皇帝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这里关于始皇帝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但就整个名族的发展而言,我觉得修建万里长城和秦驰道以及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在交通、经贸、文化以及各民族之融合还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再说历史最终还是由人书写的,其中夹杂着很多作者的喜怒哀乐,以及统治者的意志。大功大过岂可一概而论? 

  三号坑考虑到目前还不具备保存的条件暂时还没有被挖掘,尽管对外开放,但是基本看不到什么。在这里了解到然来兵马俑在出土的时候然来就都是彩色的,出土后很快被氧化,现在才反应过来一号坑后面回填的道理了。应该是等到条件具备在来挖掘。期待下一次来西安看看彩色的兵马俑吧。

    从兵马俑出来我们就返程回市区了。总的来说还是有点儿遗憾,因为是跟团过来的,时间原因,还没能近距离去一趟秦始皇皇陵。后来才知道,其实火车站就有直达华清池和兵马俑的公交。总归还是路线不熟。这条路线也可以给非自驾游的朋友们一点参考。 

    从临潼返回市区,途径灞桥,在车上看到了灞桥区的字样,杨柳依依!在车上还和老刘谈论起关于灞桥的一些典故。自古灞桥伤别,故人远行,折柳送别,灞桥风雪早为世人所悉。素来留有“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的词句,以表惜别深情。于是知道平凡如己,却是如此幸运,心爱的人、牵挂的人从来是相伴相携,离愁别绪竟是无从生根,少了些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怀之感,倒是徒生一份悠然和感恩之情。

    回到市区,我们在钟楼下车了。正好肚子也有点饿了。老刘建议去回民街觅食,我也欣然同意。回民街早已名声在外,按照老刘的说法,这种地方专为游客而设,宰一次算一次,就不是奔着有回头客来的。不过初来西安,怎么说也要去个最有名的地方吃吃吧,于是毅然前往,奋不顾身。。。

回民街  

    初到回民街不自觉地跟武汉的户部巷,南京的夫子庙对比,情境大致差不多,不过还是各有特色。 老刘建议尝尝这边的裤带面,我还没搞清楚为何取了这么俗的一个名字,呵呵,就是它啦 在路上——西安_第17张图片看着是挺不错,味道也还好。不过两碗面就50元,不便宜,还真的不是奔着回头客来的,哈哈。

        第二天从城楼下来,慕名吃了一顿西安的羊肉泡馍。实话讲,感觉有点名不副实,颠覆了一个南方人对馍的概念。就是它在路上——西安_第18张图片

 

看上去还行,只能说这边的口味的确让我这个南方人有点不大适应,石榴汁是外边买的,两碗羊肉泡馍就是56元。羊肉到还地道,也不便宜,果然名不虚传。羊肉还行,辣椒也不错,馍就不好评价了。 在路上——西安_第19张图片

         吃完后,简单地逛了一下,买了一点这边的特产,就出发前往大雁塔了。

        这里顺便谈谈对这边饮食的看法。在老刘他们学校也吃过一次早餐,糙米粥的味道的确有点特别,总之是没有吃过的一种粥的味道。只是觉得那边的口味还真的有些不适应,不能说很难吃,或许是我和西北人的口味不大对吧,也只能这么讲。另外一个价格都不便宜,晚上从大雁塔回来,吃了一点烧烤,就是这个   在路上——西安_第20张图片

这样的一顿饭就超过了100大洋,味道暂且还不论,总还是有点不大舒服。临走之际的前一晚,跟老刘道别的时候,算是好好地吃了一顿还算合符南方口味的饭,兴奋之余,拍了几张照片立刻就传了上去,哎,感叹吃顿饭还真不容易! 

还是有点小小的遗憾,没能跟老刘放开了喝一顿。倒还真的不是酒量的问题,一是实在是太累了,白天徒步绕行了西安城一圈,后面会提到。另一个是因为身在外地,多少还是有点顾虑。开始就叫了4瓶,最后硬是多了一瓶,倒了一点终究还是喝不下,哎,下次在武汉在好好补上吧。

大雁塔

大雁塔是西安一道靓丽的风景,不愧为古城西安的标志。大雁塔是这几个景点中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一看到这个古朴的建筑物,我就被它吸引。在西安的4天中先后有3天在此停留过 在路上——西安_第21张图片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有那么一种特别的美感!先前就听说这边的夜景更值得一看。所以专程安排到了晚上再过来。从回民街刚到这里的时候,天还很亮,游客也越聚越多。在这里拍下了一张以大雁塔为背景的合影,这是手机翻拍的一张。 在路上——西安_第22张图片

