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语言实现模式

很久之前已经把这本书看过一遍了,但是一直没有实践过!于是,拿出来再复习一遍,顺便记录笔记。关于这本书有几点:

  1. ANTLR贯穿全书:作者是Terence Parr,这点也就不奇怪了
  2. ANTLR生成的代码是LL(K)的
  3. 偏重实践,原理很少,想看原理要去看龙书

另外,你应该先知道编译的过程大概分成哪几步骤以及为什么这样划分!废话少说,来看这本书的内容。

解析输入

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很多地方都是相同的,解析器结构如下:

public class G extends Parser {
    // 类型定义
    // 合适的构造函数
    // 规则对应的方法
}

在一个规则中包含很多子规则时,根据向前看符号来决定使用哪个,这个逻辑的代码描述可以用if-else来做:

if(向前看到alt1){
    // 匹配alt1
} else if(向前看到alt2){
    // 匹配alt1
}....

当然这里也可以用switch做,在规则上定义的一些常见操作有:

  1. (T)?:T可有可无
  2. (T)+:多个T
  3. (T)*:零个或多个T

这些操作的代码描述:

// (T)?
if(向前看到T){ match(T);}
// (T)+
do{
    match(T);
} while(向前看到T)
// (T)*
while(向前看到T){
    match(T);
}

能利用好这三个操作大部分的规则都可以搞定了!词法分析相对语法分析了来说简单很多,Lexer会提供nextToken()来供Parser使用来不断地获取TOKEN:

public Token nextToken(){
    while(lookahead-char != EOF) {
        switch(lookahead-char){
            case 空白字符: { consume(); continue; }
            case 字符后面可能是T1: return T1();
            case 字符后面可能是T2: return T2();
			// ...
            default:
                出错;
        }
    }
    return EOF;
}

直观上来看用switch进行预测,相当于构造了一个状态机吧,其中consume()方法自增下标并将下一个字符当做向前看字符(消费字符)。在仅使用一个向前看符来进行语法分析时,也就是LL(1),对于下面语法:

list : '[' elements ']';
elements : element (',' element)*;
element : NAME | list;

生成的Paser如下:

public class ListParser extends Parser {
    public void list(){
        match(ListLexer.LBRACK); // 匹配并消耗词法单元
        elements();
        match(ListLexer.RBRACK);
    }
    public void elements(){
        element();
        while(lookahead.type == ListLexer.COMMA) {
            match(ListLexer.COMMA);
            element();
        }
    }
    public void element(){
        if(lookahead.type == ListLexer.NAME) match(ListLexer.NAME);
        else if(lookahead.type == ListLexer.LBRACK) list();
        else throw new Error("语法错误");
    }
}

很简单的语法用LL(1)是没有问题的,对于稍微复杂一点的其预测能力差就暴露出来了,怎么办?当然是多拿几个进行预测!可以构造环形缓冲区来存放用来预测的TOKEN,另外增加两个方法:

  1. LA:返回第k个向前看词法单元的类型
  2. LT:返回第k个词法单元

那么文法:

element : NAME '=' NAME : NAME : list ;

对应的程序描述就变为:

public void element(){
    if(LA(1) == LookaheadLexer.NAME && LA(2) == LookaheadLexer.EQUALS) {
        match(LookaheadLexer.NAME);
        match(LookaheadLexer.EQUALS);
        match(LookaheadLexer.NAME);
    } else if(LA(1) == LookaheadLexer.NAME) {
        match(LookaheadLexer.NAME);
    } else if(LA(1) == LookaheadLexer.LBACK) {
        list();
    } else {
        throw new Error("语法错误!");
    }
}

但是LL(K)也不是万能的,如果向前看k个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向前无限个总应该可以搞定了吧?回溯解析中使用递归尝试不同的规则,在发现无法匹配时把消费掉的TOKEN吐出来:

public void rule() {
    if(speculate_alt1()){
        // 匹配alt1
    } else if(speculate_alt2()){
        // 匹配alt2
    } else { throw new Error("语法错误!"); }
}
public boolean speculate_alt1() {
    boolean success = true;
    mark();// 标记当前位置,供release使用
    try{
        // 匹配alt1
    } catch(Exception e){ success = false; }
    release();// 将消费掉的TOKEN重新放回去
    return success;
}

