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最后通牒和议价(utimatumsand bargaining)
一个简单的模型,两个参与人,参与者1给出提供分配1美元的条件(自己得到S,对方1-S),参与者2可以接受这个条件(1得到S,2得到1-S),或者拒绝(两者收益都是0)。
老师在班上随机选择了三组同学进行这个实验,其中提出给参与者2的是1美分和30美分的都被拒绝了,而给出50美分的被接受了。
现实中很多人会拒绝参与者1给出的条件,但是我们很容易通过逆向归纳法得到,1美分总比没有好,不管参与者1给出何种条件,参与者2都该接受。也就是说参与者1应该只给一点点钱,但是这在实际中却行不通。
实际中参与者2拒绝的原因:
1. 可能是参与者2为了自尊没有接受。
2. 人们在关注自己的收益时也在关注其他人的收益。
3. 给他一点教训,让他给出更多的。
总之,人们除了关注收益外还关注其他方面,可能会受到声誉的影响。通过全班同学的投票来看,只有当参与者1给出不少于一半的分配方案时,才会得到参与者2的支持。
下面加入第二轮的博弈,即两期议价博弈(two period bargaining)
第一阶段,桌上1美元,参与人给出S和1-S的分法,参与者2接受或者选择;
第二阶段,两个参与者调换角色,1美元变成d美元(d < 1,即有折损discounting),参与者2给出条件,参与者1来选择接受或者拒绝。
采用逆向归纳法时,参与者1在给出条件的时候需要考虑,如果参与者2在第一轮拒绝的话,他会在第二轮提出什么条件呢?
我们来考虑理论模型,对于单次博弈,最优的分配方案就是(1,0)。当今天的1美元变成了明天的d,参考单次博弈,参与者2在分配d美元时肯定是自己全部占有,因此在第一轮的时候参与者1给出的条件要大于等于d,参与者2才会接受。
offerer | receiver | |
1-stage | 1 | 0 |
2-stage | 1-d | d |
3-stage | 1-d(1-d) | d(1-d) |
4-stage | 1-d[1-d(1-d)] | d[1-d(1-d)] |
1-d[1-d(1-d)] =1 - d + d^2 - d^3
d[1-d(1-d)] = d- d^2 + d^3
下面我们根据上面的规律推测在如果是10轮议价环节,参与者1在第一轮该如何定价:
S(10) = 1 - d +d^2 - d^3 + ... + d^8 - d^9 = (1 - d^10) / (1 + d)
当进行无限轮呢?S(inf) = 1 / (1+ d)
当d接近1的时候,这里的两个收益就会很接近(1/2, 1/2)
结论:
1. 轮流提议的议价过程,在特殊条件下我们会得到均等的收益(无穷次议价、折议不大、参与人都是理性的、相同的折损因素)
2. 博弈中预测的是第一次提出的条件被接受,没有议价环节
3. 假设所有信息都是已知的
与现实的差距:
现实中不知道折损因素,也不知道对方是否耐心(实际中往往一方比较急躁);我们也许并不了解他们所卖物品的真实价值
在信息缺失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以很低的效率进行议价,所以一般我们议价的过程都是趋于两者初始价格的中点,那些急于求成的人在议价中处于劣势,收入低的处于劣势。