天色尚早,就在附近闲逛参观 

旁边是 一个遗址公园,环境清幽,随手拍的几张内景 在路上——西安_第23张图片

发现这边的布局也很对称,以大雁塔为中心,前后依次为南北广场,两侧是两条平行的走道。 在路上——西安_第24张图片

走道两行古朴典雅的汉宫灯型路灯也很有意境,近看上面还刻有古诗,远看近看都很有意境。在路上——西安_第25张图片

我想,这一细节可能也是但西安的古韵的一种外在的体现吧。在南广场看到了玄奘的雕像   在路上——西安_第26张图片

旁边的遗址公园还有玄奘亲自监工建塔的雕像,原来这里本就是玄奘为存放经书而修建的场所。 

 在路上——西安_第27张图片

广场这边大雁塔佛教地宫的简介 在路上——西安_第28张图片

  之前就一直都很佩服玄奘那种执着、虔诚的精神,为了心中的圣地倾注自己一生的精力,无怨无悔。这种精神在 当代 似乎更应该被继承和发扬,但实际上并不如尽如人意。 

      在这里,同样印象深刻的是大雁塔前广场中的音乐喷泉,据说这是全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返程的那一天从交大回来就直奔大雁塔了。这里坐车去车站也很方便。12点的时候,等到了喷泉的水舞表演,喷泉的形状随着音乐的波动此起彼伏,场面甚是壮观,算是近距离的感受她的魅力与震撼。这是站在广场上拍的一张 在路上——西安_第29张图片

 夜晚的大雁塔的确很美,这是我和老刘用我们的手机各拍的一张 在路上——西安_第30张图片

晚上从这里返程步行回的学校。通过手机导航加移动电源,我们两个就这样游荡在长安的大街上,沿途也拍下了西安的夜景  在路上——西安_第31张图片

古城墙

按照计划,第三天是准备登城墙和钟鼓楼的,这两个地方相隔不远且都在城内,所以时间也很充足。来之前就看到了灯光璀璨的古城墙, 有那么一种动人心魄的美! 此时的古城墙,在清晨的阳光下,少了些许他应有的厚重,也别有一番韵味。 

西安城墙景区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 3241米,总周长11.9公里。  在路上——西安_第32张图片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的隋代。城墙从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城门发生种种变化。现在西安城墙共有城门18个。从北开始顺时针依次为:尚武门、安远门(北门)、尚德门、解放门、尚俭门、尚勤门、朝阳门、中山门、长乐门(东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永宁门(南门)、朱雀门、勿幕门、含光门、安定门(西门)、玉祥门。细数这些城门的名称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的沉浮丧衰。每一扇城门的历史变迁的背后都是古城历经沧桑的一段缩影。 在路上——西安_第33张图片

  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南门和西门。

南门(永宁门)

      走过地下通过就来到了南门。南门古称“永宁门”,是西安城墙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始建于隋初(公元582年),当年它是皇城南面三座城门中偏东的一座,叫安上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留作南门,明代改为“永宁门”。

      在中国民间,百姓都认为南方是火神的所在地,为避火灾,炉灶一般不开往南面。南门永宁之意,就是向火神祷告,勿起火灾,永保安宁。为以示诚心,永不开正南门,它是西安城墙个四门中恢复最完整的一座。 在路上——西安_第34张图片

 城门为两扇红漆金钉木门,浑厚威严。 

      在南城墙上,从西至东有六座大门,位于南门西边的 朱雀门同样令我印象深刻。朱雀其实是一种神兽,自古就有 “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说法,这就不难理解 “朱雀桥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中的朱雀桥了,难怪金陵有朱雀桥,长安也有。记得当时我和老刘还讨论起了这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为上古的,一直被认为“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所以很多古城有着以神兽命名的大门,唐都长安皇城南门有朱雀门,宫城北门有玄武门。  在路上——西安_第35张图片

站在朱雀门上向下俯瞰,门内是大保吉巷,连通着南广济街;门外是宽阔的朱雀大街,车流滚滚,人流如织。门内的仿古建筑还颇有些盛唐气息,门外却是充满现代气息的高层建筑,仿佛历史与今天的对话。