回溯解析最大的缺陷就是性能低,而其中一个原因则是做了不少重复工作,对于语法:

s : expr ':' | expr ';';

在尝试第一个子规则失败时会去尝试第二个,那么expr就会被匹配两次!如果能把之前匹配过的结果记住就好了(参考记忆化搜索),此时仅需要做一些很小的修改:

// 每个规则有一个Map来保存结果
Map<Integer, Integer> list_memo = new HashMap<Integer, Integer>;
public void list(){
    boolean failed = false;
    int startTokenIndex = index();
    if(isSpeculating() && aleadyParsedRule(list_memo)) return;
	try{_list();}
    catch(Exception e) {failed = true; throw e; }
    finally{
         if(isSpeculating())
             memoize(list_memo, startTokenIndex, failed);
    }
}
public void _list(){
    match(XXX);
    elements();
    match(XXX);
}

简单说明下上面用到的几个方法:

  1. aleadyParsedRule:使用缓存的结果:成功返回TRUE、失败抛异常、未处理过返回FALSE
  2. memoize:回溯时将结果记录到缓存

另外需要清楚一个细节:

推演时没有通过的try-catch逻辑在非推演时更不可能走到!

最后,在遇到上下文相关的语法时使用谓词是个不错的选择,用代码描述就是增加条件:

public void rule(){
    if(向前看符号测试alt1 && 谓词1) {
        // 匹配alt1
    } else if(向前看符号测试alt2 && 谓词2) {
        // 匹配alt2
    } ...
}
while(对循环的alt进行向前看符号判断 && 谓词判断) {
    子规则的代码用来匹配alt
}

到这里解析输入的逻辑基本上就看完了,简单来说:

  1. Lexer产出Token流
  2. Parser产出方法执行流

接下来我们就需要在Parser产出的方法执行流上面来进行分析。

分析输入

将源码结构化时一般用到两种方式:语法分析树抽象语法树,从三个方面来看:

  1. 紧凑:不含无用节点
  2. 易用:很容易遍历
  3. 显意:突出操作符、操作对象,以及它们互相间的关系,不再拘泥于文法

抽象语法树都要更优秀一些!程序实现时,我们在Parser匹配的过程中向方法中插入一些代码即可得到想要的树形结构:

public void rule(){
    RuleNode r = new RuleNode("规则名");
    if(root == null) root = r;
    else currentNode.addChild(r);
    ParseTree _save = currentNode;
    // 原始的规则代码
    currentNode = _save;
}

要比想象的简单很多,因为在LL的解析中:

解析过程就可以看做是在语法分析树上做DFS,任意当前树节点的父亲必然是前面遍历过的某个节点!

不同实现节点的方式后续树的遍历等都是有影响的,有如下方式:

类型 含义
同型AST 只有一种节点类型AST,要依据TOKEN来区分不同类型
规范异型AST 从基类AST派生不同的节点类型,子节点列表统一
不规范异型AST 可以添加不同的子节点属性,能够让代码的可读性更高

好不容易拿到树形结构了,遍历它也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回想大学用Java写二叉树遍历的时候通常是这样:

public class Node {
    Node left, right;
    void visit(){
        left.visit();
        right.visit();
    }
}

把遍历操作嵌入节点内部最明显的缺点是:逻辑散落在各节点中操作起来很麻烦,可以将遍历操作统一放到一个地方:

public abstract class VecMathNode extends HeteroAST {
    public abstract void visit(VecMathVisitor visitor);
}
public interface VecMathVisitor {
    void visit(AssignNode n);
    void visit(PrintNode n);
    void visit(StatListNode n);
    void visit(VarNode n);
    // ...
}

在实现的时候在Visitor中将this传递就可以达到遍历的目的了:

public class PrintVisitor implements VecMathVisitor {
    public void visit(AssignNode n){
        n.id.visit(this);// 看这里
        System.out.print("=");
        n.value.visit(this);
    }
}

提到外面代码量并没有减少,但是这种代码很有规律,ANTLR可以大幅度地减少你的工作量!当然还有其他的方式来实现相同的目的,这里就不啰嗦了。

遍历语法树的过程中要和两个东西打交道:

  1. 操作
  2. 符号

操作很简单,把子节点收集起来进行计算、处理就行了,但是符号就没那么随意,关键就是作用域

// 1
int x;
void f(){ // 2
    int y;
    { int i; } // 3
    { int j; } // 4
}
void g(){ // 5
    int i;
}

嵌套的作用域更加容易理解,嵌套关系可以用树形结构来表示(这种作用域的特点是只有一个父节点),上面这段代码生成的作用域如下:

编程语言实现模式_第1张图片

在遍历树的时候用一个栈来保存能访问到的作用域:

编程语言实现模式_第2张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用到的操作有:

操作 作用
push 向栈中压入作用域
pop 作用域结束后,要将当前的作用域弹出栈
def 在当前作用域中定义符号
resolve 解析符号

面向过程的变成语言很简单,这些已经够了,但是在面向对象编程的时候就不行了:

// 1 全局
class A {// 2
public :
    int x;
    void foo()// 3
    { ; } // 4
}
class B : public A {// 5
    int y;
    void foo()// 6
    {// 7
        int z =  x + y;
    }
}

由于继承关系的存在,在查找符号的时候不仅是要在当前类中找,而且要去父类中找,也就是说此时的父节点就不止一个了:

对于像a.x = 3这种访问对象属性的行为就不能按照上面套路来了,需要增加一个操作:

操作 作用
resolveMemeber 解析成员,只会根据superClass递归查找

到这里还没完,Java中的Class的定义可以在使用之前,那么在上面的处理属性引用时发现还没定义!直观的解决方法:

预先遍历一次来定义类型。

这里要小心处理好符号和作用域的关系。有了作用域和符号表之后需要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

操作 含义
计算表达式类型 操作的返回结果
自动类型提升 根据操作的对象来决定是否需要对其中低等级的进行提升
静态类型检查 操作的对象类型是否合法
多态类型检查 面向对象中的父子关系

简单来说都是在遍历AST的时候完成的,下面来看如何运行程序~~

解释执行

经过上面这些步骤我们已经知道了源码所要表达的意思,那么就可以用代码来实现其逻辑(也就是解释执行),根据实现方式区分有:

  1. 语法制导解释器:不会生成AST,在解析源码的过程中完成;
  2. 基于树的解释器:先构建AST,在遍历的过程中完成执行;

这两种方式很好理解,用1+2*3的例子玩一玩就可以了,感觉这部分讲的有点啰嗦。用上面的方式执行优点简单、粗暴,缺点是耦合太强了,为了化解便有了:

  1. 字节码汇编器:将便于阅读的汇编语言翻译为二进制形式的字节码指令;
  2. 栈式解释器:执行指令时使用操作数栈存放临时变量;
  3. 寄存器解释器:执行指令时使用虚拟寄存器存放参数、局部变量和临时变量;

用中间指令(也可以理解为原子API)作为过渡,这样以后再有其他的DSL来了,只需要将其翻译为这种中间指令就可以了。

生成输出

要让自己定义的DSL可执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其翻译为现有的一种语言,和各种CC干的差不多:

比如ANTLR就是讲文法翻译为Java代码。

语法制导是最简单的方案,读入内容在解析的过程中完成输出,无法处理前向引用:

编程语言实现模式_第3张图片

基于规则则是专注于指定一条一条的规则,在匹配到某条规则的时候执行(输出)对应的操作:

编程语言实现模式_第4张图片

工业界普遍流行的是模型驱动翻译,先创建AST,然后在遍历的过程中生成代码:

编程语言实现模式_第5张图片

对于简单的DSL可以使用模板(比如Velocity)来简化输出,但是难点并不在这里。

总结

这本书对于想实现DSL的人来说还是挺有作用的:例子、代码实现,但是想要学习理论的恐怕要失望了,因为这里几乎是没有的。

看到网上有人评价这本书能超过龙书,不知道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类型差别这么大如何比较的?


转载:编程语言实现模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编程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