同样作为以上古神兽命名的城门,玄武门遗址如今仅剩下一个碑石基座和掩映在树丛里长满杂草的土堆,而朱雀门却巍然屹立,给原本厚重的古城墙更增添了几分古老的气息。 在路上——西安_第36张图片

回来后查资料后才知道,然来在唐朝时,所兴建的长安城(现今位置是西安的西北方)确实曾有过此四门,朱雀门位南,所对的大街是当时长安城的中轴线,是城中的主干道,玄武门位北,青龙门位东,白虎门位西,后来在战乱中也就毁坏,破败了。但现在的西安城墙是明朝修建遗留下来的,在建城的位置上已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各门洞已从新命名,还有相当一部分城门实际是清末直至改革开放后,历年破损的断垣重新建起城门而起的,也有大量在历史进程中更名沿用至今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明西安城始建时,就只保留了朱雀一词为城门名,其他三组城门名均为再次启用,但明西安城(现西安城墙)的中轴线已有朱雀大街向东移迁,主干道成了现在的南大街和北大街。

西门(安定门)

西门,古称“安定门”,安定门是唐皇城西面的中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被保留下来。明代扩建城墙时位置略向南移, “安定”二字暗意西部边疆安泰康定。西门大小共有7个门洞。现城门内为西大街,门外为西关正街。 

  早在汉代,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达罗马的巨大通道。东连中国西接罗马帝国,沿途还有 土耳其,波斯,印度等国,沿途的人们将丝绸之路作为活的地方,进行旅行和贸易。中国的绢,茶,被运往欧洲,中西亚等地,西域,印度。波斯的葡萄,黄瓜。芝麻。核桃,金银器又被传入中国,中国古代的火药,造纸术,印刷术也是有此穿入欧洲的,因此西门便喻为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在路上——西安_第37张图片

走在古城墙上也顺便了解了一些古代的军事知识

由城墙、城楼、瓮城、月城、箭楼、闸楼、吊桥以及城外的护城河,组成古代战争中完整的护城体系。这里城墙的防御性很强,城外的护城河为第一道防线。河上设有吊桥,是进出的唯一通道。吊桥白天降落在护城河两岸,供人出入。晚上吊桥升在空中,就断绝了进城的道路。城门外有间楼(也叫谯楼),用以打更和报警,为第二道防线。闸楼后边是箭楼,高30余米,外面墙体笔直,箭孔密布,便于了望和射击,这是第三道防线。箭楼和正楼之间是瓮城(也叫月楼),面积9348平方米,它的作用是:若敌人攻进,即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这是第四道防线。第五道防线自然是正城门了。敌兵要攻破这五道防线,极其不易。还是不得不再一次赞叹古人的智慧。    城楼是和老刘一起徒步走完一整圈的,走走停停在上面呆了大半天。算上前一晚从大雁塔步行回学校,粗略地算了一下,两天的行程 走过的路应该超过了30公里,用老刘的话讲,这绝对算是2014年的一件大事,值得纪念。
       行走在城楼上,对于历史有了一点小小的感悟:其实,历史是古人的今天,今天是后世的历史;历史是书写中的生活,生活是正书写的历史。前一晚从大雁塔徒步归来,我们一起游荡在西安的大街上,此刻感觉如奔走在古长安城的神秘与历史的厚重之中。此刻还在回想,若干年前是否会有相同的境遇的两个青年做着同样的一件事?谁能否定若干年以后是不是又会出现类似的一幕?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或许正是历史魅力所在。

 钟鼓楼

  钟楼位于西安城的正中心,位于古城楼四个正门的中轴线的正中心。周围车水马龙,因此钟楼就好象车流中的一座孤岛,需要走地下通道才能抵达。情况和光谷广场的转盘些许类似,但历史感对比鲜明,差异较大。从城楼下来之后加上在回民街的逗留,来到鼓楼时,刚过了售票的点。钟楼门票的停售时间要晚半个小时。登上了钟楼。在网上就看到过钟楼晚上的外景 在路上——西安_第38张图片

夜晚的钟鼓楼在金碧辉煌,异常壮观。不得不说夜晚的钟楼其实还是挺美的。因此,我对钟楼充满期待。但是后来还是有那么一点小小的失望。天刚黑就清场了,站在钟楼上观看古城夜景的计划也就泡汤了。  在路上——西安_第39张图片

而钟楼里面并没有什么可供参观的文物。在上面沿着东西南北各拍了几张照片 在路上——西安_第40张图片

 离开的时候尽管有点失望,但也有点庆幸,幸亏是这个时候过来,早一点的话说不定就买了钟楼、鼓楼的套票,那可的确不大划算。

       从钟楼出来,天还没有黑,在钟楼饭店前面的广场上稍作休息。看着往来的行人,发现西安这个地方美女还真不少。“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看来这里自古就是盛产美女之地。这边的女生大多长发飘飘或是扎个辫子,清新自然,普通休闲的球鞋,干净利落,在这里的确算得上一道靓丽的美景。 

       眼前车水马龙的情景不禁若有所思,不自觉地将西安和北京进行对比。因为是大都市,所以特别的包容,观念更新速度极快,城市的基础设施更是没话说,非常的方便。但我个人感到北京的包容和西安的包容还是略有区别,北京的包容和大气来自它的地位,就像人一样,到了一定程度整个气度气质什么的就会明显很大方。而西安的包容来自这个城市的性格和过往,它的地位当然在现在远不如北京,但时间给予了它一切,给予了它伟大的同时又有生活的市井,给予了它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平淡。西安毕竟是一个国际化的旅游城市,这边的人早已习惯了无数的游客,他们也尽量做到应尽的本分,热情友好,喜欢的朋友,欢迎再来,不喜欢的朋友,很遗憾不对你的口味。古城中,西安和南京相对北京的紧张节奏,似乎显得更加的随意和清闲。当然这也仅仅是根据个人的经历做出的一点小小的看法了。

高校

      从来都认为一个地方的名气或多或少和当地的教育和文化戚戚相关,因此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慕名拜访一下当地的高校,南京、上海如此,西安也不例外。应该不止我一个,大学的同学应该都知道这个是深受班导师的影响。人这一辈子,是应该到好的学校去熏陶一下,哪怕只是参观一下!去交大安排到了行程的最后一天。

 在路上——西安_第41张图片

交大的校园仍是那种典型的西安特色的格局,方正对称的那种 在路上——西安_第42张图片

校园内的一个展示四大发明的广场和钱学森图书馆还是留下了一点印象。感觉这边和南大还有上海的交大给我的印象差不多。当然更关注的不是她的校园,而是她的学术影响力。论校园景色,我觉得还是武大更胜一筹,这也可能是这么多年在武汉造成的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吧。

感想  

       其实一直都盼望能够去一趟西安,在写在岁末的那篇日志中就透露过这种想法,和西藏的感觉差不多,只是单纯地想去看一看曾经的那个只能从书本上了解到的城市。 这一次出行无论是天气、时间还是行程,都非常的顺利,在此要再一次感谢老刘!不同的人对于旅行的意义有不同的看法,于己而言,只想从不算繁忙工作中抽离出来,在不太枯燥的生活中停下来,看一看这个精彩的世界。趁现在还走得动,并且还愿意走动,条件允许的情况尽可能地多出几趟远门,增长一些见识和阅历,改变一下当前的生活状态,调整好心态,全身心地投入下一段生活和工作。一趟旅行教会自己的也觉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停留在视觉的效果中。就像西安的古韵不在真的保存了什么规模宏大的标志性的东西,她的味道融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无心的人可能路过连发现都发现不了,有心的人却能有深深的感触。她的味道在于广场上铺的开元通宝形状的地面砖,在于随意一处的铁栅栏上也许雕刻的是夔纹,在于路边两行古朴典雅的汉宫灯型路灯等等。这些地砖、夔纹和路灯相信去过的人大都会看到,但是真正去在意去感受的人恐怕寥寥无几了。在参观兵马俑的时候,我们感叹古人精湛技艺的同时,我们会用仰视的角度欣赏他们的作品,那么可以想象如果中国再一次遭受如文革之类浩劫,我们将不会愚昧到成为那些亲手破坏文物的激进分子。当然这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方面。旅行的收获我觉得还是在乎个人,每个人生活的环境、经历和阅历不尽相同,对待相同的事情看法自然不一样,这些想法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对错之别,而这些想法是书本无法交给我们的,需要自己去感悟。至于感悟的结果是否有用,那就交给时间去验证吧!当然我也不赞成把旅行当做一种常态,这样就失去了旅行应有的意义。最后的最后,再一次感谢老刘!

2014年3月24日至28日于武汉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路上——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